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古時候,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兒子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曾三次為選擇鄰居而搬家。孟子逃學,孟母氣得剪斷了織布機上的布,以此教育兒子好好學習,不可半途而廢。
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教育環境對一個人的重要影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孟子家原來住的地方挨墳地很近,那裡經常會有送 葬出殯的人;孟子看了,就去模仿人家出殯打幡、哭喪祭拜。孟母非常擔心孟子 以後難成大器。於是決定搬家,之後孟母又搬到了城鎮居住,但這裡對著鐵匠鋪 和屠夫,孟子回家後不是叮叮噹噹學打鐵,就是磨刀霍霍學殺豬,孟母可不想讓孟子學這些東西;於是再次決定搬家。終於搬到了一個學堂附近,周圍都是讀書人,人們舉止文雅,學堂不時傳來朗朗書聲,孟子便也學著讀書識禮,孟母見兒子如此才放下心來。這就是孟母擇鄰的故事,強調的是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對一個 人成長的影響。
「子不學,斷機抒。」孟子小時候不好好學習。當他逃學回家的時候,孟母就手拿剪刀將織布機上就要織好的布剪斷了,並且告訴他:求學跟織布一樣,要將線一點一點的織上去,要經過長久而不懈的努力,由絲成寸,由寸成尺,最後才能成為一匹完整的布。孟母以織布來比喻學習。學習也要像織布一 樣,努力用功,持之以恆,經過長時間的累積,才能有所成就。否則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一旦中斷就難以再續。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雖然他的家境十分貧寒,但是他母親卻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女子,並未因為家境貧寒而放棄對兒子的教育。
起初,他的母親為了給他父親守節,住在墳地的附近。孟子看葬儀看得多了,便模仿著奔喪的人哭泣做喪事。他的母親擔心再這樣下去會影響到孟子的學習,便帶著孟子搬到集市上住了。可新鄰居是一個屠夫,整天殺豬宰羊,孟子耳濡目染,也學起做買賣來了。孟母心想:這個地方也不適合再住下去了。
於是,又搬到一所學堂附近住了下來。孟子接觸的是讀書人,於是也認真讀起書來。孟母見了很高興,認為她的孩子適合居住在這裡。
有一天,孟子在學校讀書讀得很厭倦了,便逃學回了家。正在織布的孟母非常生氣,就間斷了織布機上的布。孟子看見母親發怒,十分害怕,就慌忙跪在地上。
孟母責備孟子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要腳踏實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隨意逃學,就像我剪短這塊布一樣,前功盡棄了。」
孟子聽後深受感觸,從此日夜勤學,終於成為一個儒學大家。
孟子之所以能夠成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和孟母對孟子的教育分不開的。作為子女,我們要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他們平時對我們嚴格要求是為了讓我們成為有用之才。
由此可知,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很大,選擇好的環境能對自己的成長有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要遠離一些不好的人,而和有長進的人在接觸。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都熱衷於「擇校」,要為孩子選擇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但他們並不重視「擇鄰」。其實影響孩子成長的社會環境包括社會文化、家庭、學校、居住環境等等一切因素。「擇鄰」是為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居住環境,主要影響他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相信沒有一位家長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異,卻「無禮」和「缺德」,而引發人們的是七言八語,訕笑譏誚,使得別人遠離,不與之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