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稱呼英國倫敦是霧都,加拿大紐芬蘭是霧區。然而美國的舊金山何嘗不是一個多霧之城。久居此地之人,也許早已習慣,見怪不怪。但是初到舊金山的人,常常會被舊金山那變幻無窮、多姿多彩的雲霧所吸引。
舊金山也是一座山城,從地形上看與我國重慶很相似。當霧氣從山上而下之時,像一塊巨大的瀑布,輕飄飄地飛下,且胡亂地行走至各處,很快地雲霧吞噬了汽車、房子和高塔,全市沒入雲海中,仿佛如夢幻之境。
舊金山發展小史
這裡曾是墨西哥的領土,美墨戰爭後,整個加利福尼亞地區都成了美國的國土,自然也包括了今天的舊金山。
19世紀中後期,美國西部湧起一股淘金熱,舊金山這一片區是華人勞工淘金生活之地,最初稱之為「金山」。後來,澳大利亞墨爾本發現金礦,為了與被稱作「新金山」的墨爾本有所區別,於是改稱呼舊金山。舊金山還有一個名稱,即聖弗朗西斯科。而早期的華人群體,則根據舊金山的英文發音,稱呼為「舊金山」。
最初這裡只有幾百位居民,但是隨著淘金熱,這裡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渴望一夜暴富的淘金者。舊金山的人口迅速增加,十多年的時間就增長到20萬人口,是美國密西西比河以西最大的城市。
因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舊金山發生了兩場大地震,損失慘重。最近的一次大地震發生於1989年,所幸造成的人員傷亡不算太多,死亡57人,1.2萬棟房屋損壞。因為地震頻發,且未來隨時發生更大級別的地震,舊金山市區的高樓大廈顯然沒有美國東部稠密。
從地理位置上看,狹義的舊金山市面積不過120平方公裡,人口接近90萬。而廣義上的舊金山灣區包括舊金山市、奧克蘭市、聖何塞市,分別是舊金山都會區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工業中心與科技中心。整個都會區總面積約7500平方公裡,人口在770萬以上,是美國西部僅次於洛杉磯的第二大城市。
舊金山灣區的奧克蘭港是美國西海岸三大港口之一,同時也是美國西部的造船工業基地。二戰時期,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艦艇船隻幾乎都是在這裡建造的。造船業的發展也拉動了其他行業,目前奧克蘭的工業主要集中在機電、數控工具機、玻璃、化學、汽車等領域。
獨樹一幟的矽谷
聖何塞則是美國矽谷大本營,在過去這裡曾是加州重要的農業區域。從上世紀60年代始,美國高新技術創業者都開始在這一帶扎堆,他們多從事與半導體相關的產業。到80年代,這裡已經成全世界最為知名的科技之都,締造了大量的中產人士。在2000年前後,矽谷均年收入超過6萬美元,是美國最富裕的城市。
進入90年代,IT產業在這一帶崛起,隨後新創的企業又引領了網絡和生物技術的浪潮,誕生了一大批億萬富翁。如我們所熟知的蘋果、英特爾、谷歌、惠普、甲骨文、英偉達、英特爾等高科技企業均位於此地。
矽谷吸引了大量優秀人才前來工作生活,其中亞洲移民佔很大一部分。亞洲移民中,尤以華人、印度人數量最多,主要從事軟體編程工作,人均月收入在1.4萬美元以上,是美國人均收入的2倍以上。
舊金山與深圳對比
作為美國西海岸最富有活力的城市,大概也只有中國的深圳能與之比了。歷經40多年的發展,深圳已是公認的中國矽谷,網際網路高科技企業扎堆,出現了兩家世界500強級科技巨頭,這裡不點名了,大家都知道說的是誰。
但是,舊金山灣區畢竟是一座有著百年積澱的城市,無論是GDP總量還是科技實力,顯然是壓過深圳一頭的,好在兩者的差距在日漸縮小。以下面的一組數據為例:
2001年舊金山及灣區GDP總量為2450億美元,同年深圳GDP人人民幣2482億元,約合300億美元,只有前者的八分之一,足足少了2150億美元。2018年舊金山灣區GDP總量達到1.03萬億美元,這主要得益於谷歌、蘋果、臉書三大科技巨頭的迅猛發展。
當年深圳GDP總量大約為3560億美元,雖然總量依然差距很大,但是在佔比上已經達到了舊金山灣區的三分之一強。如果剔除掉灣區,深圳的的經濟體量是穩壓舊金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