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公益團隊成員一起做好事是劉穎慧(前排右一)最愛做的事。
好學上進的志願者——劉穎慧
23歲的劉穎慧,是鞍山師範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跟其他的學生稍有不同,劉穎慧是同學們的課外輔導老師,每逢休息,一定會有三三兩兩的同學圍在她身邊,而她呢一定會笑語嫣然地盡力去幫所有人解決學習難題。
能解決同學們的難題,劉穎慧靠的是善意,靠的是努力。從大一開始,劉穎慧就制定了各科的學習計劃,合理、周密地安排時間。課堂上,認真聽講,積極發言,課後就泡在自習室和圖書館,認真複習、預習。過去的幾年,劉穎慧成績始終名列前茅,接連榮獲一等獎學金和二等獎學金。她還考取了教師資格證、育嬰師資格證和普通話二級甲等證書。
學習上進的劉穎慧將課餘生活安排得滿滿的。2012年開始,劉穎慧堅持每周兩次到愛心養老院慰問老人,幫他們收拾衛生,整理內務;每周堅持與愛暖社團的成員參與柏劍團隊的助學活動,去社區裡給貧困孩子義務補課;每逢假期,劉穎慧會組織愛暖社團的成員,幫扶腦癱兒童,教孩子們發音,陪他們玩。2012年年末開始,每逢節日,劉穎慧也會站出來,組織、參加各類公益行動。
她曾率領愛暖社團到源北敬老院屢次演出;她曾協助鞍山天使之翼協會進行關注自閉症兒童宣傳活動;她曾到市特教中心參演「愛的奉獻」元旦晚會;她曾組織參與「為雅安祈福」活動;她參與愛心組織的全國孤獨症日宣傳活動;她獲選鞍山市政府首批購買「蒲公英計劃」四點鐘學校暨社區「七彩課堂」鞍師志願者總隊執行隊長。
「在最美好的年華,做最唯美的事」,這是劉穎慧作為一名志願者的心聲。
願意挨累的志願者——於家強
於家強是市燃氣總公司客服中心的一名職工,同時也是鞍山市孝文志願者協會的義工部長。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於家強是個愛操心的人,閒不下來。
就在上周,好容易盼來的周末,別人都在家享受難得的休息時光,於家強卻奔波在「最美孝心少年」候選孩子的家之間,操心著調度來往車輛,操心著家訪認證,還為下一次的孝文活動做策劃。可他卻說,一點不覺得累。
可能不累嗎?以下是2014年於家強業餘時間的日程表。
1月,組織孝文志願者到大孤山、對樁石敬老院開展慰問老人活動,給老人送棉衣,送營養品。
3月,組織孝文協會春季受資助學生助學金發放活動。從申請人篩選到家訪確認受資助對象,再到現場組織,於家強樣樣都是主力。
5月,組織孝文協會六一義賣活動,並同受資助的學生們一起慶祝六一兒童節。
10月,組織孝文協會志願者再次來到大孤山、對樁石敬老院陪老人們過節。
10月,組織孝文協會秋季受資助學生助學金發放活動並為孩子們發放愛心衣物。現場發放6萬餘元助學金,新衣400餘件。
作為一名義工部長,協會的事已經夠他忙了。可是作為一名燃氣職工,於家強仍然擠出休息時間,在社區裡的孤老、殘疾人等弱勢群體中奔走,義務向他們宣傳燃氣安全使用常識,為他們解決生活問題。他的電話印成熱線號碼,被他四處發放。無論是誰遇到問題,找到他,他一定會全力幫忙解決。
「做好事很幸福,不覺得累」,這是於家強的心裡話。
樂於奉獻的志願者——石丕英
在岫巖新甸鎮大山村,有一位年過六旬的老年志願者,她就是石丕英。無論年長年少,大家都願意親切地稱她「石大姐」。大家眼中的「石大姐」熱情、實在,無論誰家的事,她都要管一管。
慕積香是新甸鎮樂全村的貧困戶,丈夫去世後,身有殘疾的慕積香和兩個年幼的兒子相依為命,沒有住房,搬到娘家居住,生活十分貧困。石丕英得知後,從1996年至今,一直關心幫扶慕積香一家。在慕積香籌建住房過程中,石丕英跑前跑後,找村委會、鎮土地所等部門研究解決宅基地問題;找縣民政局、鎮民政辦解決建房資金;找愛心單位解決木材、水泥、磚瓦等建築材料。同時,通過親友聯繫工程隊,節省資金友情蓋房;自己又出資2000多元,解決日常零散支出。在石丕英的全力支持下,這個困難家庭終於住上了新房。
