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家長群裡關於考試成績的話題和笑話橫飛,比如這一幅圖,就讓我樂呵了老半天——
我兒子說話老貼心了
兒子期末考試成績不但沒有按他自己的計劃前進1位,反倒是退步了2名,他在向我報告成績的時候,我突然發現他說話的「能力」提高了,對我們的疑問改解釋的解釋,該認罪的時候認罪,總結原因的同時還不忘誇誇自己——得,就忘了成績退步的現實,鼓勵他表達的進步吧,還是按照約定進步一名的獎勵給他買一雙新鞋---對於青春期的中學男生來說,鞋子成了他們的臉面。
統一校服下的球鞋成了攀比物
他媽媽還在說「考不好,沒關係」,我就接過話茬,「考不好,有關係!」娘倆都很詫異,我接著說:「一定要找到考不好與那些關係有關係!否則,下次還考不好。」
考得好,信心足
兒子上了中學,雖然還是徜徉在九年義務制教育的花園中,但是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們,九年義務教育的終點線上有一道重要的考試「中考」,中考是要看成績的,用老師們常說的話:一分一操場啊。
考得好,走得歡
兒子有他自己想上的高中,那就要為那個目標努力,那麼初中三年每一次考試需要「考得好」,只有考得好,才能走近那所高中。每次用來衡量的期末考試按學期算,也只有5次而已。
考不好,當然大人沒關係,爸爸媽媽永遠是最愛你的人,家裡永遠是你未成年前的港灣,可是你自己的夢想呢?
既然人生道路由許許多多的「中考」組成,應對考試、取得好成績正是我們事先夢想的必經道路。
即使是我問還在上小學的女兒,你覺得「考得好沒關係」嗎?她的回答也讓我吃驚:「那要看考什麼了。有些考試僅此一次,哪裡有「下次再考」的機會?」
我相信也會有很多父母也有大致類似的想法,不要一味地跟孩子說、跟自己說「考不好,沒關係」,而是要從考不好中發現和提升自己。我比較擔心,在父母的教育理念還落後的前提下,「考不好沒關係」成了「順其自然」同樣的自我麻醉和棄權理由,等到人生的多數「中考」都沒有考好,才捶胸頓足、追悔莫及。
不過,我相信認同「考不好,沒關係」的家長更多,就連我的太太也是如此說,即便她在參加兒子家長會的時候聽到老師委婉的提醒:有的學生明明很有潛力,可是成績就是不突出,家長還覺得沒關係,比如那個「誰」—就是我兒子——她還是這個觀點:考不好,沒關係!
我太太認為,平日裡的考試不要給孩子過多的壓力,關鍵時刻孩子不會掉鏈子。我恰恰對此有點兒擔憂,「沒關係」說法的底層所對標的正是一種積極的態度,如果孩子養成了「對待不同的考試採取不同的態度」,關鍵時候不掉鏈子才怪。
而且,每個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不同,父母的不同、家庭教育的豐富與否,已經讓孩子們各有特點,我們也要根據兒女的具體問題再來說「沒關係」還是「有關係」。
「考不好沒關係」可以暫時減輕得知分數落後的那個時刻的情緒,卻改變不了問題的實質---「考得好」才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考不好,沒關係?》,撒貝寧當考官
從最近熱播的答題秀《考不好,沒關係?》中,我們可以看到21個孩子對考不好都非常在意---這是人性之本,也是成人奧運精神「更快更高更強」的童話時代。
兒童們坐山觀虎鬥,看爸爸們答題的時候,似乎還很安靜,可是到了殘酷的淘汰賽時,沒有哪個兒童能「沒關係」,這是非常真實的,也是非常有價值的現象---成人不必強加大人的社會化的「沒關係」給到天真無邪的兒童身上,孩子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有關係」的磨練中長大的。
「沒關係」應該成為家長的心裡話,提醒自己接納孩子在每一次考試時候的「考得好」與「考不好」,更重要的是,家長要幫助孩子學會總結,知曉「考得好」的經驗和「考不好」的教訓---
考完試第二天,兒子的學校組織他們去國家博物館,這是他們這個學期第二次去博物館研學;今天,我在西瓜視頻看「考不好,沒關係」的節目,兒子已經踏上了學校組織的寒假前研學路上。我非常贊同學校的這種安排,某種程度上,我認為是「考得好,有關係」的具體踐行:學習成績衡量一個學生的重要指針,而思維能力、見識的培養更可以幫助孩子在未來的每一次考試中「考得好」。
這位15號錯的多,錯的離譜
在我今天看的節目中,15號爸爸看起來是個「學渣」,也挺會為自己找理由的,或許他的成長路上,就聽到了太多的「考不好,沒關係」。在節目這個小小的考場上,她的妻子和孩子低垂的頭、眼角的淚似乎在說:「考不好,有關係!」
15號媽媽老不好意思了
他應該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他離場時候的總結還是不錯的,認識到「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兒子的馬虎與他大有關聯。他覺得自己應該多抽出時間陪伴兒子—我同意一半,另外的擔憂就如同那位工作在北京女兒在長沙的爸爸的觀點:自己的缺點是不是會影響女兒。
沒想到陳銘聽懂教育的
我非常同意監考官陳銘的說法:意識到自己的缺點可以改掉,而不是擔心負面影響而遠離孩子,從而缺蓆子女的童年,讓孩子感受不到更完整的父愛。
因此,我要提醒年輕的父母,陪伴固然重要,培養更為重要,我們不必拔苗助長,當夜不要錯過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我們既要榜樣示範,讓自己成為一個愛讀書愛鍛鍊愛思考的人,也要通過親子共讀、共玩、共賞、共遊學等家庭教育方法,就陪伴,又培養。
15號爸爸也說問題在自己身上
回到節目中,在緊張的搶答題開始前的打氣環節,16號小女孩對爸爸說的是:「不要求你拿第一,但是一定要發揮你最好的水平」——面對父親的「考不好」,她為何哭得最兇呢?
值得我們再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