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5月18日電 (王笈)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18日聯合上海韓天衡美術館、上海韓天衡文化藝術基金會、雅昌文化集團推出為期兩天的《回眸兩宋》直播網課。該網課以史志、詩詞及古畫為參考依據,結合文物展覽、真人展演、大咖演講等形式,全方位展現兩宋時期文人的精緻生活,讓學生和廣大觀眾跨越千年歷史,深入感受宋代文化的典雅興盛。
韓天衡美術館藝術總監韓回之。 /官方供圖
真人復刻風雅閒事 全方位呈現宋代「十二時辰」
當天下午,韓天衡美術館《回眸兩宋》展廳裡,身著宋代服飾、頭戴宋代男子盛行的簪花,韓天衡美術館藝術總監韓回之在直播鏡頭前,帶領觀眾走進了宋代文人的雅致生活。
先是清晨的「聞雞起舞」環節,武學家鄭鳴衝和顧禕在冷兵器展櫃前介紹了宋代典型兵器的流傳、演變、製造,以及戰場上的用途。隨著鼓聲響起,二人身著復刻的古代甲冑,手持刀箭弓矢,通過斬草蓆、砍青竹、爆磚頭來模仿冷兵器在戰場上對於人體肌肉、骨骼、頭蓋骨的威力。
在宋代茶器的展櫃前,韓回之介紹了各地方燒制的宋代茶盞名品,引用宋人林逋的詩句「石碾輕飛瑟瑟塵,乳花烹出建溪春」,來詮釋宋代點茶、鬥茶和飲茶的特色。隨後,在「暖爐點茶」環節,韓回之和國家高級評茶員黃敏用宋代建盞現場還原了點茶的過程,展現出建盞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底蘊。
「唐人愛牡丹,宋人惜芍藥」,現場的「擷芳插花」展示也以宋人偏愛的芍藥為主,將花卉裝飾在四方饕餮紋古銅瓶中。中國古典詩詞歌賦所描繪的宋人對花藝的偏愛,體現出兩宋時期百姓安居樂業,進而產生的對生活品質和居住空間的審美需求。
投壺是中國古代禮射文化的流殤,在宋代作為男女同樂的競技項目廣為流行,許多影視作品中亦有呈現。在現場的「投壺尋禮」環節中,國風文化推廣人李雅婷團隊身著宋裝,從展品中一幅繪製了投壺場景的古畫展開講解,以現場演示投擲銅製投壺還原出真實的投壺場面,少女們的裝扮也同時展現了宋代仕女的妝容、髮飾和服飾。
這次的網課除了現場真人生動的演示之外,所在的展廳還圍繞宋代文人日常生活細節,選取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描述的 「點茶、焚香、掛畫、插花」四般閒事等生活片段,展出金、銀、銅、瓷、玉、石、漆、木器等不同材質的宋代器物約五百餘件。
這些展品以宋代文人一天生活軌跡為主展線,分三章十四節呈現——黎明即起:聞雞起舞、對鏡正冠、焚香禮佛;西園雅集:策馬捶丸、暖爐點茶、清心滌硯、臨帖押印、擷芳插花、宣和鑑古;賢聚夜宴:玉箸銀盞、掛畫賞玉、投壺行令、歌舞昇平、臥燒水沉,生動地展現出一幅幅宋代生活畫卷,和閒適生活背景下體現的爛漫風骨。
投壺尋禮。 /官方供圖
文藝大咖輪番登臺 學生互動彈幕刷屏
陳寅恪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宋代文化以優雅精緻著稱,正典章制度,重科舉教育,興禮樂文治,商品經濟發達,海外貿易繁榮,科技創造眾多,各類文化遺存與文物實物蔚為大觀。
此次,數位史論家,收藏家和藝術大師走進網課直播間,從各自的專業領域深入探討宋代文化的審美追求。第一堂課由81歲高齡的著名藝術大師韓天衡帶來《回眸兩宋——精選展品賞析》,在1個多小時的課堂上,韓天衡以展品中最具重量級和代表性的《紹聖元年修內司制鮑照〈梅花落〉雙鉤詩文白玉𤨕》《剔黑鳳穿牡丹漆盒》和《三彩竹節牡丹蹴鞠紋暖硯》為例,介紹了宋代文人的階層和審美特點。
課上,學生們通過線上線下積極互動,評論區彈幕不斷刷屏。有人討論「宋代文化精神中現代工藝美術可以借鑑之處」「宋代文人為什麼地位高」,也有人直接向韓天衡提問「如果穿越回宋代,你想成為哪個人」。他笑稱「我想成為蘇東坡,因為和他一樣愛吃肉」。
第二堂課是由古琴收藏家馮傑、古琴獨立製作人陳仲賢和上海交通大學盧藝老師帶來的《絲桐金聲》。主講人攜宋代古琴上陣,講解古琴從選材、製作到造型、音色、配件的一系列知識,並現場彈奏宋代製作和當今製作的古琴,讓學生們親身感受古琴千年前渾厚,而當今更加清亮的音色差異。第三堂課是由著名美術史論家徐建融教授帶來的《粉飾大化,文明天下——談宋代繪畫》,和學生們共同回眸一個能出現《清明上河圖》這樣巨製的群英薈萃的時代。
韓回之表示:「宋代是中華歷史上文化最燦爛奪目的時期,建立了中華美學的典範。此次展出不只是文物的呈現,更是以各類文物為基礎,盡力還原當時精緻雅趣的生活狀態,讓觀眾通過對宋文化的深入了解,激發對傳統文化的廣泛興趣,從而樹立更好的文化自信。」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黨委書記許濤表示:「這是上海工藝美院為學生和社會獻上的一場公開網課。講學生感興趣的故事,講大眾聽得懂的歷史。通過對宋文化的展示,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意識,推動學生借古鑑今地創作出更多、更優質,能夠為大眾服務的工藝美術作品。也期待今後能夠推出更多傳統文化藝術線上線下活動,豐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完)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王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