每當有人說起父母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犯下的錯誤,給自己帶來無法擺脫的痛苦時,總有一些不看具體情況,只知道扛著道德大旗的人,張口就來一句「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文:青青寫原創,轉載請註明
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被現代人如此使用對嗎?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最早出自明代《三桂記》,此話原意並非說父母說什麼做什麼都對,而是告誡子女:
如果父母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所有行為的最終目的都是出於對子女的愛護和殷切期盼,但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也會有不對的地方,在父母有錯的時候,不要頂撞父母。
《弟子規》告訴我們,作為子女正確的做法是: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意思是說,父母有過錯,想辦法勸他們改正,但是要和顏悅色,聲音柔和。如果父母不聽勸,要耐心等待,一有適當的機會,再繼續勸導,甚至用哭泣來請求父母答應改正,就算被父母責打也沒有怨言。
不過,房似錦的這位母親好像不在此討論範圍之內,因為她生孩子不是出於偉大的母愛,更沒有在房似錦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愛護。
而是想打就打她一頓,想餓就餓她一頓,根本不拿女兒的命當一回事。
最不待見的女兒,差點被她淹死的女兒能掙錢了,就成了這位母親的提款機,而且要錢的態度極其惡劣。先是聯合兒子找女兒要錢,再和外人合夥算計女兒出錢,身為一個母親,對自己的親生女兒,怎麼可以如此無下限?
當看到自己的兒子吃方便麵都心疼,而對帶著錢從上海跑回老家忙前忙後,滴水未沾的女兒卻不聞不問,敢問一聲,這種沒有人性的人,哪來的資格做母親?
像潘貴雨這樣的母親,對女兒房似錦是不愛,對兒子是溺愛,從哪個角度來說她都算不上是一個合格的母親。
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生養了孩子,但是不好好的教育,這是父母的過錯。這個「父」就是父母的意思,古有孟母三遷,嶽母刺字,當今社會更是以母親帶孩子教育孩子為主。房似錦家好像也沒有例外。
還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房似錦的弟弟很好的印證了這些話。
小時候的弟弟是單純善良的,心疼挨打挨餓的姐姐,陪姐姐落淚,給姐姐拿東西吃。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後來變成了和母親一樣的人,一個不擇手段從姐姐手裡要錢的人。潘貴雨用索取無度毀房似錦,轉手又用溺愛的方式毀兒子。
前半生善待兒女,後半生兒女才會善待你,可惜潘貴雨這一類型的母親不明白這個道理。
如果把「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這句話理解成「做父母的就沒有錯」,那這句話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謊言。
看看歷史上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智勇兼備,文武雙全,還要隨時接受大臣們的進諫,改正自己的錯誤。作為連門檻都沒有就可以做人父母的人,又有什麼資格認為會無過錯呢?
再者說,古人的道義都是相互的,「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反觀現在有些自私的人,自己搞一套說法,你是我生的,一切都要聽我的,而且只要求別人,自己怎麼做都是對的,還說自古以來就這樣。
我只能說,有人誤會古人了。
文:青青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