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從3.6萬公裡高空清晰看到地球 他們奮戰在科研第一線-輻射計,陳...

2020-12-17 東方網

原標題:為從3.6萬公裡高空清晰看到地球,他們累壞了眼睛和耳朵,歷經爆炸不改初衷

  一說起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很多人都會下意識地想到越來越精準的天氣預報。今天上午,風雲二號收官衛星H星上的多通道掃描輻射計成功開機,不久後這顆氣象衛星將實時獲取中國及其周邊地區可見光、紅外雲圖和水汽分布圖,收集並轉發氣象、海洋和水文等環境監測資料。

  中科院上海技物所承擔了衛星核心光學載荷多通道掃描輻射計的研製,它每30分鐘可獲取一幅地球圓盤圖信息,能在災害性天氣活躍時每6分鐘進行一次區域加密觀測。

  從零起步,這支隊伍帶著非凡的勇氣在黑暗中探尋。第一顆衛星在最後一次廠房測試時爆炸,他們從歸零中再次出發。為了讓衛星有更清楚的「耳目」,他們累壞了自己的眼睛和耳朵。為了獨立自主不受制於人,他們歷經爆炸依然不改初衷。

  儘管困難重重,但捨我其誰

  風雲二號氣象衛星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所謂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是指衛星在距地球高度約3.6萬公裡的赤道上空,與地球自轉同步運行(因此相對地球是靜止的),可以觀測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固定區域,對同一目標地區進行持續不斷的氣象觀測。

  時任上海技物所所長的中科院院士匡定波回憶,上世紀80年代初,世界上只有為數不多的國家能夠設計製造多通道掃描輻射計,這是決定氣象衛星性能的主載荷。當時美國研發的紅外通道探測器的空間解析度達到9公裡,歐洲多國聯合研發紅外通道和水汽通道探測器的空間解析度均為5公裡。要知道,當時上海技物所研發的可見光和紅外通道探測器才剛剛起步,而且只能研發10到12微米波段的紅外探測器,6到7微米的水汽通道的探測器尚在探索中。

匡定波院士(中)和陳桂林院士(右)

  儘管困難重重,但上海技物所還是以捨我其誰的勇氣承接了這一任務。一旦遭遇颱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如果監測不及時,會對經濟、生活產生重大影響。有一年因暴雨長江上遊發生洪水,部隊也已嚴陣以待,由於對未來天氣走向不清楚,在求助其他國家時,對方卻聲稱「衛星有故障要維修」。

  研發一臺多通道掃描輻射計到底有多難?上海技物所風雲二號研製團隊靈魂人物、衛星副總師陳桂林院士說,作為「眼睛」的探測器,必須24小時白天黑夜不間斷地「看」,但紅外探測器需在深低溫環境下工作,首先得為其做一個製冷器,使其保持零下180攝氏度的低溫,方能探測到0.5攝氏度的細微變化;掃描機構,每「走」一步的誤差需要控制在一個角秒以內;輻射計表面的一塊「鏡子」,最初重量有20多公斤,但若裝在衛星上必須減重70%,還不能有任何變形。「當時向歐洲國家取經,對方說要像鼓一樣,中間是空的,結果按照這個思路怎麼都做不出來。」後來,研製團隊大膽採用了蜂窩式,儘管理論上有這個可能,但當時從沒有人這麼做過。

  「從3.6萬公裡遠的距離看地球,我們是國際上第三個」

  白手起家,箇中艱辛難與人言。「1987年第一個樣機出來後,我們列了個問題清單,有260個問題要解決。我都不記得日子是怎麼過的,往往一個問題還沒解決,第二個問題又來了。」陳桂林說,最初幾年,大家幾乎天天都呆在實驗室,廢寢忘食。

陳桂林院士(右)在工作

  1989年的夏天,陳桂林騎了輛腳踏車去大柏樹某單位協調工作,突然間,覺著天旋地轉,人也站不住。他推著腳踏車回到了玉田路的集體宿舍,平時不長的一段路也不記得走了有多久。由於過度疲勞,他患上了突發性耳聾。但因為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從那時起,他的左耳就再也聽不到細微的聲音。

  1994年3月底,陳桂林在西昌衛星基地準備風雲二號氣象衛星首次發射工作。一次試驗,要把輻射計從導軌上取下來,別的同事怎麼都弄不出來,他走上前深深屏了一口氣,把70多公斤的輻射計取了下來。就在這時,他1000度近視的右眼突然就看不清楚了,後經診斷為視網膜脫落,他被同事們強行送回了上海治療。不願意離開,是因為還有一個星期就要發射,他放不下心。

