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日,南岸區龍門浩老街星光觀景臺,遊客爭相與國旗合影。通訊員 崔景印 攝
10月3日,遊客在彭水蚩尤九黎城學跳竹竿舞。通訊員 趙勇 攝
10月4日,在川美黃桷坪校區重慶當代美術館,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雕塑作品展現場,眾多遊客正在欣賞雕塑作品。記者 熊明 攝
在全民同唱《我和我的祖國》美好氛圍中,山水之城、美麗之地迎來八方遊客,重慶旅遊業發展升級版迸發超強吸引力、向心力和品牌力,全域旅遊呈現紅紅火火的良好態勢。
據市文化旅遊委消息,國慶假日前四天,全市共接待境內外遊客2153.49萬人次,同比增長11%;實現旅遊總收入103.44億元,同比增長32.9%。遊客接待量增速和旅遊收入增速居全國前列。
璀璨夜景點亮遊客「潮」生活
高樓大廈為「畫布」,光影科技為「畫筆」,山水城燈交相輝映。夜景本就是重慶旅遊的一張王牌,而今年國慶假期,這張王牌更加璀璨:
自9月21日起,重慶以「祖國萬歲」為主題,舉行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燈光秀」,渝中、江北、南岸等多區聯動,用光影的藝術語言,祝福偉大祖國,禮讚幸福生活,抒發愛國情懷。
與此同時,重慶適時推出「水上觀、陸地賞、空中覽」三種線路,涵蓋兩江遊、洪崖洞、大劇院、南濱路、朝天門、長江索道等經典旅遊產品,讓遊客全方位飽覽山城夜景。
「我從南濱路乘車,登上南山一棵樹,滿城的燈光灑落江心,讓你分辨不清何處是水、何處是岸。錯落有致的渝中半島,就像一塊五彩的寶石,鑲嵌在長江和嘉陵江之間……天下夜景盡在渝州,美得確實無話可說。」在南山一棵樹觀景平臺,來自北京的遊客翟耀輝盡情地拍照,飽覽夜景,連連讚嘆「不虛此行」。
在洪崖洞、南濱路、朝天門、千廝門大橋等地,重慶日報記者看見,操著不同口音的遊客幾乎把每一處觀景臺站滿。
「如果說白天的3D魔幻都市,是重慶的A面孔;夜晚,城市燈火猶如漫天星河,就是重慶的B面孔。」來自浙江的遊客舒駿言讚嘆,重慶的A、B面孔,一城千面、移步換景,堪稱山地城市造景的典範。
據市文化旅遊委初步統計測算,國慶假日前四天,全市共接待境內外遊客2153.49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03.4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32.9%。
在主要夜景觀賞地,洪崖洞民俗風貌區接待遊客53.11萬人次,同比增長16.85%;磁器口古鎮接待遊客35.14萬人次,同比增長4.93%;南岸長嘉匯彈子石老街接待遊客24.26萬人次,同比增長5.8%。
打好「山城」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讓遊客多視角分享山城美景,打造在國際上具有獨特性的山地都市旅遊品牌,重慶旅遊在這個假期交出了一張漂亮成績單。
文旅融合釋放消費潛力
如果說夜景是強磁場,吸引海量遊客匯聚山城,那麼文旅融合則是重慶全域化發展的內生動力,在這個假期釋放出了完美消費潛力。
據介紹,假日前四天,全市群眾文化活動開展356場次,涵蓋折子戲表演、川劇表演、攝影展、書畫作品展等多種類型;全市文博場館推出了29個專題展覽,涵蓋重慶生活變遷物證展、油畫展、雕塑展等;全市超過400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參與各地非遺展演、互動活動300餘場次,涵蓋銅梁龍舞、大足鯉魚燈舞等。
豐富的演藝節目、展覽活動和駐場演出等,深受廣大遊客和市民歡迎,全市各區縣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等參觀群眾絡繹不絕。其中,國際馬戲城上演的《魔幻之都——極限快樂SHOW》場場火爆,上座率達90%以上。全市各項非遺展演,吸引市民和遊客超過150萬人次。
鄉村遊、紅色遊成假日市場新亮點
市文化旅遊委數據顯示,國慶假日前四天,重慶除了都市旅遊、精品景區旅遊、古鎮旅遊等搶眼外,鄉村旅遊、紅色旅遊正在成為旅遊市場新亮點。
隨著我市美麗鄉村建設深入推進,國慶假日期間,我市鄉村文旅活動豐富多彩。其中,主城片區的沙坪垻區歌樂山森林公園、江北區鐵山坪森林公園分別接待遊客2.03萬人次、4.9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72.03%、11.11%;渝西片區的大足區荷花山莊、南川區生態大觀園分別接待遊客6.75萬人次、9.3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18.21%、10.71%;渝東北片區的梁平區百裡竹海景區接待遊客11.96萬人次,同比增長42.72%;渝東南片區的黔江芭拉胡景區接待遊客9.2萬人次,同比增長15%。
紅色旅遊持續走紅。假日期間,全市紅色景點表現強勁,各景區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舉辦了一系列活動。全市20處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以及市級評定授牌的紅色旅遊景區、景點共接待遊客33.87萬人次。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楊闇公故裡、趙世炎烈士故居、劉伯承同志紀念館、聶榮臻元帥陳列館、陳獨秀舊居陳列館、建川博物館等接待總人次持續升溫,接待遊客量佔全市紅色旅遊景區遊客量的9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