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地區都已定下開學時間,等待開學的各位同學和家長因為多地發出開學前14天內不能離市或地開始焦慮。
我所在地區是否有相關規定?
是否人在外地就會影響開學?
那就跟著小星一起來看看全國各地學校已發規定的通知吧!
看看有沒有你所在的地區!
為了全市學校秋季順利開學,鄭州市教育局發布通知,從8月18日起,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師生員工原則上不離開鄭州市域,倡導師生減少外出,避免參加各類聚集性活動,各學校要切實落實疫情防控主體責任,通過釘釘健康打卡和風險預警系統加強開學前14天師生的健康管理和風險排查。
8月18日開始,全市學校要通過釘釘健康打卡和風險預警系統,加強開學前14天師生的健康管理和風險排查。
省外新生到校報到時須提供7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來自中高風險地區以及假期內有中高風險地區旅行史的學生,入校時要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按照7月15日西安市教育局要求,所有離開西安的中小學、幼兒園師生員工均需滿足返回西安後健康觀察14天且身體健康的條件方可入校(園);高等院校、中職學校師生員工應至少在開學前14天開展自我健康觀察;來自或途經國內中高風險地區及從境外返回西安的師生員工,返回西安後嚴格執行本市相關疫情管控措施。
為配合新學期報名註冊工作,所有離開西安的中小學、幼兒園師生員工需在8月16日前返回。
也就是說8月16日後,西安市中小學、幼兒園師生不能離開西安了。
上海則要求中小學、幼兒園師生員工原則上應在開學前14天在滬進行自我健康觀察,高校、中職校師生員工應至少在開學前14天開展自我健康觀察。
近日,山東濰坊部分學校的班級群裡,有教師發送:從即日起全體師生原則上不出濰坊市,嚴禁到中高風險區的提示!
各中小學校、幼兒園要求學生及教職員工在開學前14天返皖返肥,並做好幼兒及教職員工健康跟蹤管理,開學到校時要提交近14天的行程記錄單和誠信承諾書。
另外,凡從國內高中風險地區來(返)肥的學生及教職員工,必須第一時間向學校和所屬社區(村)、鄉鎮(街道)報告,由所屬地督促落實相關健康管理要求。
安徽淮北也曾發文要求,開學前14天,師生不得離開本市。
隨著開學進入倒計時,南寧多所中小學、幼兒園已經發出通知,返邕夠14天才能返校開學,並提醒還沒返邕的人員儘快返邕,以免影響開學。據了解,不少學校都要求學生從8月14日~16日起,每天填寫自我健康狀況登記表。
為確保全市學校2020年秋季學期開學平穩有序,北海市教育局發出通知:根據自治區疫情防控指揮部(桂新冠防指〔2020〕173號)文件明確告知師生有關健康申報、疫情防控要求和返校注意事項。區內、外返回北海,要居家14天才能返校開學,建議還在外地的師生,儘快做好回程計劃,以免影響開學。
所有師生員工返校前要做好連續14天的自我健康監測和個人防護,秋季入學時必須上報《北海市學校師生員工健康報告表》。
玉林市教育局就做好開學前學校師生員工健康管理有關工作向全市各中小學校發出通知:
全面摸排師生員工開學前14天的健康情況。
各中小校(幼兒園)應在開學前組織全體教職工和學生開展健康申報,全面摸排掌握每一位師生員工開學前14天(自8月16日始)的健康情況(含開學前連續14天每日體溫測量)和活動軌跡。
梧州市教育局特別提醒,學校師生員工在開學前14天非必須不應離開梧州,還在外地的師生員工要儘快返回梧州,以免影響開學。此外,所有師生員工返校前都要連續14天進行自我健康監測和個人防護,實行「日報告」「零報告」制度,並如實填寫《梧州市中小學幼兒園師生員工健康檔案》,返校時上交所在學校。
杭州市教育局建議,在杭師生8月16日後,非必須不離開杭州,確需出杭的師生應向學校報告,返杭後經學校核查落實相關防控措施後方可返校。
老生報到當天,憑14天健康報告單,經體溫檢測合格後進入校園。新生由錄取學校通知其提前14天申報個人健康信息,由學校統一錄入健康信息平臺,報到當天,憑14天健康報告單,經體溫檢測合格後進入校園。
凡健康信息申報不滿14天的,須提供學生健康承諾書、14天健康監測表和家長或本人「通信大數據行程卡」,報到當天憑「健康碼綠碼+測溫合格」進入校園。
各中小學要做好開學前14天師生員工「一人一檔」健康申報,逐個篩查健康情況。從8月17日起,在紹師生原則上在紹興,教職工非必須不離開浙江省,學生非必須不離開紹興。
8月14日消息,有幼兒園幼兒家長也表示,老師通知如果15日之後要離開南京,回來後要在家隔離14天再入園。記者了解到,從幼兒園到中學,多所學校下發了類似通知。
一名中學老師告訴記者,已經收到通知,內容為:按照疫情防控工作相關要求,區教育局要求開學前14天,即自8月15日起,全區教育系統師生員工原則上不再離開南京,目前仍在外地的師生員工需於8月15日前回寧。全區師生員工自8月15日起,全面恢復微信健康上報(除畢業班外,紙質稿停用,開學後上交學校留存)。
8月10號,湖北省黃石市教育局發布關於秋季開學的重要通知。
通知要求,從8月15日起,所有師生及家庭成員、共同生活者原則上非必須不得離開黃石,確有必要離開黃石需向學校報備。幼兒園和小學全體教職員工必須統一進行核酸檢測,來自或途經國內疫情中高風險地區及從境外來黃、返黃的師生員工,嚴格執行本市相關管控措施。
松滋市中小學幼兒園將全面加強2020年秋季入校管理:
提前掌握教職員工和學生、幼兒開學前14天健康狀況、中高風險地區旅居史等,建立健康狀況臺帳。
繼續實行校園相對封閉式管理,全面梳理所有進校通道,校外無關人員一律不準進校,師生進校門一律核驗身份和檢測體溫。
