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島孤置於遼闊的黃海之中,在這個先日而曙,將雨而雲的地方,坐落著西海岸新區唯一一所海島小學——靈山島小學。在這裡,有著一批年輕的教師團隊,他們當中絕大多數都是「90後」;在這裡,包括校長在內的每一位老師都「身兼數職」,他們會同時負責幾門課程的教學;在這裡,快船是與外界往來的唯一交通工具,若遇風浪便會停航;在這裡,陽光與風暴同在,童心伴著風浪起航。
海島教師講臺背後的故事
這個新學年,靈山島小學原來的26個孩子,因為畢業和出島只剩下了21個。3個一年級、2個二年級、3個三年級、3個四年級、4個五年級、3個六年級,還有3個幼兒園小朋友。在靈山島上有條件的孩子都出島讀書了,留在這裡的多半是家境比較困難的,或者父母在外打工,由爺爺奶奶撫養著的。負責這21名學生教學工作的教師有13位。
90後教師薛震宇負責教全校孩子的科學,他告訴記者:「我們學校一共有21個孩子,13位常駐老師。由於工作環境相對封閉,教師宿舍也都緊挨著,大家長時間的待在一起,彼此感情都非常好,比起同事而言,更像兄弟姐妹。」
「今年是我在靈山島小學教書的第五年,還記得頭一年來的時候學校各方面的條件都很艱苦,有次我和同住在一起的男老師下課回到宿舍,發現房間的頂棚掉下來了,我們幾個人簡直哭笑不得,後來沒辦法,幾個人合力,『吭哧吭哧』的費了好大的勁才給安了回去。再後來遇到掉窗戶、掉門,我們都覺得這算什麼,簡直小事一樁。」
回想起當年的情景,薛震宇忍俊不禁,「當時的老宿舍樓緊挨著海,整個宿舍環境潮溼的不得了,牆壁發黴、被褥受潮、衣物晾不幹,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大自然的力量做不到,我們經常調侃道,這是不是就是女生們常說的『補水』。」
「不止如此,當時學校只管一頓午餐,早餐和晚餐需要我們自己做,我的廚藝就是在那段時間迅速成長起來的。」薛震宇笑著回憶道,「島上只有一條路,路上沒有路燈,有時我們加完班就是晚上九點了,回寢室的路上就很黑,大家一起說說笑笑的往回走,倒也沒什麼害怕的。」
安豐銀是薛震宇的室友,教一年級與三年級的數學,他女兒今年兩歲,是個小粘人精,每天都眼巴巴的等著爸爸下班通視頻:「想啊,哪兒能不想,每天都想。我天天盼著輪到我休假,能回去抱抱我女兒。」薛震宇打趣他是個「女兒奴」,每天除了上課就是念叨自家女兒,安豐銀有些不好意思,臉上卻掩不住笑意,「哪兒能不念叨,這個年紀的小孩長得最快了,一天一個樣兒,我每天通視頻就是希望能夠一直陪伴著她,不錯過她的每一次成長。」
講述島外精彩,為孩子們的夢想插上翅膀
都說老師像一座通向知識海岸的長橋,這句話用在靈山島小學簡直再合適不過。在靈山島小學,老師不僅傳授給孩子們書本上的知識,還為他們講述島外世界的精彩,為孩子們的夢想插上翅膀。薛翰告訴記者,「在這裡上學的孩子們很少有機會能夠出島看看,他們正是好奇心旺盛的年紀,對大千世界的一切都充滿了憧憬與期待,所以我們會為他們講述外面世界的多姿多彩,讓他們的想像更加具象。」
薛翰是全校孩子的音樂與體育老師,他告訴記者,靈山島小學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擁有「無敵海景」,每天都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實際上他們要面臨許多「當夢想照進現實」的殘酷之處:「進島的快船在旅遊淡季時只有上午8點30分這一班,如果碰巧『天公不作美』,僅有的這一班也會停航,我們若想順利與家人團聚,只能期待出島這天風平浪靜。」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儘管島上生活條件艱苦,但老師們仍然選擇長風破浪,一往無前。「前幾年都要自己去井邊打水,現在學校自己打了一口井,還安裝了水泵,做飯和飲水都方便了許多,」薛翰笑著說,「也有了駐島醫院,看病拿藥都有了保障。」
「這裡有海有陽光,有詩有遠方,有孩子的笑臉和朗朗的讀書聲,有我熱愛的工作和夢想,在這裡的每一天都讓我的內心感到平靜與富足。」王慧娟老師告訴記者,「我和孩子們的關係都很好,每次上課,孩子們都會看著我笑。他們的喜歡很純粹,喜歡你就會一個勁兒地對你好,每當我感受到孩子們的善意與愛意,我就會覺得自己吃到的苦都不值一提。」
來源:半島全媒體見習記者 李心馳
【來源:半島都市報西海岸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