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蓴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1919年考入北京大學,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前往日本留學。1932年10月至1934年4月,任廣西師範大學前身廣西省立師範專科學校的首任校長。
楊東蓴(1900-1979),男,湖南省醴陵縣(今醴陵市)人。
楊東蓴先生青年時代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參與組織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進行傳播馬列主義的工作。20年代初期參加工人運動,任職於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從事鐵路工人鬥爭。
1923年在長沙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長郡中學教務主任兼《國民日報》編輯,參加革命鬥爭。1926年任湖南省總工會宣傳部長兼工人日報社社長,是湖南工人運動的領導者之一。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到日本從事翻譯工作,出版了不少譯著,宣傳唯物主義和辯證法。1930年回國後執教於高等院校,歷任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和四川大學教授,香港達德學院代理院長,香港《大公報》顧問。
楊東蓴先生於1932年10月至1934年4月,任廣西師範大學前身廣西省立師範專科學校的首任校長。86年前,楊校長在雁山園中舉行的就職典禮上對全校師生發表演講時指出:「我們這個學校辦在廣西,是用廣西人民的膏血來辦的,將來你們出校是要替廣西社會服務的,所以我們這個學校的根據就在廣西。」這是廣西師範大學辦學精神的血脈源頭,更是「尊師重道,敬業樂群」校訓精神的歷史淵源。
1936年楊東蓴到廣西開展統戰工作。1938年在長沙參加進步文藝界抗日救亡活動,曾任湖南省政府高級參議。1939年在桂林任廣西地方行政幹部學校教育長,吸收大批進步學者講課,培訓抗日幹部。1949年在香港團結新聞工作者,與國民黨反動派的獨裁內戰政策作鬥爭。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楊東蓴由香港赴北京,接受周恩來總理對他的工作安排,歷任廣西大學校長、華中師範學院院長、國務院副秘書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是第一至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三、四、五屆全國政協常委。曾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中南行政委員會委員。1953年參加中國民主促進會,任民進第四屆中央常委兼秘書長、第五屆中央副主席,在高級知識分子中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組織編輯出版了《文史資料選輯》、《辛亥革命回憶錄》。&34;中,他不懼風險,和胡愈之等一道向黨中央建議,保護知識分子專家,抓緊工農業生產。在全國政協座談會上,他引用馬列主義經典理論,聯繫實際批判對&34;的圍攻,表現了馬克思主義者的良知和戰鬥性。1979年9月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 。
楊東蓴是中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教授、學者。從20年代初開始,半個世紀致力於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傳播、宣傳和研究工作。他勤奮寫作,譯著有《費爾巴哈論》、《古代社會》、《狄慈根哲學著作選》,著作有《中國學術史講話》、《中國文化史大綱》、《高中中國史教科書》、《何物自由主義》等,還撰寫了大量的政論文、新聞作品。他治學嚴謹,堅持真理,敢於直言,具有中國史學家傳統的史德和馬克思主義的戰鬥精神。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網絡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