村民張德所體弱多病,家庭年收入不足7000元,兒子張廣君考入大連輕工學院,因家庭困難,張廣君讀了一年大學打算輟學回家。石丕英聽說後,親自去張德所家走訪,表示願意幫助解決張廣君上學費用問題,當場拿出1000元解決燃眉之急。隨後,她多次組織志願者募捐,幫助張廣君完成了大學學業。
大山村村民貧困戶寇玉全年近古稀之年,身體殘疾,和兒子寇勝龍生活,家庭唯一的經濟來源是5畝糧田。寇勝龍從中學到大學,石丕英始終堅持對他進行資助,幫著湊學費和生活費。2010年5月,寇玉全因車禍身亡,石丕英拿出2萬元料理後事,並承擔過來寇勝龍的學費問題,讓寇勝龍得以繼續完成學業。
「困難像彈簧,看你強不強。幫助他人強大起來戰勝困難是我的願望。」石丕英如此說。
媽媽般的志願者——滿曉麗
滿曉麗是鞍山鋼材現貨市場副總經理,兼任鋼材市場聯合工會主席,為鋼材市場的穩定發展和千山區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多貢獻,曾被評為「鞍山市勞動模範」。而這只是她的職業角色。生活裡,不少孩子更願意叫她「滿媽媽」。因為太多的孩子得到了來自她的媽媽般的關懷和照顧。
2010年6月,滿曉麗結識了貧困母親董巖和孩子王藝凡,從那時起,每逢中秋、新年、春節等重大節日,她都要親自給這家人送去米、面、油、衣物等生活用品;每逢新學期開學,要親自給孩子送去學雜費和學習用品。
在被評為「市勞動模範」得到獎勵金2500元時,她將這筆錢捐給了身邊四個單親上大學的孩子。鋼材市場近鄰是礦山高中,每年的中高考時,滿曉麗會放下手邊的事,組織愛心人士為考生及家長提供避暑休息的場所,在醒目的位置掛起「禁止鳴笛,保持肅靜」的橫幅標語,雖為小事,可她卻整整堅持了12年。
2008年汶川地震,滿曉麗組織愛心人士,為災區捐贈60多萬元善款。2011年,她與眾多愛心人士給春蕾班的孩子們送去了價值5萬元的生活用品及學習用品。2012年,她到湯崗子和岫巖給貧困家庭孩子和殘疾人捐款、捐物,送學習用品。今年六一兒童節,滿曉麗再次組織愛心人士來到甘泉鎮中心學校看望留守兒童,為他們送去新書包等學習用品。上個月17日,在獲悉岫巖山區孩子缺少過冬衣物時,滿曉麗不到一天時間裡就為山區的孩子購買了220件過冬的棉衣物。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滿曉麗說,她覺得幫助他人才能實現真正的人生價值。
傳承愛心的志願者——王林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王林柏的夢想是做一個平凡、快樂的志願者。
王林柏投身公益之路已經七年多了。跟他一起回憶這段公益之路,就會發現從踏上這段路開始,他從未停歇。
王林柏的公益路是從周邊城市開始的。與同學一起去瀋陽市兒童福利院獻愛心,給敬老院老人送輪椅;到瀋陽興順街敬老院獻愛心;為瀋陽市24中學150名孩子做成長心連心大型公益活動,讓孩子們學會感恩、自信、付出,為學校捐出3萬多愛心善款建圖書室;為清源市職業教育中學20名貧困家庭孩子籌集7萬多元愛心善款;為遼陽市第一中學家庭貧困品學兼優的孩子捐款1800餘元;策劃並幫助大石橋市患白血病小女孩籌集善款6萬餘元。
視線轉回鞍山,王林柏做好事也未間斷。最近三年王林柏堅持到大孤山敬老院,給老人們送衣送物;堅持定期到海城特殊教育學校,為那裡的孩子送錢、送學習用品;堅持幫助愛心爸爸鄭安宏;堅持去臺安縣桑林敬老院慰問老人;策劃參與臺安縣滿天星愛心公益協會二次年會;參加鞍山日報社捐資助學活動、市38中學捐資助學活動、鞍山日報社和大德集團大型捐資助學活動;在郭明義發起的捐獻造血幹細胞活動中,王林柏在捐獻書上鄭重籤下了自己的名字。
