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格隆匯
9月30日,港股市場甚至是整個亞洲今年以來最大的一筆IPO終於塵埃落定。國慶期間,未有南下資金進入的大市表現平平,但新上市不久的百威亞太卻表現十分亮眼。
總市值突破3900億
今天是百威亞太(1876.HK)上市的第三個交易日,繼前兩日分別漲4.44%和5.32%後,今日漲勢繼續,盤中股價突破30港元至30.05港元,收報29.6港元,漲0.34%,全日成交16.68億港元,盤中總市值一度達到3979.52億港元,逼近4000億港元,但未能突破便有所回落。不過,從成交量上來看,今日百威亞太的交投卻較前兩日有大幅的回落。
值得注意的是,今日盤前,百威亞太發布公告稱,招股章程及該公告所述的超額配股權已由聯席代表於今日(10月3日)悉數行使,所涉及的217,755,000股股份相當於超額配股權獲行使前全球發售最終可供認購的發售股份約15%。這意味著,公司在此前融資50億美元的基礎上進一步融資7.5億美元。
此外,恆指公司宣布將於2019年10月15日(星期二)收市後將百威亞太納入恒生綜合指數及恒生消費品製造及服務業指數,10月16日起生效。
據了解,百威亞太此次以27港元IPO定價,為招股價範圍下限,淨集資381.54億港元,為2019年裡繼Uber之後的全球第二大IPO項目,百威亞太現價距IPO價已溢價超過10%。
超50倍的估值
重啟上市後的百威亞太,也因業務更加集中於尚在成長期的中國市場而獲得更高估值和機構的另眼相看。
對此百威亞太執行董事兼執行長楊克(JanCraps)曾公開表示,公司於宣布暫緩來港上市後,以113億美元(881.8億港元)出售業務較成熟、增長較慢的澳洲業務,令包含東南亞及中國在內的亞太區西部業務比例,由五成提升至七成,意味目前的業務組合較首次申請上市時更具增長潛力。
百威亞太港股成功上市標誌著中國市場的華潤、青島、百威終在港股聚齊,將在中國市場最為知名的三家啤酒巨頭放在一起同臺競技。
倘若從PE-TTM的角度來看,華潤啤酒的動態市盈率大概在89倍左右,青島啤酒H股的PE-TTM大概在32倍左右,目前百威亞太的50倍PE-TTM尚處於行業內一個相對摺中的位置,看似不算太貴,不過考慮到百威亞太的體量較大,還是隱含一定高位回落的風險。
另一方面,國盛證券研報顯示,啤酒行業屬於資本密集型行業,併購頻出帶來負債,估值需考量債務影響,宜選用EV/EBITDA估值方法。目前來看,華潤啤酒的EV/EBITDA約41倍,青島啤酒的H股EV/EBITDA約20倍,而百威亞太的則約27倍,稍稍高於青啤,但依然不及華潤。
國盛證券認為,從一級市場交易的估值角度驗證,成熟啤酒市場估值低於發展中市場,成熟啤酒市場併購估值在10-15倍,亞太啤酒市場併購估值在18-25倍。百威亞太剝離澳洲業務後再次啟動港股IPO,估值水平提升,對應2018EV/EBITDA為24.4倍,高於受此IPO時估值水平(EV/EBITDA為21.2倍)。
不過,需要警惕的是,百威亞太的散戶認購少,機構佔比高達95%,且引入了基石投資者GIC穩定股價。然而,公司國際發售佔比95%,公開發售佔比5%,其股份主要掌握在機構投資者手中,市場上相對供需失衡。
三大啤酒誰拔頭籌?
由於消費升級以及飲酒習慣正在發生改變,隨著對精緻生活品質的不斷追求以及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近年來,啤酒消費者的需求明顯向「喝好點、喝少點」轉變。
目前我國啤酒行業人均銷量變化不大,而消費升級、噸價提升將是未來啤酒行業發展需求端的核心驅動力,產品結構升級較好的標的將更受益。而啤酒龍頭企業的提價、布局中高端產品以及關廠行為,將帶動行業從價格戰轉向高端競爭。
簡而言之,高端化市場已經成為了啤酒行業的「兵家必爭之地」。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1-7月規模以上啤酒企業產量為2399.5萬千升,同比增長0.3%;銷售收入為1014.6億元,同比增長5.8%;利潤總額為111.8億元,同比增長19.3%。上半年行業整體呈現利潤增長快於收入增長快於產銷量增長的趨勢,高端化趨勢愈加明顯。而高端啤酒,恰恰是百威在亞太市場的定位所在。
另一方面,百威亞太與國內啤酒企業 EBITDA 利率主要差距來自於毛利率,根據百威英博公告,其高端產品的毛利率是核心以及實惠產品的 5 倍。受益於產品矩陣中高端產品的定位,即使其投入更多的銷售費用、以及折舊攤銷更多,EBITDA 利率仍然具備優勢。
麥格理首予百威亞太跑贏大市評級,目標價34港元;中信證券給予百威亞太目標價34港元,料受惠中國等市場消費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