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其他觀眾怎麼想,反正我一進影院,龍標之後的那一系列鏡頭,讓我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片場了?認真地找身邊人確認了票上的影廳號,發現沒走錯,才半信半疑地坐定。
是的,你沒走錯影片最大的看點,應該是「愛情公寓」的名字了。我感覺大多數觀眾都是因為這個名字走進電影院的。看過劇的情侶們,手著拉手,買上可樂爆米花,進去感受熟悉的角色搞笑賣萌,談談戀愛,度過一個輕鬆的夜晚,這應該就是一般觀眾的期望。
但是,兩個非常知名的IP,組合在一起卻調性不合,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從用戶來看,《愛情公寓》的主要受眾是愛看喜劇的都市青年,喜愛現實題材。但《盜墓筆記》卻是一個幻想題材,讀者們喜歡的是瓶邪CP,喜歡的是一生換十年天真無邪的架空浪漫。這兩個題材真的是不管外在還是內在都是完完全全的不同。那麼,當這兩者結合起來,無論是對於《愛情公寓》的主流粉絲,還是《盜墓筆記》的主流粉絲,都很難去喜歡。當觀眾帶著期望來到影院,本來想看愛情公寓的主角們熱熱鬧鬧地搞笑,卻看到了大量和愛情公寓無關的角色和故事,感覺是會非常奇怪的。
光看配圖是不是都覺得奇怪?還有劇種上的衝突,愛情公寓是喜劇,喜劇要的是天馬行空的想像,和簡單世界的荒誕感,所以喜劇的世界觀設定需要簡單。但盜墓筆記是一個設定非常多,有正劇氣氛的故事,這就要求世界觀設定得複雜而嚴密。這樣看來,兩者的結合就導致劇中出現基調違和的情況。比如正當看了幾個演員拿著主角光環開始無釐頭搞笑,然後影片突然又非常認真地講出一堆關於青銅門、麒麟血之類的設定。導致觀影的時候會很迷惑,甚至分不清這些人什麼時候是在搞笑,什麼時候是在認真地做正常的主線。最終的結果就是給人一種搞笑搞不起來,故事又講得的很兒戲的感覺。不過這個問題在故事後段有所好轉,主要是因為到後半段,世界觀也交待得差不多了,所以觀眾比較能夠理解什麼時候搞笑,什麼時候走劇情。
故事在「冒險」開始前,有一段室內戲,這一段不管是拍攝手法、臺詞、還是畫面的密度,都和電視劇差不多。因為主創沒有針對大銀幕進行一些剪輯與拍攝上的調整,於是導致前面公寓戲部分有些拖沓與跳戲。不過文戲部分很快過去了,接下來就輪到影片裡的特效部分。這部分實在是讓人很想吐槽。中間有一段小球大戰機器人,主創應該是要把這個作為一場精彩的動作戲擔當,但呈現出來的質感實在是太敷衍了,看起來完全沒有緊張感。其實如果特效的成本不夠,那就不要把特效部分作為一段畫面的主體,否則的話就相當於把最差的部分呈現給人看,有點羞恥Play的感覺。
影片後半段,特效水平確實有所回升,到了眼睛可以接受的程度。不過既然後面能做成這樣,為什麼不把前面那一段修一下呢?說到影片的喜劇部分,總體來說也是前半和中段比較無聊,後面部分略有起色。比如那個死了8個人才送到的外賣,我確實是笑了。但裡面兩人不說話用表情對話那段…有一些朋友給我私信,說其實《愛情公寓》被大家討論到抄襲與借鑑的部分,主要是電視劇,電影其實沒有這麼大問題,覺得豆瓣分數不太公平。我的感覺是,低分的主要原因主要在定位失敗。羅伯特麥基在《故事》裡面提到了觀眾定位的問題,他說,如果一部影片能得到適當的宣傳推廣,觀眾來到影院都是滿懷期待的。而電影需要符合這個期待。
即使在伊莉莎白時代,莎士比亞沒有把他的戲叫做《哈姆雷特》,而是叫做《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劇》,而他的喜劇卻是《無事生非》和《皆大歡喜》這樣的題目。於是在環球劇院的每天下午,他的伊莉莎白時代的觀眾,便可以在心理上確定要哭還是要笑。所以,當大家帶著滿心期待的心情,想要來看一個搞笑、輕鬆的、現實基調的、休閒向喜劇時,他卻看到了一個充滿幻想元素、與盜墓有關的、雖然受眾很大卻很核心向的題材,這其實是很難挽救的。因為預期的不符,會讓觀眾會有一種上當的感覺。
就算兩個IP都很大,但不符合觀眾觀影期待,任誰也很難買帳。再加上影片本身在品質上也沒有特別的可圈可點之處,於是導致了這樣的評分。如果影片改名叫《愛情公寓電影之盜墓筆記穿越大冒險》之類,評分上可能會好一些,不過如果這樣的話,可能就有人不幹了,雖然符合了預期,但很多人看到片名就不想去看了,大家又怎麼會被弄進電影院呢?又不過,即使把人弄進了影院,在這個傳播如此之快的時代,又能怎麼樣呢?給一個吃素的人,上一碗烤肉飯,他會怎麼做呢?就算他可以吃飯,但烤肉沒法吃,這樣的體驗能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