是王林柏組織起了海城市愛心公益協會,多次組織愛心公益協會做公益活動,他率領成員參與2012年7月省紅十字會到望臺鎮發放特大洪水賑災物資;參與市紅十字會在北關為海城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籌集賑災愛心捐款活動;參加今年3月為析木鎮龍鳳峪小學上街籌集愛心善款活動;為南臺鎮8名家庭貧困品學兼優的孩子籌集愛心善款2.4萬元。
幾天前,王林柏剛剛參加了郭明義愛心團隊虹橋社區孫寶江分隊的活動,為鞍山市鐵西區啟智學校孩子們捐資助學。
「希望我的愛心成為一顆種子,在團隊裡生根發芽,綻放更大的生命力。」王林柏說,這是他最大的願望。
最勤快的老年志願者——唐明山
72歲的唐明山在對爐街道是個名人,街坊鄰裡提到他都會說:「老唐啊,那可真是個熱心人」。
2000年6月,唐明山退休後的第二天就到社區報到,他對社區書記說:「以前,我把單位當成家;現在,我就把社區當做家,希望社區給我分配工作,能為居民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就這樣唐明山有了第一份社區工作:兩塊黑板報。隨後他自告奮勇成了五個居民組的組長,以自己的小存車場為陣地,夏天給大夥提供免費雨傘,秋天教大夥切蘿蔔花,幫大夥搬運秋菜,冬天出去義務掃雪,旁邊的小路幾乎都被他包了。
為更好地給大夥服務,唐明山在小車場掛了一塊小牌子,寫上具體的義務服務內容:包括設施維修、疏通下水、代繳費用、免費寄存、代收郵件等。他還做了名片,走到哪發到哪,讓人們遇到事就找他。
雖然已年過古稀,勤快的老唐並不服老,每天奔波在社區裡,專門尋找需要幫忙的人。發現了近百歲的空巢老人,他就跟人家結成幫扶對子,照顧人家的生活。老人家裡燈泡壞了,他站在椅子上給修;水管漏水了,他去修;還無數次自掏腰包,為老人購買藥品和生活用品。這位老人為賺生活費,用鄰居們送她的舊衣服舊被子縫補布墊,但沒有銷路。唐明山就騎著自行車,在鐵東、鐵西、立山等多個地方找了許多汽車修理廠,苦苦請求,為小墊找銷路。這樣一來,老人每年能賣出3000多塊小布墊,彌補了家用。每到逢年過節,唐明山把社區裡的高齡獨居、空巢老人請到家裡,給他們包餃子、做元宵,陪著他們過節。
因為手腳勤快,唐明山總也不閒著,也總能發現特別事。在社區裡轉悠看到電線桿和樓牆貼滿了小廣告,他就主動請纓承包這些地方,買來噴壺、刷子、鏟子和塗料,天沒亮,就起身去清理小廣告。幾年下來,唐明山的鏟子早已彎了。由於他堅持不懈地打持久戰,那些亂貼小廣告的人洩了氣,到了這條小馬路就繞著走了。
看到居民周興國夫婦年過古稀,行動不便,他就承包了幫人家代繳各種生活費用的事;看到老年志願者群體裡故事多,他就自掏腰包買相機,去他們中間捕捉新聞線索,然後提供給新聞媒體。從我市開展創城工作以來,只要身體狀況允許,唐明山就騎著自行車全城轉悠,一旦發現有破壞環境的現象,立即撥打媒體熱線電話,通過新聞監督解決問題。
「志願者就是講奉獻,講付出,不求索取。」這是勤快的唐明山的志願服務宗旨。
上述這些志願者們身上的故事都是平凡小事,可水滴石穿,時間已將小事鑄就成令人欽佩的品德。我們敬重這些志願者,有他們,我們的城市會更加溫暖! (鞍山日報 記者 楊峰)
本網評論:讓志願服務成為社會風尚
從郭明義、馮志國等知名典型,再到劉穎慧、於家強等一大批默默無聞的「好人」,他們有一個共同名字叫志願者。志願者用人性中最光彩、最溫暖、最美麗的東西去呼喚人性、感染社會,把一份份普通人的愛心奉獻給社會和他人,彰顯助人為樂、崇德向善的傳統美德。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志願服務行動中來,讓志願服務成為一種社會新風尚,不僅是我市打造全國文明城市的重中之重,同時也是社會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升華。
