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劭強
4月14日一早,一封辭職信引發熱評,辭職的理由僅有10個字: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有人評這是「史上最具情懷的辭職信,沒有之一」。經採訪得知,作者為2004年7月入職河南省實驗中學的一名女心理教師。如此任性的辭職信,領導最後真批准了。
(據4月15日《現代快報》)
辭職總得深思熟慮,大凡有一個具有說服力的理由。但這位女教師不按常理出牌,一上來就戳中了人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以一種感性的溫柔表達,打動了人們的內心。一瞬間,令人覺得這根本不是辭職信,而是一種人生的感悟,一種情感的抒發。面對如此細膩而真摯的表述,人們怎麼能夠不被感動呢?
的確,誰說辭職需要那麼多繁文縟節?誰說辭職需要那麼久前顧後盼?僅僅是因為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就可以放下手頭的工作,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這份任性和灑脫,這種真摯與簡單,才是真正打動人的東西。在繁忙而粗糙的生活中,「史上最具情懷的辭職信」,情懷因稀缺而動人。
也許,這只是一個率性的表達,但並不妨礙引起圍觀和反響。也有人會說,這是多麼草率而不負責任的行為。如果,僅僅是因為想出去走走就辭職,無疑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這個任性的老師在日後一定會因此而吃苦頭,一定會因此而後悔。這樣的判斷很難說錯,是現實看法的一種。而兩種不同觀念的背後,其實是兩種文化:率性辭職者背後是「身體型文化」,為其惋惜者背後是「倫理型文化」。兩種文化有其分歧,在具體問題上看法難免不同。
所謂「倫理型文化」,就是習慣從倫理出發,從規則出發,能夠意識到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並自覺地按照社會和他人的要求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這是普遍的一種文化形態。人們在社會中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堅守位置,是愛崗敬業。為了這個位置為了獲得別人的評價,而小心翼翼地做好自己。所謂「身體型文化」,就是從自己的內心出發,聽從內心的召喚,在遇見事情和判斷問題時,把自己的追求和感受放在首位,想做更好更真實的自己,想讓自己的內心更忠實更直接地表達。「倫理型文化」顯得成熟穩重負責任,「身體型文化」顯得衝動任性,但更接近於內心的真實。
隨著社會的開放和多元,人們越來越習慣真實地表達自己,也越來越有能力去追逐自己的夢想,「身體型文化」正在嶄露頭角。所以,才會出現「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這樣頗具情懷但又看似任性的辭職理由。所以,這個簡短而撩人的辭職理由才會在短時間內傳播開來,成為輿論的熱點。究其原因,就在於人們開始傾聽內心的聲音,習慣或渴望做更真實的自己,並敢於為此付諸行動,而不僅僅是成為每天機械重複工作的一員,成為社會組織中的一個無限運轉零件。
在具備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對於個體來說,這種轉變能夠釋放個人的內心,讓個人生活得更加精彩;對於社會來說,這種轉變能讓社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更加開放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