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劉紹瑾( 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
原文標題 | 《 道家美學的現代境遇與意義生發 》
基金項目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華人學者中國文藝理論及思想的文獻整理與研究」(批准號:18ZDAZ65)。
本文略有刪減
在中西融通、中國學術現代化的歷史背景下,作為傳統重要一翼的道家思想老樹生花,煥發了通向現代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中國現代重要的美學家都不約而同地通過對道家藝術精神、文藝思想的闡釋來為其美學理論找尋據點。道家思想不僅為中國現代美學建設提供了極豐富的傳統資源,還是中西比較視野下接受、引介西方美學理論的「前在視野」、傳譯中介,以及中國美學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包含臺港及海外華人在內的中國現代最有影響力的六大美學家是王國維、朱光潛、宗白華、徐復觀、葉維廉、 李澤厚,大多數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深刻影響,其中差不多有一半可被歸入現代新道家行列。他們的美學建構,實現了道家藝術精神與西方現代美學的匯通。
老莊思想是中國傳統哲學、美學的重要基礎和主幹,在中國古典時期的文藝批評中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構成了中國美學、中國文論與儒家既對立又互補的重要思想遺產。在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碰撞、融通的20世紀,努力從中國古典文化的深邃海洋中發掘出具有再生性資源並成功有效地植入現代文藝美學的建構中,創造出既有現代思維形態,又具有民族根性的美學理論,就成為許多 20世紀中國美學學者共同致力的方向。
在此歷史背景下道家思想老樹生花,煥發了通向現代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大批受過西學洗禮的美學家都不約而同地通過對道家藝術精神、文藝思想的闡釋來為其美學理論找尋據點。道家思想不僅為中國現代美學建設提供了極豐富的傳統資源,還是中西比較視野下接受、引介西方美學理論的「前在視野」、傳譯中介,以及中國美學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
所以,考察道家藝術精神的現代闡釋及其參與中國美學現代建設的路徑就成為一個極富學術價值的論題。事實上,道家思想的美學意義及它對中國古典美學的影響,曾經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學術熱點,產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在打通古典與現代,探討道家文藝美學的現代生發、現代影響、現代參與方面的研究,近些年才出現一些研究成果。這些研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現代美學家對道家藝術精神的闡釋,出現了一些探討王國維、朱光潛、宗白華、徐復觀、葉維廉等在美學視域下對道家思想進行富有現代意義新闡釋的論文,有關上述美學家的研究專著也大多涉及或立專章探討其與道家藝術精神的聯繫;二是道家思想與中國現當代文學因緣的研究,一些研究京派文學團體的論著多牽涉這一問題,這些對具體的藝術實踐的研究,大大豐富了道家思想與中國現代美學關係探討的深度。
上述研究開拓了視野,也引起了人們對於中國現代美學建設中傳統因子、傳統影響的重視。但仍存有諸多不足,缺少把大陸和臺港及海外華人學者的美學建構通觀的理論視野和學術意識,整體的、系統的觀照也顯得不足。本文通過對在古典時期有重要影響的美學傳統現代生發的考察,簡言之,既以道家影響之眼看中國現代美學,又從中國美學的現代建構看道家美學的歷史展開,不僅能揭示出古典向現代轉化及重新生成的價值意義與實際可能,不僅書寫了道家美學意義向歷史展開的新篇章,也不失為思考中國現代美學生成肌理的一條有效途徑。
現代美學史上的現代新道家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華傳統文化戰略地位的提升,道家思想現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的不斷發掘,在新儒學炙手可熱之際,作為「國學」另一極的道家也深受青睞,「現代新道家」這一稱謂及其所代表的意義符碼應運而生。如果以上述大中華視野現代美學史觀來看,在王國維、朱光潛、宗白華、徐復觀、葉維廉、李澤厚堪稱最有創造性、最有影響力的六大現代美學家除李澤厚之外,其他五人都可列入現代新道家陣容之中。這樣一來,中國現代最富創造性、最有影響力的六大美學家,就有五人成為現代新道家的可能人選!這一擬議中的數據足以顯示出道家美學在中國現代美學整體版圖中的分量,足以顯示道家思想對中國美學的現代建構影響之深、作用之大!