近年來,我市廣大志願者圍繞扶危濟困、應急救援、大型活動等社會公益,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富有特色的志願服務活動,志願精神和志願服務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志願服務的隊伍不斷發展壯大。但總體而言,我市志願服務還處在初始階段,個體熱情依然佔主導地位,表現在城鄉志願服務發展不均衡、志願服務缺乏規劃、保障機制不夠健全、服務水平有待提高等。推動全市志願服務這項公益事業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積累和提升的過程,需要以制度為保障,加快形成人人參與志願服務的濃鬱氛圍,推動志願服務在全社會蔚然成風,讓志願服務成為全社會成員的共同選擇。
對市民個體而言,有良好的願望並身體力行,就可以成為一名志願者,但對於城市而言,僅靠市民的愛心和熱情來把志願服務變成一項事業,顯然還是不夠的。志願服務工作也有規律可循,同樣需要制度保障,只有健全的制度,才能確保志願服務活動沿著正確軌道快速發展。當前,我市志願服務要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相結合,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與學雷鋒學郭明義活動相結合,與城市社會管理創新相結合,統籌規劃全市志願服務活動,完善志願者在註冊、培訓、管理、需求對接等方面的制度規定,建立健全起科學化培訓機制、人性化激勵機制、社會化保障機制,解決好我市志願服務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加快從個人熱情到社會風尚的轉變進程。
要讓志願服務成為社會新風尚,除了制度這個保障,還需要在營造和培育方面下大力氣,形成人人參與志願服務的濃鬱氛圍。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普及志願服務常識,介紹先進經驗,傳播優秀志願者的感人事跡。郭明義愛心團隊是我市乃至全國志願服務的品牌,我們要發揮好這個先進典型的示範作用,引導人們見賢思齊,爭做志願精神的踐行者。志願服務的重點在基層,要以「鄰裡守望」為載體,立足社區、著眼鄉村基層,將志願服務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融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有時間做志願者」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與精神追求,吸引更多的人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傳播和凝聚正能量。
現在深圳等一些城市先後提出了建設「志願者之城」目標,並著手實施具體的發展規劃,我們要學習和借鑑各地經驗,從制度的頂層設計開始,多方採取措施,加快志願服務發展,努力將志願服務發展成為全市參與面最廣、參與度最高、影響力最大的公益事業,讓志願精神成為鞍山的閃亮城市名片,為全面建設「五個鞍山」凝心聚力,營造氛圍。 (關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