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樹》
□陳彥儒
小時候,我喜歡聽爺爺講古。
爺爺陳英華是上世紀名震粵東的牙醫,八十年代初退休後回到永和鎮馬背嶺養老,那年月常常有粵東、閩西、贛南的患者慕名前來求醫。爺爺的臥室位於圍龍屋後禾坪邊,每到夏季,村民們喜歡聚集居於此乘涼、賞月,聽爺爺講古。
「花螺墩池塘裡原有一個小土墩,上面長了一棵很大的蚊子樹,」爺爺搖著蒲扇,緩緩講述著過去的傳說……
「為什麼叫『蚊子樹』?」我迫不及待地問道。
「樹上結的果實像枇杷,熟了就裂開,」爺爺緩緩解釋道:「這時一團團蚊子全『球』在上面了,以前的人不知道是果實氣味吸引了水畔的蚊子,還以為蚊子從果中誕生,於是就稱之為『蚊子樹』,有些地方也叫『蚊母樹』。」
「現在沒有了吧?」叔伯和鄰居們插嘴問道:「我們進城都要經過花螺墩,一直沒注意到池塘有這麼一棵樹。」
花螺墩又名長興圍,因土墩周圍水中長有許多布滿花斑色的石螺而得名,該圍龍屋位於現在的寧新街道辦大圳村,後來被列入興寧市十大古民居。
「這是幾十年前的事了,」爺爺嘆口氣說,後來這樹被人砍了,附近十裡八鄉再也沒見過這種樹木。
多年後,我在寫一篇關於故鄉的文章時,無意中想到,居然漏寫了爺爺提到過的「蚊子樹」。於是搜索了相關資料,我終於在唐代李肇 《唐國史補》見到;「南中又有蚊子樹,實類枇杷,熟則自裂,蚊盡出而空殼矣。」其後又在宋代李昉、扈蒙、徐鉉等人編寫的《太平廣記》卷中見到《嶺南異物志·蚊子樹》:「有樹如冬青,實生枝間,形如枇杷子,每熟即坼裂,蚊子群飛,唯皮殼而已,土人謂之蚊子樹。」
據說,蚊子樹根主治水腫,風溼骨節疼痛,據說,蚊子樹木材堅硬,可做家具、車輛,據說蚊子樹還能吸附二氧化硫及氯等多種有毒氣體,如今已成製作盆景的常用樹種之一。
今年,爺爺仙逝整整30周年。我又想起了蚊子樹,想起那個夏天,仿佛聽見枇杷開裂的聲音。
本文發表在2019年6月23日《珠海特區報》「閒情」副刊,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