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記者 劉文慧 發自山東石島灣
2016年9月28日,第四屆海峽兩岸核能合作研討會,臺灣財團法人核能科技協進會、前臺灣電力公司副總經理陳布燦直言:「臺灣在核能產業方面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受到來自政府的壓力很大。核一、核二、核三未來陸續進入除役,而核四廠也許沒有辦法啟動。我們在悲慘、嚴酷的考驗之下,臺灣的核能產業也就專注於配套處理、除役規劃等工作。」
但他很快恢復樂觀:「我們在特殊的環境,自然會發展出特殊的技術跟經驗。我非常期待兩岸可以進行更多的交流、合作。」
早在2002年,臺灣已將實現「非核家園」寫入當年頒布的臺灣《環境基本法》。2011年福島事故後,減核至零詳細路徑發布,臺灣第一、二、三核電廠服役年限到期後不延壽運行。2014年4月,臺灣政府宣布第四核電廠封存停工。核一廠最快將於2018年12月5日正式進入除役階段,自2015年12月,臺電公司已經提交了除役計劃與環評報告,進入除役規劃與準備階段。
eo:去年eo採訪時任臺電總經理朱文成時,朱就表示「不需要等到2025年,2016年開始臺灣電力供應就會面臨嚴重不足的境況」。請問下今年臺灣電力供應情況怎樣?
陳布燦:今年我們差一點挨不過去。今年臺灣電力備轉容量最低只有1.9%,我們把所有電力供應都用上了,撐到差點限電,非常危急。但幸好今年雨水比較充足,利用水電,我們挨了過去。但電力供應不能如此冒險。萬一供電系統發生問題,民生、產業、社會安全都會受到威脅。今年我們度過了,明年希望能好一點。
eo:電力供應如此緊張,臺灣是否考慮重啟核四廠?
陳布燦:目前對核四的決定是暫時不去討論它。核四已經建設好了,但從2014年封存停工,沒有投入使用。臺灣民眾對核能運營不是很了解,對核電支持度不足。但實際上,過去三十年,核能是最便宜又最可靠的發電方式,大家享受了核能所帶來的好處。純粹從電力成本看,核電成本最低,是1塊臺幣。而火電一塊二到一塊五,天然氣要3塊,風電三塊五左右,太陽能成本高達8塊,而目前臺灣居民電價是每度兩塊六臺幣。
eo:臺電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入和進展如何?
陳布燦:臺灣長期能源規劃是朝再生能源發展,臺電一直在努力開發,但目前來看,可再生能源對電力的貢獻還比較小。以風電為例,臺灣可以蓋風力電廠的地方並不多,集中在海邊和海上。除了建築難度,民眾也不是很歡迎。風電會產生噪音、反光,影響附近民眾,而海上風機的電需要輸送到岸上,也會影響漁民捕獲。颱風對於風電發展很不利,颱風來時風機葉片往往會受損,嚴重時電廠的塔架會斷裂。對於可再生能源,我們都優先使用,但可再生本身穩定性不好,發電量也有限。目前臺灣電力供應中,風電佔0.8%,光伏佔0.2%,水電佔10%。
eo:天然氣發電和火電之前在臺灣電力供應中佔比前兩位,未來它們在臺灣能源供應中會有怎樣的變化?
陳布燦:天然氣佔比很高,現在佔40%以上,未來這部分還會再提高。但臺灣的天然氣都靠從印尼、馬來西亞、中東進口,運輸裡程很長,並非很可靠。而臺灣本地對天然氣儲存能力很有限,目前只有臺中跟興達港有儲存設施,北部還沒有。儲存能力只夠7到10天使用量。一旦遇上天災或其他事變,供應鏈就會產生問題。另外,天然氣的價格很不穩定。這一兩年天然氣價格有所下降,未來一旦上升,成本很難負荷。我們大致上LNG長約和現貨都有,比例看市場價格。
火電佔第二大比重。但用煤發電產生的二氧化碳和汙染相對比較嚴重。我們在臺中電廠一共要裝12部機,就有民眾抗議會產生汙染。可是火電便宜、可靠,儲備量可以到一個半月左右。但隨著未來巴黎公約的兌現,對溫室氣體的控制,火電還是需要控制發展。
eo:臺灣電力自由化的進展如何?