  誰也沒有想到,就在幾天後,風雲二號衛星在轉入發射塔架前的最後一次廠房測試時,突然爆炸起火。十多年心血付之一炬,上海技物所5名科研人員被燒傷,輕傷數人。陳桂林是在病床上聽到這個消息的,他的眼睛剛做好手術還沒拆線,「這支隊伍就像是我的兄弟姐妹,這顆衛星就像是我的孩子,悲慟的心情難以用言語來形容。」一拆好線,他就急切地趕到了醫院探望受傷的同事。儘管醫生要求陳桂林必須術後低頭三個星期,但如此一來,他根本沒辦法工作,最後他「打折扣」低頭一個多星期,就回到了工作崗位。如今,陳桂林的右眼視力不到0.1。

  這次事故,對於上海技物所的研製團隊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然而,國家還等著這顆衛星。來不及擦乾眼淚,重新組織起來的研製團隊,很快投入到了新產品的研製中,僅僅用了二年多時間就提交了比原先質量、性能和可靠性更高的掃描輻射計正樣發射產品,為1997年我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成功發射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風雲二號從3.6萬公裡遠的距離看地球,還看得這麼清楚,我們是國際上第三個。」陳桂林的聲音裡透著自豪。每次聽到天氣預報,陳桂林和他的同事們,都會感覺特別親切。

風雲二號第一幅可見光雲圖。黃海華攝

  頭髮和眉毛都白了,依然奮戰在科研第一線

  不斷超越自我,是這支團隊三十餘年的身體力行。

  「風雲二號的首發星就有三隻『眼睛』,解析度不輸給別人;2004年,三隻『眼睛』變成了5隻『眼睛』,增加了中波紅外通道,有了對對森林火災、草原火災、大霧天氣和沙塵暴的觀測能力;02批衛星看得更快,能在災害性天氣活躍時每6分鐘看一次,之前沒有國家做到過;03批衛星測量地球溫度可以精確到0.5攝氏度,以前相當於用手摸體溫,現在好比有了溫度計,天氣預報水平大幅提高;相比上一顆星,6月5日發射的H星又有多項技術得到提升。」陳桂林說起風雲二號系列衛星,話語風趣而又充滿感情。

陳桂林院士頭髮眉毛都白了,還奮戰在科研第一線。黃海華攝

  從1983年算起,陳桂林和風雲二號結緣35年。他的科研人生就是一部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發展史。儘管已經77歲高齡,頭髮和眉毛都白了,他依然奮戰在科研第一線。「沒有人比陳院士更熟悉輻射計了。」風雲二號H星掃描輻射計主任設計師、上海技物所研究員陳福春告訴記者,就拿幾天前剛發射的H星來說,在2017年底的一次試驗中出現了一個幹擾的多餘信號,大家一時難以判斷信號來源。最後,還是陳院士把試驗流程再走一遍後,找到了信號源頭。

  有人說陳桂林是「像農民一樣的院士」,低調專注。在他的以身示範下,帶出了一支特別能戰鬥的隊伍。今年70歲的王金鳳研究員,從風雲二號的首發星一直做到了收官星。在1994年的爆炸中她身受重傷,呼吸道黏膜都燒沒了,在醫院裡住了50多天。即使現在,風一吹她就容易咳嗽,喝水也容易嗆著。儘管她從來不願意回憶當時的場景,但她出院後仍然選擇回到當初的崗位;陳福春,作為團隊裡的中堅力量,也是個「拼命三郎」。別人有什麼事,都是他臨時來頂。就連需要輪流吃飯時,他也總是讓別人先吃;團隊裡最年輕的黃茂潼,今年30歲,為了H星發射推遲了婚期。每一次衛星發射,研製團隊在西昌一呆就得50多天,總是顧不上家,但他們從未抱怨過一句。

陳桂林(左二)、陳福春(左三)和王金鳳(右一)

  風雲二號H星今年底將交付用戶,當被問到是否打算真正退休時,陳桂林依然像往常一樣,說話時帶著微笑:「任何事情都有開始、高潮和尾聲,人生本就是五味雜陳。一個經歷結束了,意味著其他經歷開始了。」

