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袁小華
聚 焦
千人送別成都大學黨委書記毛洪濤
10月18日上午,成都大學黨委書記毛洪濤遺體告別儀式舉行。
據新京報消息,毛洪濤的親屬、生前好友、同事、學生等超千人參加遺體告別儀式。
新京報
17日,成都大學發布訃告顯示,毛洪濤於10月15日不幸辭世,享年50歲。訃告稱,「他是一名好幹部,全身心投入工作,夙夜在公、殫精竭慮、務實篤行、忘我工作,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擔當和使命擔當,他是一名好老師,以高尚的師德、紮實的學識、無私的奉獻教育和引導學生,深受學生愛戴。」
毛洪濤 圖源:成都大學官網
10月15日,毛洪濤的微信朋友圈截圖在網上流傳。其中提到,他「在一個不講道理的單位」,「身陷汙泥濁水」,要「自行了斷」。隨後毛洪濤疑似失蹤,引發關注。
10月16日,成都溫江警方發布消息確認毛洪濤已離世。同日深夜,成都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發布情況通報,成都市已成立聯合工作組,正在對有關情況進行全面調查。
據了解,毛洪濤於2019年2月履新成都大學黨委書記,主持學校黨委全面工作,僅一年多時間。
IEEE迎來史上首位華人主席!
當地時間10月12日,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宣布,美國馬裡蘭大學終身教授、信號處理領域專家劉國瑞(K. J. Ray Liu)當選為2021候任主席。
這意味著,自2022年1月1日起,劉國瑞將成為IEEE 136年來的首位華人主席。
劉國瑞1961年出生於中國臺灣地區,1983年畢業於臺灣大學,1990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電子工程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發展無線人工智慧,用環境無線電信號進行無線傳感和室內跟蹤。
IEEE是全球最大的非營利性專業技術學會,在全球160多個國家擁有超過40萬名會員。
政 策
體育、美育將納入「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
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意見》中分別提到,把體育工作及其效果、美育工作及其效果作為高校辦學評價的重要指標,納入高校本科教學工作評估指標體系和「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
《意見》指出,高等教育階段學校要將體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學生體質健康達標、修滿體育學分方可畢業。將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實行學分制管理,學生修滿公共藝術課程2個學分方能畢業。
冒名頂替上大學擬寫入刑法
前段時間,一些地方出現的教育招考冒名頂替事件引起全社會關注。
10月13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對此作出規定:
盜用、冒用他人身份,頂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學歷教育入學資格、公務員錄用資格、就業安置待遇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組織、指使他人實施前款行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從重處罰。(來源:新華網)
動 態
華為北京博士後工作站正式成立
10月12日,「華為北京博士後工作站」正式揭牌成立。華為公司相關負責人和來自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院校機構的代表出席揭牌儀式。
華為公司董事、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表示,博士後工作站是個開放的、長期的平臺,搭建了技術需求和科學研究的橋梁,依託高校科學研究優勢和華為工程創新能力,結合華為世界級的課題,維持科學研究的內在動力,驅動科研創新與產業發展。
隨後,華為還與中科院、清華、北大的老師分別對博士後的聯合培養雙導師模式、科研方向與課題探索、多學科科研團隊的打造、福利待遇等方面進行了交流探討。
2020年中國物理學會5大獎項揭曉
10月13日,中國物理學會發布《2020年中國物理學會獎勵公告》,9位學者獲5項大獎。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波、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周武獲胡剛復物理獎(實驗技術);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陳黎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李傳鋒獲饒毓泰物理獎(光學、聲學與原子分子物理);
復旦大學教授張遠波獲葉企孫物理獎(凝聚態物理);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善貴、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郭冰獲吳有訓物理獎(原子核物理);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安琪、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建雄獲王淦昌物理獎(粒子物理和慣性約束核聚變)。
據悉,上述5大獎每兩年評選和頒發一次,每個獎項每次評出不超過2人。
逝 者
46歲開始科研,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張俐娜逝世
著名化學家、中科院院士張俐娜於10月17日20時在武漢病逝,享年80歲。
張俐娜1963年7月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她是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也是獲得國際可再生資源領域最高獎——美國化學會安塞姆·佩恩獎的第一位中國人。
張俐娜46歲時首次有了科研方向,開始關於可再生資源天然高分子新領域的研究。2000年,60歲的她開始纖維素新溶劑和材料的研究。
12年後,她帶領的團隊終於發現纖維素和甲殼素可以在水、尿素和氫氧化鈉的混合溶液裡低溫下溶解。此後,各式各樣新材料相繼開發出來,為醫學領域帶來了全新希望。(來源:武漢大學)
年僅42歲!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司佳逝世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10月12日發布訃告,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司佳因病醫治無效於10月11日16時在上海逝世,享年42歲。
據復旦官網介紹,司佳1978年6月生於上海,1995年7月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其間,以優異成績被復旦大學第一屆文科基地班錄取。1999-2001年就讀於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獲歷史學碩士學位;2001年獲全額獎學金赴賓夕法尼亞大學東亞系留學,2006年8月獲博士學位。
2007年8月起任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2016年11月晉升教授、博士生導師。其研究方向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近代上海城市文化。(來源:復旦大學)
編輯|宗華
排版|華園
不想錯過科學網的推送?
方法如下
喜歡本文?點讚 + 在看 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