「現代新道家」(也有人稱為「當代新道家」或「當代新道學」)這一概念最早由中國科學院的董光璧先生正式提出,1991年董光璧發表了《當代新道家興起的時代背景》一文及《當代新道家》一書。在《當代新道家》中,董先生把注重「闡述道家思想的世界意義」的李約瑟、「論證道家思想的現代性」的湯川秀樹和「推崇道家思想中的生態智慧」的卡普拉看作當代新道家的代表人物,認為他們「發現了道家思想的現代性和世界意義,並發展出它的現代形式」。董光璧雖說是在科學史的背景之下提出這一稱謂的,但甫一提出,便不脛而走,很快延伸到哲學、文學等人文研究領域。
「當代新道家」的身份理論和家族譜系仍在持續的爭論當中,胡孚琛指出「繼承魏源、嚴復、吳虞乃至湯用彤、胡適、陳寅 恪、王明、陳攖寧、金嶽霖、方東美、蒙文通、宗白華、蕭天石等人的道學傳統,形成當代的新 道家學派」。陳鼓應等則認為嚴復、金嶽霖、方東美、宗白華等人可稱為當代新道家;馮友蘭、熊十力等為儒道相兼的哲學家;蒙文通、湯用彤則屬於具有道家情懷的哲學家。在文學上,大作家魯迅、郭沫若、林語堂、周作人和沈從文等都有很深的道家情結,而京派作家更與道家因緣深厚。樊星描述了20世紀80年代道家精神的復興歷程,認為「汪曾祺、賈平凹、阿城、韓少功、李杭育、馬原等作家在當代文壇上喚回了道家精神,……儘管他們不曾對道家精神作過深入的研究,也不曾樹起『新道家』的旗幟,但他們的作品足以確認:『新道家』作為一種文化思潮,已在世紀末成其波瀾壯闊之勢。」
上述「新道家」的提法與提名,由於學科領域不同,論者的著眼點和尺度寬鬆不一,因而略顯混亂。我認為,在中國現代美學史上可以被視為「現代新道家」的人物,主要從以下三點來論其成色:一是其思想體系中道家思想的影響佔有重要份額,二是在道家美學的現代闡釋方面有創造性貢獻,三是極力推介道家美學的現代價值和世界意義,而且這三點是互相聯繫的。
「中國藝術精神」話題對
道家美學意義的彰顯
如果以道家思想影響、參與中國美學現代進程這一視角來看,二十世紀的中國美學有兩個時段(或區塊)特別富有建設意義:一是20世紀前半期,一些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者們不自覺地以道家的思想、語言來翻譯、理解他們所接受的西方美學概念,中國美學的現代建構中富有藝術精神的道家思想實現了和西方現代美學觀念「不期然而然的匯歸」;二是60—80年代的臺港及海外華人美學界,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標誌是出版於 1966年的《中國藝術精神》一書,它所引發的話題,既是此前美學傳統的延續,又對其後整個大中華美學界產生了重大影響。如果說前一時期現代美學接受道家影響還處在潛在的、不自覺的狀態的話,那麼徐復觀等開創的「中國藝術精神」則是明確的、有意識的理論建構。這是中國現代美學史上一個重要、複雜、貫通性的話題,不僅可由此反觀折射儒道的二分與融合、古今的斷裂與對接、中西的碰撞與匯通,還糾結體現出哲學與美學、藝術與道德的分合際遇。此一話題的提出,極大彰顯了道家美學的意義和價值。
筆者認為,「中國藝術精神」是一個不宜被泛化、不應被濫用的特定話題。一旦被泛化,講起來就沒什麼意思了,就會很容易流於空疏、過於宏觀。儘管之前關於「藝術精神」之類的概念多有出現,如王國維的重要論文《屈子文學之精神》,郭沫若說《莊子》中「梓慶削木為 」的寓言故事 「可以道盡一切藝術的精神」「這沒功利心便是藝術的精神」,宗白華稱漢末魏晉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但作為一個完整概念提出且作出系統的理論闡發並產生重大影響的,還是徐復觀。當然,徐復觀之前,包括宗白華、特別是現代新儒家一些學者(如方東美)做過鋪墊工作,唐君毅更是第一次提出了「中國藝術精神」這一概念。我們應該從現代新儒學的問題閾中去理解「中國藝術精神」的意義。現代新儒家認為,科學、宗教、藝術、道德為文化精神之四維(徐復觀則認為科學、道德、藝 術為文化精神的「三大支柱」),西方以科學、宗教領先世界,而中國則在藝術與道德上具有優勢。