相關焦點

  • ...讓衛星有更清楚"耳目" -多通道掃描輻射計 1983年 風雲二號氣象...
    中科院上海技物所承擔了衛星核心光學載荷多通道掃描輻射計的研製,它每30分鐘可獲取一幅地球圓盤圖信息,能在災害性天氣活躍時每6分鐘進行一次區域加密觀測。從零起步,這支隊伍帶著非凡的勇氣在黑暗中探尋。第一顆衛星在最後一次廠房測試時爆炸,他們從歸零中再次出發。為了讓衛星有更清楚的「耳目」,他們累壞了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 要站在距離地球多遠的地方,才能看到整個地球?
    距離地面1萬米的地方,可以看到1.7%的地球表面,距離地面1000公裡的地球,可以看到17%的地球表面,距離1萬公裡的地方,可以看到37%的地球表面。地球的平均半徑大約是6370公裡,大氣層厚度有1000公裡,在三維空間中,我們距離地球越遠,能看到的地球表面越多,我們假設地球是完美的球體:比如下圖,是奧地利極限跳傘運動員,在距離地面21800米高空處準備跳下的照片,照片中能看出地球邊緣成弧形,根據公式計算,此高度下大約能看到2.6%的地球表面
  • 兄妹倆奮戰在抗疫第一線,父母有話對他們說
    在這萬家團聚、共享天倫的節日裡,胡萌和他妹妹卻各自奮戰在抗擊新型冠狀肺炎的第一線,父親老胡和老伴在家縱使有千萬個擔心,但沒有一句阻攔,老兩口說,「你們放心地去忙工作吧,家裡我們會照顧好的。」胡萌是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發熱門診的值班醫生,他的妹妹胡瑤在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從事病原微生物檢測。
  • 幾年前,從3.9萬米高空一躍而下,墜回地球的人,最後怎麼樣了?
    2012年,奧地利的極限選手乘著氦球上了3.9萬米的高空後,他跳下來,從接近臭氧層的高度落到了地球上。最後,他的結果怎麼樣?幾年前,從3.9萬米高空一躍而下,墜回地球的人,最後怎麼樣了?保加拿是奧地利的極限選手,他在從事極限跳傘運動之前,曾在軍隊工作過,是專業的軍事跳傘員,有著非常豐富的跳傘經驗。
  • 微波輻射計及其應用
    微波輻射計是一種用於測量物體微波熱輻射的高靈敏度接收機。通過測量天線接收到的輻射功率反演被觀測目標的亮度溫度;測量的物理量為亮度溫度(K)。工作原 理:輻射計天線接收的輻射能量來自地面物體的發射輻射和反射輻射,根據瑞利-金斯公式,物體發射的功率與溫度成正比。物體的發射特性用輻射測量亮度溫度表 徵。
  • 距離地球3.8萬公裡!「土特產」即將送達,四子王旗準備「籤收」
    圖說:四子王旗已做好「籤收」準備 來源/國家航天局(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 葉薇)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即將攜帶月球「土特產」,返回地球,跑完地月「接力跑」的「最後一棒」。
  • ...無級變速,風雲二號氣象衛星,掃描輻射計,手動擋,地球同步軌道...
    據了解,風雲二號氣象衛星是我國發展的第一代地球同步靜止軌道衛星(簡稱靜止氣象衛星),共有3個批次。第一批次為試驗衛星,共有2顆,分別稱為風雲二號A星和B星;第二批次為業務衛星,共3顆,即風雲二號C、D、E衛星,目前都在軌運行;此次發射的風雲二號07星是第三批次3顆衛星中的首發星,衛星成功發射後將定點在東經112°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軌道,並命名為風雲二號F星。
  • ...載荷,氣象衛星,天氣預報,成像,輻射計,中國,上海,衛星,光譜...
    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圍繞我國大氣探測戰略需求,瞄準國際上空間遙感技術競爭的制高點,為風雲三號A衛星研發了自主可控的氣象探測光學主載荷和單機:掃描輻射計、中解析度光譜成像儀、紅外分光計、地球輻射探測儀,以及紅外地平儀。
  • 飛升100公裡高空,是什麼奇觀?
    2020年10月註定是個不平凡月份,地球世界真的很不太平,地球上空世界也跟著「不太平」起來,多天文奇觀確定會出現,比如,10月3日金星與軒轅十四星在夜空穹頂之上「相遇」,不過這並不是真的相遇,而是視覺上的相遇,10月14日,地球將穿越火星與太陽中間,屆時,火星,地球,太陽系將在一條直線上,出現火星衝日奇觀,10月21日,夜空將會閃爍獵戶座流星雨
  • 地球上4個在高空才能看到的史前巨畫,這些圖案是誰創作的?
    地球上有許多遠古遺蹟是通過飛機在高空才發現的,而這些遠古遺蹟此前從未被人們發現,似乎原本就是為了展示給空中的人看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秘魯境內的納斯卡線條,事實上在其它地方也有類似的神秘遺蹟,下面來看看有哪些神秘的遺蹟需要到高空才能發現。