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將於8月31日至9月1日全面開學。
秋季學期,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將於8月31日至9月1日全面開學,學生全面返校。8月15日前,在市外的全市所有教職員工和學生必須返回天門,在家進行自我健康觀察,8月16日起禁止離開天門。
廣州荔灣區、白雲區、海珠區、天河區、番禺區均有學校發出了通知,要求儘量不跨省旅遊,返校前14天返回廣州。
8月14日,佛山市教育局印發了《關於做好2020秋季學期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工作的通知》,為統籌做好學生返校和校園新冠肺炎等傳染病疫情防控工作作出要求。
《通知》要求,師生員工在返校前14天儘量留在居住地,並進行自我健康觀察。來自中高風險地區的師生員工返校時須向學校出示一周內核酸檢測報告。
根據《汕尾市教育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最新通報:鑑於從中高風險地區來汕返汕的人員需實施居家觀察14天後才能返校。
要求在汕師生從8月16日起,非必須不離開汕尾。
確需離開汕尾的師生應向學校提出申請,經校長核實,報屬地教育局長批准,方可離開汕尾。返汕第一時間落實14天的隔離,且核酸檢測陰性後,方可返校返崗。
就在剛剛,東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學校開學專項工作組發布《關於做好2020年秋季學期學校新冠肺炎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工作的通知》
返校前14天在莞進行自我健康觀察,新開辦學校未通過驗收審批不得安排學生返校,學校按照學生人數600:1的比例標準配備校醫。
深圳多個學校在群內通知各位家長:「在深的學生自8月15日起無特殊情況不得離深;目前尚在外地的學生,請儘快返深。」
教育局已發布相關通知:建議家長和孩子儘量減少不必要外出,原則上不前往外國和國內高風險地區、不跨省域長途旅行,確保孩子在8月15日前返回珠海。希望家長積極配合。
7月24日,江門市教育局曾發布《暑期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裡面提及,建議減少不必要外出,儘量不跨省域長途旅行...
中山市實驗小學藍波灣學校建議開學前14天留在中山。開學前14天,原則上全體師生必須返回中山進行居家自我健康觀察,儘量減少不必要外出,原則上不前往國外和國內中高風險地區,儘量不跨省或長途旅行,確需離開居住地的,要向學校或班主任報備並做好個人防護,家長儘量不安排孩子在外託管。
為指導學校做好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壓實高等學校防控主體責任,堅持人物同防、多病共防,落實「四早」防控措施,精準防控,茂名啟動返校前14天健康監測。
開學前進行連續14天每日體溫測量,記錄健康狀況和活動軌跡,並如實上報學校。
近日,我省某地新增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加上境外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做好校園疫情防控工作不能有半點鬆懈。為切實做好秋季學期師生返校準備,請大家認真落實以下工作要求:
1.從8月18日(即開學前14天)開始,建議廣大師生原則上不離開清遠地區。如確有特殊情況外出的,幼兒家長需要向班主任報備。
2.師生返校前14天要做好個人健康監測,如有不適要及時就醫。
3.新學期師生返校前需提供校園健康碼,進入校園需進行體溫測量。
廈門明確要求師生開學前14天開始健康登記!
廈門市教育局辦公室近日下發《關於做好各級各類學校2020年秋季開學疫情防控重點工作通知》,要點如下:
新學期,校門口仍要測體溫,仍要錯峰用餐。
安全距離下,師生在校園裡不要戴口罩,但是,幼兒園老師還要繼續戴。
返校前14天開始健康登記。
泉州市教育局下發《關於切實做好各級各類學校2020年秋季開學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通知重點提到:自8月17日起,泉州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師生員工原則上不離開泉州。確需離開泉州的,必須向學校請假。返泉後要按屬地疫情防控要求,自覺做好醫學觀察等措施。境外師生未接到學校通知一律不返校。
開學前14天每天「日報告」,校內不聚集且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的前提下,可不戴口罩,但學生需隨身備用口罩。
自2020年8月15日起,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師生原則上不離開龍巖。
全面梳理校園出入通道,校外人員非業務必須一律不準進校,師生進校門一律核驗身份、檢測體溫,憑八閩健康綠碼通行。
學生在返校前應自行備好足量的口罩(夠用一周以上),住宿生儘量做到自帶餐具。
學生在返校復學途中最好採取步行、自行車、私家車方式上下學,乘坐公共運輸或校車時應當注意個人防護。
聲明:天星尊重一切形式的版權,文章內容整理自各地教育局網站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