這是中華民族建立文化自信、自立世界之林的基石。「所謂道德藝術精神與科學宗教精神之不同,即主觀(我)與客觀(物)之和諧融攝關係,與西方所謂主觀與客觀之緊張對待關係之不同。科學精神為主觀之自覺,去了解客觀自然或社會之精神。宗教精神為主觀之自覺,去信仰皈依客觀之神,而祈求與之合一之精神。藝術精神為主觀之自覺,欣賞客觀之境相,或求表現意境於客觀媒介如聲色文字之精神。道德精神為主觀之自覺,自己規定支配主宰其人格的形成之精神。」
現代新儒家有一個共同的思想,那就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和顯相就是藝術精神。錢穆就認為《詩經》中的比興「即是人生與自然之融凝合一,亦即是人生與自然間之 一種抽象的體悟。此種體悟,既不屬宗教,亦不屬科學,仍不屬哲學,毋寧謂之是一種藝術」,「中國文化精神,則最富於藝術精神」。方東美亦言:「中國人總以文學為媒介來表現哲學,以優美的詩歌或造型藝術或繪畫,把真理世界用藝術手腕點化,所以思想體系的成立同時又是藝術精神的結晶。」面對西方的時候,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將中國傳統的儒和道作整體通觀,而一旦具體深入到中國藝術的時候,他們又自覺不自覺地注重於儒、道的分辨。
道家美學影響史研究的啟示
研究道家美學的影響史,是一項複雜、艱難的工作,主要是因為影響發生的現場是複雜的而非單線的、有時隱含的而不一定是明確的。就道家思想與中國現代美學而言,本文認為以下三點表現得非常明顯:
1.中西美學的中介作用
一部道家的現代美學影響史,同時也是一部道家思想與當紅的西方美學思想的連結、比較、匯通史。道家思想不僅為中國現代美學建設提供了極豐富的傳統資源,還是接受、引介西方美學理論的「前在視野」和傳譯中介。
2.隱型影響與顯型影響
道家美學的現代影響、老莊藝術精神與西方美學思想的匯通,還表現出那樣一種重要特徵,那就是由於「美學」這一概念、它所指稱的學科,以及圍繞這一學科而建立的名詞系統,來自於西方。而富含藝術精神的老莊原典卻不是以藝術為對象進行理論探討的哲學著作,其深刻影響到的中國古代藝術批評,也鮮有自覺的、系統的理論闡發。在「歐洲中心論」思維強勢、中國學術實現現代轉型的二十世紀,外來的西方理論就處在一個顯在的位置,而老莊道家的影響,則表現為隱型 狀態。研究道家思想與中國現代美學,就要讓人深信,在中國美學的現代建構中,除了處在顯型位置的西方影響外,還存在深厚而強大的本土淵源,道家是最重要的一極。而且,道家思想與影響到 的西方思想具有可溝通性、可互釋性。正是由於這些,許多中國現代美學家很自然「匯通」了中西!
3.研究、闡釋與理論建構的統一
研究與闡釋都屬於廣義的「接受」。然而從現代學術史上講,20世紀前半期的道家美學的研究,都還處在一種「潛研究」狀態,即道家美學尚未作為獨特個案受到系統的「研究」,很多有價值的解說多屬旁涉的、零散的。這些「潛研究」儘管沒能達到具有現代學術研究的規模,但對道家思想的美學意義的闡釋,卻使道家美學的現代意義得到了彰顯,並且有力地融合到這一時期的美學建構中。在以王國維、朱光潛、宗白華為代表的美學研究中,既以主要源於西方的現代美學觀念對老莊思想進行了極有價值的現代闡釋,又把這一闡釋融匯到其美學理論體系建構中,因而體現出來的是道家美學的現代闡釋與其現代美學建構的統一。
原文首發於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9期。
音 頻 | 鄺安琪
圖 文 | 鄒雅嘉
審 核 | 孫升雲
點擊閱讀原文可下載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