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綠化荒山6000多畝、栽種樹苗42萬株、修路21公裡
郭鎮忠:彩虹山上植綠人
本報記者楊永麗
在邢臺縣西黃村鎮北會村南有一座山,叫彩虹山。山上常年住著一位退休老人,他帶領著「育林軍」,用近乎固執的堅持,為家鄉的大山披上綠裝。他叫郭鎮忠。
郭鎮忠今年66歲,是邢臺縣林業局的一名退休幹部。10年來,他綠化荒山6000多畝,栽種樹苗42萬株,修路21公裡,憑著一股執拗勁兒,硬是把光禿禿的荒山綠化得林豐草茂,當地群眾親切地稱他為太行「愚公」。
郭鎮忠的老家是西黃村鎮南小莊村,與北會村相鄰。2009年,他退居二線。回到家鄉後,他看到的是滿目瘡痍的彩虹山。「過去,我們這兒流傳著『南泉至北泉,彩虹天天見』的美麗傳說,說山上有兩處泉水,清泉湧流,相互映襯,天天現彩虹。如今,泉眼裡沒水,彩虹再也不見了。」老人痛心疾首。
「一定要讓荒山變綠,讓彩虹山變美。」郭鎮忠懷揣綠化家鄉荒山的夢想,承包了北會村、南會村的6000多畝山場。「剛開始的時候,真難,光禿禿的荒坡,沒有地表水,地下水也開採困難。」老人的眼裡閃著淚光。
「好在,在鄉鎮工作時,我經常上山種樹,後來到了林業局,更是經常和林木打交道,經驗豐富。」郭鎮忠說,彩虹山乾旱少雨,屬於紅砂巖和石灰巖巖層接合部,是典型的無林區和疏林區斷帶。山上條件差,水土流失嚴重,多年的工作經驗告訴他一定要科學種樹。
他上山看地形,下坡測數據。不久,一套集雨工程創新完成。根據地理位置,結合匯水面積大小,開挖攔水渠,層層攔蓄,在匯水集中處建水窖、蓄水池,實現互聯互通,匯集自如,自流灌溉。「要讓老天的饋贈都留在山上」,解決了水源問題,他的眉頭漸漸舒展。
在山上種樹,高標準整地是關鍵。郭鎮忠踏遍山場的每一個角落,根據山場不同區域的地理條件,獨創了多種整地造林模式。比如,遇到石頭多的地方,他就在石頭層上開鑿大坑,將開挖出來的石塊圍在坑的周圍,然後再往坑內客土,他把這形象地稱為「大坑客土整地造林模式」。「石板壓草,水土不跑,枯草腐爛,變成肥料。」郭鎮忠說,山上的許多樹,就是這樣一棵一棵栽上去的,如今有些側柏已經長到兩米多高,翠綠挺拔。
5月2日,記者站在彩虹山的最高點上,舉目四望,滿眼綠意,美不勝收……「天明出徵,日落收工,一身臭汗,渾身輕鬆。」他這樣總結自己每天的治山工作。他的家在市區,可他卻和老伴常年住在山頂的望火樓裡。他常常說,「防火重於泰山,這些樹苗就像我的孩子們,我一刻也捨不得離不開他們。」
山腰處,記者看到這樣一條標語:「滴水必攔蓄,寸草必保護,寸石必利用,寸地必綠化,寸山變寸金。」這是郭鎮忠種樹治山的理念。10年來,也正是憑藉著這份執著與付出,他獲得了全國造林先進個人、全國綠化獎章、全國林業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諸多榮譽稱號。
「榮譽屬於過去,我只有奮力前行。」郭鎮忠說,我有一個晚年的「綠色願望」,就是想帶動更多的人投入太行山綜合開發治理中,把「滴水必攔蓄、寸草必保護、寸石必利用、寸地必綠化、寸山變寸金」的治山模式推廣出去,讓更多的荒山變綠。
邢臺日報、牛城晚報所有自採新聞(含圖片)
獨家授權邢臺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