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話語背景下,古北水鎮的司馬臺文化也有了新的突破,已經成為全國唯一一段開放夜遊的長城。
古北水鎮花費近10億元建設的地下管廊系統。
從建築、民俗到體驗,古北水鎮都結合了老北京傳統這一在地文化。
東起望京樓,西至後川口,綿延5.4公裡的司馬臺長城腳下,是北京的東北門戶——密雲區古北口鎮司馬臺村。按照《密雲縣誌》描述,古北口為「京師北控邊塞,順天所屬以松亭、古北口、居庸三關為總要,而古北為尤衝」。2010年,在此關口要塞,成功打造出烏鎮景區的陳向宏,一手繪製了古北水鎮藍圖,一批「古北人」接過了「守護」長城的重任,9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逐漸呈現出了一個傳統老北京場景下的理想生活休憩地。
10億元打造古北水鎮「大動脈」
長城,縱橫十萬餘裡。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其中又以明長城的工程規模最大。在北京的東北門戶,有一段唯一保留著明代原貌的長城——司馬臺長城。長城廣袤,卻都不及這段長城的奇險巧妙,長城專家羅哲文評價其為「中國長城之最」。長城的水關也確有幾處,但像司馬臺兩泉對峙的情景也很少見,司馬臺長城西側流淌著水溫38℃的溫泉,與之相距幾十米的東山根卻是冷泉,溫泉與冷泉匯集而成的司馬臺水庫由此被稱作「鴛鴦湖」。
10年前,長城腳下的鴛鴦湖水系向下橫穿整個自然村的水溝渠時斷時連。彼時京承高速剛剛開通,村落位居京津冀兩小時經濟圈,此時這個背靠歷史文化遺產的古時邊關要塞,也盡顯區位優勢。項目總設計師——來自江南水鄉烏鎮的陳向宏對這個尚有些閉塞的京郊山村情有獨鍾,司馬臺村也掀開了新的一頁。
10年後,山水渾然一體已經成為古北水鎮獨有的風景,鴛鴦湖的自然水系稍加規劃引流,成就了如今古北水鎮的河道水網。
還是當年的鴛鴦湖,流入的是古北水鎮花費近10億元建設的地下管廊系統。地下管廊的門一打開,一股冷氣襲來,和室外30℃的高溫形成了鮮明對比。這裡就是古北水鎮地下綜合管廊空間,也被稱作古北水鎮的「大動脈」,標記著自來水、直飲水、中水、消防、熱力的各式管道延伸向遠處。
古北水鎮配套運行保障指揮中心總監朱相林告訴新京報記者,這條地下管廊全程1.8公裡,寬2.6米,高2.5米,分為五大類八種管線,包括供水、供電、供暖、消防、弱電。狹長的地下管廊四季保持恆溫,供熱管道水溫也常年保持在65℃-90℃之間,管道使用的保溫材料性能國際領先,管道內水溫1000米損失的溫度甚至不到1℃。
大部分旅客對地下管廊並不熟悉,更不明白花費巨資打造的意義。簡單來說,地下管廊就是把現在大部分城市直埋在地下的水力、熱力、燃氣等管線統一安放在一個「房間」裡,除了更安全的保護,檢修也變得更加方便。近5年來,我國也提出了開啟「地下管廊革命」的目標。朱相林介紹,地下綜合管廊避免了地面出現「拉鏈」工程,也不會讓各種管線破壞了古色古香的水鎮景區天際線。地下綜合管廊在10年前景區規劃時非常領先,直到今天在全國的景區也是「獨一份兒」。
「遊客能接觸到的都是直飲水」
沿著狹長的地下管廊,穿透堅硬的巖層,就到了古北水鎮的直飲水廠,花費近7000萬元的歐盟標準直飲水廠是古北水鎮另一個隱藏的「寶藏」。水廠採取的是自來水和直飲水分質供水,其中直飲水在自來水處理的基礎上增加了活性炭過濾和國際一流的納米級過濾工藝納濾膜過濾,達到直接飲用標準的水源接入了古北水鎮所有酒店的水龍頭、花灑以及泳池,朱相林說,「但凡遊客能接觸到的,都是直飲水品質,這在國內是很少見的。」
景區運營自然還會產生汙水,汙水由古北水鎮自建的汙水處理廠回收。經過回收處理的汙水稱為「中水」,也叫再生水,主要用於景區的噴泉、景觀、降塵、綠化、供暖、空調等用水。在「水」的管理和利用上,古北水鎮的理念遠遠快於大部分城市系統。朱相林稱,「10年前景區規劃,引入了很多國際先進的理念和設備設施,從某種角度來說,這其實比景觀更震撼。」
