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長期堅持還可以有效解決貧困代際傳遞問題。近年來,我縣人力社保部門上下一心,統籌推進戰疫與戰貧,認真落實就業扶貧各項政策措施,全力推動貧困群眾「願轉盡轉」「願訓盡訓」「應穩盡穩」,就業扶貧工作成效明顯。
虎威鎮大池社區五角丘扶貧車間
打造創業園推動就業脫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貧困地區往往長期存在資源匱乏、產業量小質弱、抗風險能力弱等困難和問題。近年來,我縣創新就業扶貧之路,深入謀劃文旅融合發展,打無汙染綠色牌和原生態文化牌,集中打造市級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
太平壩鄉市級農民工返鄉創業園
太平壩鄉旅遊資源豐富,自然風光秀美、旅遊資源富集、生態環境良好,曾先後獲「全國十佳生態文化旅遊鄉」「重慶十大最美特色鄉村」等榮譽,但是貧困一直纏繞在大山深處的群眾身邊。
「經過綜合考量,我們在太平壩鄉創建重慶市級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區,以夯實平臺為支撐、整合政策為牽引、優化服務為基礎,著力構建『三位一體』的返鄉創業帶貧機制,推動外出農村勞動力回鄉發展、返鄉創業、帶動脫貧。」縣就業和人才中心主任李萬權告訴記者,太平壩鄉組織貧困農戶、返鄉創業戶成立了豐都縣太平仙境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同時整合農業、扶貧、就業、鄉村旅遊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籌集170餘萬元打造文化、生態旅遊等硬體基礎平臺,於2019年10月成功申報創建重慶市級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區。
虎威就業扶貧車間工人在生產護膝
太平壩鄉黨委書記劉元偉說,經過長期發展,合作社已經步入了制度化、規範化、內涵化的道路,已發展社員單位143家(其中有建卡貧困戶54家),旅遊床位8000餘個,接待場地66700餘平方米,吸納362餘人就業,解決建卡貧困勞動力132人就近就地就業,目前已全部實現脫貧。
創辦扶貧車間助農就近增收
我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下轄30個鄉鎮(街道)共330個村(社區),其中貧困村95個,深度貧困村28個,貧困人口多、脫貧任務重。近年來,我縣按照「精準扶貧」的思路,通過依託本地區產業優勢、回引農民工返鄉創業等方式,積極打造了一批就業門檻低、帶貧效果好、輻射效應強的「基地型、加工型、共享型」扶貧示範車間,有效促進了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真正實現了「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
疫情期間護送貧困人員赴棗莊務工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三合街道童仙寨村把發展新型現代產業作為貧困群眾實現脫貧摘帽的有力載體,依託產業優勢,打造「基地型」車間,出租流轉農戶土地,集中連片率先打造1000畝枇杷產業園,農戶除了獲得土地租金外,還可獲得務工收入。
「我家裡有兩個孩子讀書,因此被認定為貧困戶,平時在枇杷園負責除草、修枝、整形、套袋等工作,每個月工資在2000元左右,一年可收入2.5萬元。」 該村一組貧困戶劉會玲說。
群眾瀏覽勞務協作招聘信息
如今,三合街道依託本地枇杷產業,為村民搭建增收平臺,常年帶動16名群眾務工就業,其中建卡貧困戶13人,車間工人月均工資超過1700元。
縣人力社保部門積極開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回引工作,打造「加工型」車間,先後回引譚小平、彭天俊、楊先兵3位致富能手,返鄉創辦了豐都縣譚小平錫箔加工廠、豐都縣高大姐農業開發專業合作社、豐都縣匯金辣椒種植專業合作社等3個就業扶貧示範車間,常年穩定用工人數達70人,其中農村建卡貧困戶37人,每人月均工資2000元以上,輻射帶動周邊群眾零散務工超1000人。
豐都植保無人機培訓貧困人員結業
李萬權表示,為充分發揮扶貧車間的帶貧作用,我縣不斷指導車間創新工作模式,讓貧困戶共享資源、共享技術、共享合作、共享紅利,打造「共享型」車間,主要採取「專業合作社 基地 貧困戶」「龍頭企業 合作社 貧困戶」「技術指導 貧困戶」「貧困戶入股 合作社分紅 保護價」等模式,不斷促進貧困人口穩定就業、脫貧增收。
貧困群眾參加月嫂培訓
目前,我縣已建成就業扶貧示範車間13個,累計促進109名建卡貧困戶就地就近就業。同時,截至今年11月底,全縣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33919人,已超過2019年的32444人;「點對點」輸送183名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山東幫扶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302人,開展貧困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1766人次,開發公益性崗位結存安置貧困勞動力1730人,實現了「量」和「質」的雙提升。(記者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