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打工無外乎賺錢養家,有些人掙得多有些人掙得少,但人各有命誰也強求不來。而打工就造成了人員流動,農村向城市流動,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動,大城市之間也會相互流動。總是資源少工資低的向工資好待遇優的地方挪移。
「名利動人心」這句話是一點也摻不得假,活在這個社會幾乎所有人都是逐利的,就如這不停流動的人口一樣停不下來,雖然誰也不想工作想停下來,但是現實卻告訴我們不可以,一天不工作就沒有收入,沒有收入如何生活養家,如何繳納高昂的醫療費、學費?在農村尤其是貧困農村的人都有深刻的感受,村莊裡幾乎沒有了年輕人,剩下油盡燈枯的老人家,手無縛雞之力的孩童,喪失勞動力的殘障和一些留下看家帶孩子的婦女。
因為窮,因為農村的收入已經滿足不了生活所需,只能夠進入到大城市去賺取錢財來養家。由於受到學歷見識和思維的約束,大多從事出賣力氣為主的苦力活,幹著城裡人不願幹也幹不來的工作。
但是做什麼事情也不可能一帆風順,打工同樣如此,面對上司的強勢與壓迫,面對各種規章制度,面對無數繁雜的工作,再堅強的人也有流淚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感覺到不適合這座城市,進城工作以失敗告終,我們需要一個休養生息的地方來養傷,未來繼續奮鬥。
而家無疑就是我們的避風港,進城打工的人可以回到父母身邊,回到妻兒身旁。因此總是聽到身邊的打工人遇到失業、挫折很多都會說「我要回去了」!有些剛進城闖蕩的年輕人也是會說上一句「大不了回家」!是的無論如何我們還有一個退路,還有捲土重來的機會,還有歇腳的地方。
而當前的困境是有些人在以後恐怕就回不去了。這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道聽途說,這是正在發生的事情。
為了實現現代化,許多專家學者認為只有農村城市化、城鎮化,大量的農民進城才有可能實現現代化國家,中國才能進入發達國家。我不否認城鎮化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國民的經濟水平,工業水平也有顯著提高。但是要實現現代化城市化就一定要拆除農村麼?
看了一篇人民大學教授和上海交大教授在線上談要堅決城市化道路,不給農民留幻想餘地,通篇概論就是沒有城市化社會就不能實現現代化,以農村與城市佔GDP的比重為核心,城市貢獻GDP60%,而農村僅有8%。於是乎就論斷西方所有發達國家,在發展進程中都是把農村人口佔比縮小,農業人口要和GDP佔比保持一致,也就是只要8%的人口,其餘人全部要到城市中去。
我們現在的發展趨勢同樣是如此,首先是人口不斷的城市化,8.4億的人口常住城市,農村僅有5.6億,而有兩億農村人在城市和農村之間徘徊。於是就出現了無數的空心村,老人村等等。而這些村落又隨著合村並居開始不斷的被消滅,甚至於每天都有村莊在消失。
而這些村莊的人除了異地搬遷到小區住宅的,還有不少因打工求學經商的村民在城市生活。但是對於他們來說雖身居城市,但是紮根下來可能還要經過一代兩代人的努力與改變,在這個鄉村與城市的磨合中極大的可能就是出現反覆,也就是農民進城失敗,最終要推到鄉村。
就如同這次疫情一樣,無數的農民工長時間的失業,如果回不到農村他們靠什麼生活?車貸、房貸、孩子學費,生病住院無底洞。必須每天工作才能維持在城市的生活,有些人生病都堅持工作,一年365天能休息幾天就不錯了,不敢休息也不能休息。
而由於作為可以自給自足的農村老家,則在城鎮化的進程中早早被拆掉,成了回不去的故鄉。也許拆除是對的,但是對於沒有徹底扎在城市的農民太早了些,就是斷了他們的後路。他們這些城市的低收入群體,抗風險能力低的家庭,就成了城市的貧民,形成了所有西方國家都存在的城市「貧民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