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面向21世紀,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中國政府集中中央、地方各方面的力量,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專業使其達到世界一流大學的水平的建設工程。 「211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國家正式立項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的規模最大的重點建設工程,是國家「九五」期間提出的高等教育發展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業的系統改革工程。
1991—1992
1991年4月,重點辦好一批大學和一批重點學科點被列入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四次會議批准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
1991年12月,國家教委會同有關部門就「211工程」問題向國務院和有關部門領導做了專門報告。1992年 8月 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 111次常務會議紀要明確提出:「會議原則同意教委和有關部門提出的要面向21世紀,重點辦好一批(100所)高等院校的'211工程'規劃意見。」
1992年10月2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由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同志主持,討論了《中國教育發展與改革綱要》(草案)。中央政治局常委們一致認為,「綱要」提出要辦好100所重點大學,這很重要,把這些高校辦好可以把整個高等教育帶動起來。
1993至今
1993年1月,國務院批轉了國家教委《關於改革和積極發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見》文件中明確了「211工程」的建設目標。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發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其中明確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辦好100所左右重點大學和一批重點學科、優勢專業。」
1993年7月,國家教委發出《關於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點的若干意見》,決定設置「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點。
1994年5月,工程開始啟動部門預審。
1997年1月9日,中共中央辦公室、國務院辦公廳發出了《關於加強對「211工程」建設領導工作的通知》(中辦發電[1997]1號)。「通知」重申了「211工程」建設的主要目的,肯定了自1994年4月以來的「211工程」部門預審工作,同時指出了「211工程」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要求各有關部門和高等學校認真貫徹本通知精神,服從大局、作好工作、以保證工程建設的健康發展。
2008年1月1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高等教育「211工程」建設工作匯報。溫家寶總理指出,經過十多年的努力,「211工程」學校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學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創新能力得到提升,一些學科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產生了一大批有影響的成果,中國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增強。會議同意啟動「211工程」三期建設。
遴選211進行重點建設的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點的原則是「水平是基礎,投資是條件,目標要明確,措施要落實,公平競爭,擇優遴選」。遴選「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點,其前提條件是辦學思想端正,領導班子團結有力,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教學、生活等基本設施已經達標,本科教育水平較高;學校所在部門、地區有統籌合理的教育發展規劃。
工程建設遴選相關條件如下:
高等學校 1.有一支相對穩定、素質高的師資隊伍;
2.有較先進的教學科研水平和條件;
3.具備一定數量的博士點和重點學科點,高層次專門人才的培養數量多、質量好;
4.科研經費較多,成果顯著,對國家建設貢獻大,辦學效益高;
5.在國內外有大的學術影響;
6.學校建設目標明確,並有自己的特色,建設落實有保障等。
重點學科 1.學科發展方向對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意義重大,具有特色和優勢;
3.有國內公認、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學術帶頭人和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學術隊伍;
4.教學、科研水平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在國際上也有一定影響,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成績突出;
5.有良好的教學科研條件和國內外學術交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