陳布燦:電力自由化,指的是實現廠網分離,讓願意從事電力生產、銷售的廠商來參加電力市場。通過市場競爭機制,提高服務質量,壓低價格,讓電網更有效率運行。但這是很理想的情況,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自由度增加,秩序也要跟上,未來市場機制和能源安全度都需要納入考慮。我們目前正在推動當中,預計今年相關方案可以送到臺灣立法院,進行進一步討論,形成立法。
eo:如果實現電力自由化,臺電會有怎樣的變化?
陳布燦:臺電會維持輸配電的角色,運營電網。而發電、售電對市場開放。
自1978年臺灣第一座核電廠建成發電,臺灣核電發展已逾38年。在38年發展中,臺電在與民眾的溝通中積攢了不少經驗。在未來核電站除役過程中,除了辦理說明會及處理民眾意見,臺電甚至自願進入第二環評階段,通過公開閱覽和公開說明會獲取民眾理解。位於臺灣墾丁的南部展示館內,就有相關電力發電虛擬遊戲器,生動的反應器模型和3D電影讓民眾認識核電廠的結構和運行,深受歡迎。
eo:福島事件的發生,全球核電的發展都受到影響,其中,民眾對核電的接受度更是下降不少。臺灣民眾對核電的態度如何?對福島事件帶來的後續反應,您怎麼看?
陳布燦:每一個使用核能的國家、地區都經歷同樣的情況——在福島事件之後,民眾對核能的接受度掉下來。發生事故之後,民眾自然會心裡不安,這是很自然的反應。不過長遠來看,正因為福島事故,所有的核能電廠在應付天然災害方面的能力安全度方面都會得到很好的提升。過去,我們總是假設事故只能單一出現,不會有很多很複雜的事情出現。可是在福島之後,這種假設被打破了。以後核能電廠的考慮會更全面,能夠應付多個同時發生的事故。隨著核電整體安全度提高,未來民眾會對核電的信心逐漸恢復。
eo:核能項目推進過程中,公眾溝通工作怎麼做,也是國內核能行業非常關心的問題。溝通不利,直接影響項目進行。在這方面,臺電是怎麼處理的?
陳布燦:核電能量很大,萬一發生事故,產生的輻射線看不見、摸不著,民眾會不安。企業要理解,需要更多向民眾說明。而民眾教育,是需要花時間的,每個國家地區都需要經過這麼一個過程。說老實話,這部分我們還沒能夠做到能爭取足夠多民眾的支持,我們也還在學習中。
按照我們以往的經驗,我們會特別強調教育。一個是社區教育。核能電廠不止是一家公司的事,還要結合周圍民眾的利益,爭取社區的認可。這就要求核能電廠產生的效益必須跟附近社區的民眾共享。假如民眾能因為核電站的建立,得到教育、養老、免費公共設施、產業升級等福利,大家就有更多接受程度。另一個是學生教育。我們從學生開始,組織小學生、中學生到核能電廠裡參觀,到大學開設講座。學生是社會未來的主人,他們可以藉此建立對核電的正確認識。社區的部分,我們也會組織電廠員工到社區做服務工作,促進彼此了解。
eo:據我了解,臺電核電廠福利回饋方面還包括現金直接回饋?
陳布燦:直接回饋這種方式並不好,因為錢分到最後每個人手上,很有限,效用很小,我們並不鼓勵。我們更願意以其他形式回饋,比如為社區居民減免電費,150度以內不用電費。另外,臺電會捐錢給學校,增加設施,設立獎學金,參加一些活動。我們會贊助當地一些活動,比如樹高棚,跟大家一起歡樂。
eo:我們知道,日本對能源的態度,對臺灣的影響很大。現在日本重啟核電,對臺灣有什麼影響呢?
陳布燦:臺灣跟日本,地質條件接近,都處於板塊衝擊的地方,有很多高山和小島,所以日本能源布局,特別是核電利用的態度,對臺灣影響很大。福島事故後,日本核電全停了,我們也跟著考慮。現在日本恢復了,我們也需要重新考量一下。
事實上,日本能源白皮書對其國內四種能源有明確的比例分配,核能佔20%到22%,火電、可再生、天然氣佔25%左右,像桌子四隻腳,很穩定。儘管經過福島事故,但日本還是很努力的進行恢復核電。年紀大的廠,沒辦法提升到足夠的安全度,準備進行除役。一些年輕的核電廠,尤其是重水堆,沒有那麼多安全顧慮,會儘早恢復運行、發電。新建電廠的工作也會持續進行,運用新的安全標準。可以看到,日本不會放棄核電。
其實對臺灣來說,核能和其他能源的使用是不能偏廢的,都要有平衡的配置。
2015年,經歷了20年,金門自大陸引水計劃終於突破了「最後1公裡」,正式籤約。按計劃,今年年底將進行試通水,金門人用水問題將得到解決。除了水,臺灣在能源上跟大陸還有更多合作的可能。2016年9月28日,中國核能行業協會與臺灣財團法人核能科技協進會在山東石島灣舉辦了第四屆海峽兩岸核能合作研討會,兩岸核電行業同仁就核電技術、運營等進行交流,表達了合作意向。
eo:金門實現通水,下一步是否會通電呢?
