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頭條現場消息:2020年12月17日,由北京博物館學會與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聯合主辦的「神機妙算--計算器具歷史展」與科學博物館建設研討會在清華科博臨時展出地點-清華大學人文樓舉辦。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印刷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電影博物館、中國鐵道博物館、中國考古博物館、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館學會、首都博物館、北京天文館、大鐘寺古鐘博物館、中國文物報、博物館頭條、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清華大學科學史系等機構的館長、部門主任或代表20餘人參加了研討活動。
「神機妙算-計算器具歷史展」展廳現場
與會代表參觀了正在展出的「百年器象--清華大學科學儀器歷史展」和「神機妙算--計算器具歷史展」。前者以世界科技史為背景,以清華百年來科技歷程為主線,展出了從清華園各歷史時期各教學科研實驗室及校外徵集而來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科學儀器;後者從古代簡單的手動計算工具,到近代複雜的機械計算裝置,再到現代先進的電子計算設備,既呈現了人類計算觀念的演進,又折射了人類生活模式和世界圖景的變遷。
研討會由祁慶國主持
在文化強國、教育強國背景下,如何推進科學博物館建設是業界關注的重要議題。在此次研討會上,與會館長專家對清華科博籌備兩年來的豐富工作實踐、創新建館定位、專業策展設計和釋展解讀方式給予很高的評價。他們就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藏品徵集、運營體系完善給予良好建議,並對我國自然科學博物館發展現狀特別是科學博物館的建設運營實務展開了深入研討。
「博物館界領導及同仁對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特別期待,儘管目前舉辦的是臨展,但能看出清華科學博物館的實力。」北京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祁慶國表示。「舉辦科學博物館建設研討會,旨在總結清華科博的經驗,並在推進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中借鑑、推廣。」他補充說。
吳國盛(中)
博物館頭條注意到,公眾對自然博物館、科技館、天文館比較熟悉,而科學博物館與科技館在定位和運營上有著明顯區別。據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館長吳國盛教授介紹,「廣義的科學博物館包括自然博物館、科學工業博物館和科學中心三種類型,狹義的科學博物館指其中的科學工業博物館。今天我們中國大力興辦的科技館,實際上是西方國家的科學中心。它其實不是科學博物館,因為很多都沒有歷史收藏,都是互動性展品。至於收藏類科學博物館也不是沒有,我國已有很多專業博物館,但還沒有一家綜合類的科學與工業博物館。目前看,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將會是國內第一家收藏型、綜合類的科學博物館。」
建築設計草案:清華科博(中)與清華藝博(右)相鄰
據了解,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於2018年4月24日正式籌建,與清華大學科學史系聯體運作。此次會議表露的最新消息顯示,從2018年開始的建築招標徵集設計方案目前已基本確定,科學博物館的永久館所地址是藝術博物館和美術學院之間的空地,建築設計效果草圖如上,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設計者義大利著名設計家博塔來設計。未來,清華科博和清華藝博比鄰而居,將便利觀眾參觀,成為清華園內科學與藝術並列的殿堂。
「未來的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首先是為學校的教學和科研服務,為學校的多學科交叉以及科技史學科的發展服務,為在校師生開展理工文藝學科融合提供場所。其次是服務社會,做科學傳播的生力軍、引領者。科學博物館肩負著既促進科技發展,又促進公眾理解科學的艱巨使命。我們希望,通過科技文物的展示,引導觀眾思考科技與中國近現代史、科技與民族振興、科技與現代化、科技與人類未來等深刻的話題。」吳國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研討會現場
中國印刷博物館館長孫寶林表示,「博物館界,科學界,應該給大眾以精神的動力,要以科學的展覽手法和敘事方式展示和講述凝結在文物之上的科學人文精神」。他強調了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弘揚科學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職能。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考古博物館館長鞏文從科學教育、人文教育、美學教育的角度切入,談了科學博物館在建設運營過程中與人文學科相結合的重要性,她就博物館在挖掘文明背後的科技進步、提高公眾科技知識素養等方面的話題做了分享。
中國地質博物館陳列部主任陳開宇表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思想的啟蒙是從科學開始的,沒有科學的啟蒙就沒有哲學思想的開化。」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宣教室遊雲認為「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定位很好,一出手就是高手,一入行就填補了空白,其科學研究站在了最高點,給行業帶來了一股清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陳列與信息部部長王瑞表示,「科學博物館應該做科學的啟蒙,展示科學的力量、科學的進步、科學的藝術以及科學的未來。希望博物館能立足清華,也能著眼世界。」
與會人員合影
首都博物館副館長黃雪寅認為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定位較高,以科學立館,藏品立館,使命清晰,填補了行業空白。「開館籌備和運營團隊資質優秀、展覽精彩而有特色。展覽表達不落俗套,體現了清華人對於科學的展示的語言」。
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高級顧問楊玲、中國文物報報紙編輯部副主任崔波、大鐘寺古鐘博物館館長薛儉、北京市古代錢幣展覽館館長高小龍、北京天文館展覽部主任趙開羿、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部主任劉洋、中國鐵道博物館館長李春冀、中國科學技術館副館長隗京花、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員唐志強、中國地質博物館科技外事處處長楊良鋒、中國電影博物館展陳部主任張樹新、博物館頭條主編折彥龍等代表先後就加強科學類博物館館際合作、藏品支持、展覽交流、展陳設計、展覽文本、數字展覽、觀眾研究、人才培養、公眾傳播等話題展開了討論。
內容來源:博物館頭條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