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經典家訓,傳播清廉家風,自治區婦聯將依託新疆女聲微信平臺《家庭網課》專欄為大家雲朗誦由中共陝西省紀委宣傳部彙編、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的《經典家訓品讀》一書,傳播以德治家、以學興家、文明立家好傳統。
少成則若性也,習慣成自然也.mp3
05:01來自瀟湘晨報
少成則若性也,習慣成自然也.mp3來自新疆女聲00:0005:01
少成則若性也,習慣成自然也
(作者 趙永英)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好家風篇目是《少成則若性也,習慣成自然也》,選自《經典家訓品讀》,此書由陝西省紀委宣傳部主編、方正出版社出版。《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中有這樣一則家訓:「少成則若性也,習慣成自然也」。意思是說「小時候養成的習慣,就像天生的秉性一樣,會自然而然地呈現」。
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人認為嬰幼兒,年齡小,不懂事,只要照料他們吃飽、穿暖、睡好、身體長好就行了,對於孩子的動作、語言、智力、情感等方面的發展都漠不關心,有的人甚至認為早期教育會損傷孩子的腦筋,有害孩子的身心發育。對嬰幼兒的早期教育既缺乏正確的認識,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而事實上,人與人之不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習慣的不同。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事實正是如此,孩子習慣的養成主要在家裡,父母是生活中培養孩子各種良好習慣的老師。孔子說:「少成則若性也,習慣成自然也。」意思是說,從小養成的習慣,會變成一種合乎他天性的能力。可見,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中國先賢就已經意識到兒童早期習慣養成的重要性。
孔子小時候的成長經歷就是典型的例證。他三歲時,父親去世,母親顏氏為了給孔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變賣了家產,帶著孔子從魯昌平鄉陬邑搬至國都曲阜的闕裡居住。為了教育孔子,她把父親家的全部書籍都搬到自己的新家。為了解決貧困的生活,顏氏在家裡辦起私學,收了五個孩子,進行啟蒙教育,教授習字、算數和唱歌三門課程,同時也教當時的禮節、儀式。每個學生的學資為五鬥小米和一擔乾柴,生活基本有了保障。孔子在跟班學習過程中,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善於思考,記憶力超群,不但是母親的小幫手,還給同學進行輔導。當孔子學完了全部啟蒙課程,顏氏就關閉了學堂,把孔子送到魯國最高學府「庠」學習,那裡有魯國最優秀的老師,可以接受到最嚴格的教育。在此期間,顏氏一有機會便帶領孔子拜見名人,增長見識。由於孔子母親擇良定居,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她以不俗的眼界、高尚的德行影響著孔子,把堅強、正直、勤勞的品質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地傳達給孔子,將自己對教育的遠見卓識告訴孔子,將她感受到的幸福和快樂傳遞給孔子,在潛移默化中成就了一代千古聖人,為中國乃至世界培養出了一位思想家、教育家。
孩子小時候是培養習慣的最佳時期。對於父母來說,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絕不能讓孩子養成不良的習慣。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只要養成好習慣,就將終身受益。
來源/西安紀檢監察微信公眾號
編輯/馬晶
【來源:新疆女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