  • 世界飛行最高紙飛機升2.7萬米高空破紀錄(圖)
    ,飛行90分鐘以後爆裂  遠離地球:在氦氣球飛到距地面2.7萬米的高度後,上面的相機拍攝的地球曲線。降落:紙飛機安全返回地面這架紙飛機是用麥稈和紙製作的,攜帶了一臺微型相機  北京時間11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英國三位宇航迷在西班牙利用氦氣球將一架翼展近1米的紙飛機發射升空,這架紙飛機最終升到2.7萬米的高空
  • NASA建造先進的對地觀測微波輻射計
    5月,一支NASA團隊提交了一臺先進的微波輻射計,該微波輻射計能克服以往類似地球觀測儀器所遇到的困擾。該新型微波輻射計設計用於測量電磁輻射密度及特殊的微波,將配備為對地觀測衛星任務研製的最先進的信號處理系統。
  • 8年前,那個從3.9萬米高空一躍而下,飛回地球的人,現在如何了?
    其實蹦極對於真正的極限運動員來講只能算「小兒科」,極限運動員是絕對不甘於安逸生活的,他們的理想就是挑戰人類極限,創造人類歷史上的記錄。8年前,曾經有一名極限跳傘運動員從3.9萬米的高空一躍而下。3.9萬米高空是個什麼概念呢?這幾乎已經到了地球平流層的邊緣,接近太空,快要衝破臭氧層。一般的民航飛機飛行高度再乘以3倍,才能升到這樣的數據。
  • 距離地球7.8億公裡木星表面啥樣子?泌陽山村很多孩子看到了
    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田明 通訊員張迪8月4日晚上9點,泌陽縣雙廟街鄉閆窪村小學的操場上,閆窪村的孩子,通過天文望遠鏡,清晰看到了木星、月亮。晚上9點,李德範把天文望遠鏡架起,在潘華的組織下,閆窪村的孩子們和家長排起長隊,通過天文望遠鏡觀看星空,探索未知,看到了距離地球7.8億公裡的木星和38.4萬公裡的地球的衛星——月亮的表面。
  • 南極是世界盡頭, 太陽直徑只有51公裡, 地球難道真是平的?
    地平論還否認了登月計劃,他們認為,阿波羅的載人登月計劃跟根本就是騙局,登月過程全部是在攝影棚裡拍攝的,冷戰期間,美國太空登月計劃的目的,完全是為削弱蘇聯囂張的氣焰。那麼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統治者為什麼非要讓我們相信地球是圓的呢,地平論者推測,並給出了以下幾個原因:1. 聚攏民財:如果人們相信地球是球體,存在無限大的宇宙的話,那麼世界各國就就可以藉此來發展太空技術,獲取更多的資本,來滿足統治者私慾。2. 控制民智:讓人們變得愚蠢,使人們不敢邁向地球的盡頭,正因為如此南極才被各國政府劃歸為禁區。3.
  • 3.9萬米高空跳傘成功,為何沒有落向太空?地球的引力範圍有多大
    2012年10月14號,鮑姆·加特納乘坐特製的飛行器在經過了連續兩個小時的飛行後,來到了距離地面39000米的高空。這個高度正位於太空的邊緣之處,在這個高度下看地球,已經可以看到地球的弧形面貌了。在這個高度下,鮑姆·加特納縱身一躍,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他被迅速地拉向地球表面,最終他順利降落在地球表面,完成了人類的一大壯舉。
  • 一個人如果從10萬米的高空跳傘,存活機率有多大?看完你就明白了
    一個人如果從10萬米的高空跳傘,存活機率有多大?看完你就明白了!如果帶著降落傘從太空往地球跳,能安全回到地面嗎?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有朋友的答案是可以,歷史上就發生過類似的事件。谷歌集團的高級副總裁艾倫尤斯塔斯搭先生曾搭載熱氣球去達41419米的高空。
  • 網友在谷歌地球發現天空出現長2萬公裡劃痕,從北極延伸到南極
    國外網友在谷歌地球上發現了地球上空出現了長達20000公裡的劃痕。●這道劃痕從從北極延伸到南極。 很顯然天空不會自動撕裂,這是一個飛行器留下的痕跡。但是這條痕跡在地面上從來沒有被觀察到,卻被空中的照相機拍攝到了,呈現在谷歌地球上。
  • 幹涉式毫米波成像輻射計關鍵技術研究通過驗收
    2009年12月29日,「十一五」863對地觀測與導航領域專題課題驗收會在北京舉行,由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承擔的「幹涉式毫米波成像輻射計關鍵技術研究」課題通過驗收。該課題為「十一五」本領域首批立項的專題課題之一,主要目標是針對當前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對微波/毫米波有效載荷的迫切需求,開展以分時採樣綜合孔徑技術為核心的關鍵技術攻關,以解決真實孔徑系統天線口面過大以及傳統綜合孔徑系統單元天線數目過多的問題。在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災害性天氣現象頻發的大背景下,開展此項研究具有特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