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董攀 甘昕禕
「我申請加入支援湖北武漢醫療隊伍……盡醫者所能,築起防疫堡壘,不計報酬,無論生死!共同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白紙黑字的請戰書上,自貢榮縣人民醫院感染科護士胡汐字跡工整,擲地有聲,文末落款的地方,鮮紅的手印格外醒目。
得知「戰疫——四川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延期至8月2日,許多觀眾慕名而來參觀,四川博物院的展廳裡熙熙攘攘。1900多件展品之中,胡汐手寫的請戰書、酒店工作人員為她折的千紙鶴,還有隨身攜帶的酒精瓶、棉籤包等物品,講述了這個年僅24歲的護士小姐姐武漢戰疫的特殊經歷。
胡汐是四川省第二批援鄂醫療隊裡年齡最小的隊員
胡汐是四川省第二批援鄂醫療隊裡年齡最小的隊員,也是榮縣唯一一名入選援鄂醫療隊的護士。援鄂歷時53天之後返川,全隊150名醫護人員無一人感染,胡汐激動不已,用兩個棉籤擦拭眼淚,視頻火遍全網,這一「硬核」技能被眾多網友怒贊「專業又可愛」。不少觀眾慕名而來,在戰疫專題展上尋找到了胡汐捐贈的展品。
7月15日晚,胡汐忙完了交接班,抽空接受封面新聞記者的電話採訪,講述展品背後的那些故事。
胡汐捐贈的見證物亮相戰疫展
因為疫情養成的習慣
棉籤擦淚的視頻火遍全網,胡汐似乎「紅了」,回到榮縣人民醫院感染科,甚至有患者認出她來,為她點讚,稱讚她「勇敢」「專業」。
不過,胡汐並不認為自己「紅了」:「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醫務工作者。疫情期間,一個小小的舉動會在鏡頭前放大,被很多網友認可。其實,我更希望大家了解我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的職業和使命,認可我的性格、人品和專業。」
電話那頭,不時傳來患者、護工的詢問,胡汐耐心解釋之後,繼續回憶戰疫往事。
3月20日,援鄂歷時53天,四川150名醫護人員返回成都,無一人感染。原本樂觀的胡汐,一想到武漢恢復了往日的煙火,患者們康復出院,同行們平安歸來,忍不住淚流滿面。不過,她沒有用手去擦拭,下意識地掏出了棉籤。「平時院感意識就比較強,因為疫情就養成了這種習慣,最大化地保護自己,用棉籤來代替雙手。」
不過,網友們所謂的「硬核」,在胡汐看來是稀鬆平常,得益於感染科的職業習慣。
出發去武漢之前,胡汐曾收治了一個新冠肺炎確認患者。忙碌工作之餘,她戴的面屏老往下掉,她下意識拿手去扶面屏,遭到了護士長的嚴厲批評。從那以後,她養成了不用手去觸摸身體其他部位的習慣,避免交叉感染。
剛到武漢的時候,胡汐被委派到武漢紅十字會醫院,需要24小時佩戴口罩,穿防護服、戴護目鏡、戴手套、戴口罩,每一個步驟都需要消毒雙手,她十分專業,甚至被隊友調侃:「你是不是院感專家?」
摘下口罩,胡汐臉上的勒痕
黨員要第一個站出來
胡汐是科室裡最小的護理人員,也是第一名黨員護理人員。疫情發生之後,榮縣人民醫院徵集四川省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隊員,胡汐毫不猶豫地報名了。
「在國家危難之際,黨員需要第一個站出來。就像張文宏醫生所說,展現黨性覺悟的時候到了,總需要有人衝上前線。」她平靜地訴說著報名動機,語氣十分堅定。只有提起家人的時候,她的聲音有些哽咽,「我不怕犧牲,但我怕我爸沒了我」。
2019年,胡汐的母親因故去世,家裡只剩下父親和兩個姊妹。主動請戰之後,她給父親打電話,不斷安撫父親,讓家人放心。凌晨5點,她的父親騎著摩託車從老家趕來為女兒送行,為女兒煮了一碗她愛吃的麵條。
1月28日,四川省第二批援鄂醫療隊出徵。原本計劃援鄂7天,在武漢堅守到第5天的時候,隨身攜帶的物資所剩無幾,「回不去了,不如好好留下來」。
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以上,是大多數援鄂醫療隊隊員的常態,疲憊、高壓,外加厚重的防護服,悶得讓人透不過氣。不過,眾多包裹嚴實的「大白」之中,胡汐是特別樂觀的那個,她總是笑盈盈地,眼睛裡藏不住的微笑和陽光,給了很多患者堅持下去的信心。
胡汐的微笑很治癒
在湖北戰疫的日子,是胡汐難能可貴的一段經歷。回到四川之後,她整理出手寫的請戰書、編號為0093的工作證、穿過的工作服、在武漢隨身攜帶的消殺工具,還有酒店工作人員折給她的千紙鶴,全部送到了川博。
歸隊之後,胡汐又回到感染科,一直還沒顧得去參觀戰疫專題展。朋友來成都遊玩,專程去川博拍攝了展覽的照片發給胡汐,她十分感慨,一直很想抽出時間來刷展:「這些展品是對我過往經歷的見證,會讓我想起曾經奮戰的每一天。我很期待這個展覽,很想看看其他同行、志願者的捐贈物,回望戰疫經歷,激勵我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