陳布燦:金門水通了,電跟著也要通。金門很小,自身電網非常脆弱,供電靠一部分風力發電機和柴油發電機。如果大陸的水、電通起來,人民的生活會更安定,更幸福。水一通,電就比較簡單些,但目前還在繼續洽談中。
eo:您剛才提到臺灣天然氣供應上存在不穩定性,臺電是否考慮過跟大陸合作,比如使用大陸的西氣東輸氣源?
陳布燦:這方面的重要性很多人在倡導和宣傳。臺灣跟大陸唇齒相依,電力、天然氣、油、煤都很需要做密切的聯繫,但由於政治上還有需要進一步互相溝通的地方,所以這部分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計劃。
eo:我注意到今年的兩岸核能合作研討會,雙方都談到交流合作的可能。臺灣現在政策對核電並不支持,島內的核電相關供應商、服務商是否考慮到大陸發展?
陳布燦:大陸的核電市場很大,而且大陸也在開拓海外的市場。如果兩岸交流可以更加密切,大家可以互相貢獻,通過合作,一起努力,開拓世界市場,共同創造美好產業的機會。
eo:臺灣的核電相關企業有成功的海外項目經驗嗎?
陳布燦:目前還沒有成功參與海外項目的案例。但我們和大陸已經有過一次合作,我們一起參加巴基斯坦項目中超壓縮方案競標。儘管最後沒成功,但是一個挺不錯的開始。我相信,雙方可以開展更多的項目合作。
eo:您認為臺灣的核電運營經驗、技術上最為出色的是哪些方面?
陳布燦:我認為臺灣的維修技術是比較值得驕傲的。我們經歷過很多維修工作。儘管我們核電技術是美國引進,但我們不太可能靠美國人,那麼遠,又貴得要死,自己便發展出維修技術。另外還有關於核廢料處理、除役的經驗。我們受到特殊的壓力,像核廢料的處理,就特別注意從源頭減少核廢料的產生,開展創新技術和管理措施。
我們的運營績效非常不錯,在世界34個使用核電的國家和地區裡面,我們排在前面,最好的成績是世界第二名,現在最不好的時候也是世界第五名。我們累積很久經驗才有這樣的成績。核能電廠固定投資很高,如果發電量越高,攤下來成本就越低。我們除了大修,每一年半停下來,基本上三十天左右就修好,可以繼續發電。維持滿負荷發電時間越長,績效越好。這也說明我們在核能安全和維修方面有很好的成績。
eo:您提到核廢料的處理,大陸走的是後處理路線,但目前遇到後處理能力、處置場容量跟不上的局面,乏燃料處理問題凸顯,臺灣是怎麼選擇的?
陳布燦:臺灣從來沒想過進行後處理。封閉式燃料循環,意味著乏燃料經過再處理進行重複利用,這是最經濟的方式,但要達到經濟規模,必須有四五十個機組,像法國、日本就進行後處理,韓國現在也準備要做。而臺灣加上核四也只有8部機,沒辦法實現經濟性,所以臺灣一向想採用芬蘭的方式,就是從核電廠出來的乏燃料直接做深層掩埋。
但掩埋總需要一個地方。臺灣本身合適掩埋條件的地方有不少,可是只要風聲說哪裡蓋,民眾反彈就很厲害。弄到最後,沒地方去。去年我們打算送一部分去法國,25年後再運回來,希望到時臺灣已經有處理的能力,可是這部分也沒通過。
目前我們只好做乾式貯存。美國現在的核電廠也做乾式貯存。但乾式儲存只是臨時措施,並不是最終的處理方式,到最後還是要面臨掩埋問題。臺灣對乾式貯存的規劃是40年。
大陸也遇到後處理廠、處置場選址問題,當下也考慮乾式貯存,在這方面,臺灣先行一步,雙方可以進行技術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