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迷途edu,隨時獲取教育資訊」
前些天,迷途在學校的教學樓門口看到了一個海報,上面是關於一位很厲害的學者要來學校講座的消息,海報做得很好,很具有吸引力,但是看這個海報的人很少,甚至海報上都蒙了灰塵,有的字都看不清楚了。
在網上看到過很多這位學者的論文,很厲害,過去的履歷也很牛,能夠請到這位專家來到學校真的是很榮幸,於是迷途興致勃勃的去參加了,講座是在一個小教室裡面,聽的人也不多,請這位學者來的老師面子上很過意不去,臉色不太好看。
為什麼現在的學術交流,去的人這麼少呢?即使是這麼厲害的人,也沒有多少人喜歡聽?
首先,這要看組織者了,為什麼學者們會來到學校講座呢?肯定和學校有關係,要麼就是校友,學成之後回報母校;要麼就是和學校有交情,之前有過聯繫;要麼就是和某位老師有關係,要麼是老師在博士期間的老師,要麼就是老師在學習中認識的老師------總之不是請人家來人家就來的。
如果是學校組織的,那麼學校為了面子,也為了表示對這位學者的歡迎,往往會組織籤到啊、提問啊之類的活動,強制性的要求大家參加;如果是老師組織的,基本上就是自願,這樣來的學生肯定是不夠多的。
還有就是學生的研究方向,如果專家很厲害,那麼肯定是在自己的領域深入研究的,肯定很精,但是肯定面也很窄,學生們自從上了研究生之後,就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可以說對於專業之外的事情他們不是很興趣,因為這對他們沒有太多的幫助,自然聽的人會有限。
現在的學術研究的功利性不得不承認也是越來越強了,大家去聽講座,不只是為了知識,也為了這個專家本身。講座聽懂了,很好,自己能夠回去寫論文,或者將這些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研究中;聽不懂,也要和專家多交流交流,能認識專家以後也會很多好處的。
學術研究會給大家帶來很多,所以在平時的學習中還是去聽聽吧,用不了多久的時間,一定能學到東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