超過3公裡的地下管廊、2700平方米的水廠,工作人員並不多。朱相林介紹,地下管廊裡,遍布1.8公裡的24小時監控可以保障出現問題時,得到最有效的實時處理;水廠則是有工作人員使用計算機系統監控、操控以及記錄水處理情況,自動化程度較高;最忙碌的是檢測人員,每日分時段檢測水質,保證水處理質量。
除了水,在古北水鎮的酒店,當下最熱門的垃圾分類也已經走在了前面。酒店的垃圾房裡,保潔員會將酒店的垃圾按照幹垃圾、溼垃圾、可回收物進行分類,古北水鎮花費上百萬元建設了小鎮垃圾壓縮站,分類壓縮之後再運往密雲的垃圾站處理。
所有這些現代生活的基礎設施建設都來源於規劃之初對景區品質感的考量和追求,基礎設施往往最能看出一個度假區的誠意。當下的現代都市裡,當代人面臨工作、交通、住房等各種壓力,渴望回到返璞歸真的田園生活。但返璞歸真的意義,還不能失去現代的慣常習慣,比如流暢的網絡,清潔的用水、舒適的床。沒有這些,90後、00後的消費者是不買帳的。古北水鎮基礎設施建設幾乎達到了投資的四分之一,滿足的正是現代生活理念下的度假需要。
傳承
還原老院落,留住老手藝
很多人對古北水鎮最大的誤解來自「水」,認為古北水鎮複製的是江南水鎮。古北水鎮的確一半以上的管理團隊來自烏鎮,又與烏鎮同出於總設計師陳向宏之手,但古北水鎮卻從頭到尾還原北平傳統小鎮。實際上,歷史上的北京水網密布、河湖眾多,歷來有專門的機構和官員管理河道事務,北京「三裡河」、「二道溝」等地名就是過去河道變遷的見證,古北水鎮密布的水網河道也正是老北京的風景所在。
長城腳下的邊關小鎮有著不同於南方的厚重與滄桑。北京古北水鎮旅遊有限公司副總裁金林生告訴新京報記者,從建築、民俗到體驗,古北水鎮都結合了老北京傳統這一在地文化。古北水鎮的大部分建築為北京傳統的山地合院式建築,即四合院,水鎮不少手工作坊採用的就是前店後坊的合院建築。
踏進風箏坊,店鋪按照傳統格局,前店掛滿了各式老北京傳統的沙燕類風箏,後坊是做風箏的作坊。踏進門去,簡單的白色T恤、一頭花白的頭髮,風箏坊的老師傅石燕方笑意盈盈地看著孩子們在做風箏,不時講講風箏圖案的故事。玩了一輩子風箏的石老先生今年71歲,地道的京城人,他製作的風箏曾被收錄在《密雲民間工藝美術集》裡。6年前,在古北水鎮的邀請下,石老先生成了一名水鎮裡的風箏藝人,扎制、繪畫、裱糊、拴試提線,做風箏的樂趣成了每日的生活。石老先生說「要在水鎮把風箏的文化傳承下去。」
幾乎每一個合院裡都藏著一個石老先生這樣的老師傅,在古北水鎮做著老北京的傳統行當。下午三點半,氣溫30℃,古北水鎮日月島廣場大戲樓。穿著裡三層外三層戲服的馬老先生登場了,今天唱的是《貴妃醉酒》,雖是配角,但也不能有絲毫馬虎,豆大顆的汗珠從鬢角滑下,舞臺上卻是擦不得的。今年68歲的馬老先生唱了50年京劇,經歷了一名京劇演員的時代變遷和境遇變化。
馬老先生提起在古北水鎮唱戲的5年,說「京劇現在小眾了,學京劇也是苦功夫,但古北水鎮給了我們一個可以一直唱下去的平臺和機會,不用怕不穩定和收入來源,而且也就有年輕人願意在這兒鑽研京劇。」馬老先生擦了擦鬢角的汗,都是笑意,說:「各種年齡和職業的人都能在這兒了解到京劇,說不定就有人打這兒愛上京劇了,還有好多外國友人來這兒看京劇,京劇是國粹,得傳播、得傳承」。
古北水鎮從陳向宏在山腳下看項目的時候開始,就不是憑空而起,花費大量時間考察周邊古村落,查閱大量文獻、地方志之後,老物件和老傳統才有了個合適的棲息地。從古北水鎮的楊無敵祠、英華書院到永順染坊等,一一有據可考。
新鮮
在長城水鎮上看劇、拍電影、聽爵士樂
古北水鎮2018年營收達9.98億,僅用了不到5年——烏鎮的營收達到10億用了14年。這5年,古北水鎮基本完成了對旅遊度假目的地的定義。但比起烏鎮有「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戲劇節」等標籤加身,古北水鎮還沒形成一個超級IP。「烏鎮都已經長大,古北水鎮還是個孩子,還有很多種可能性。」金林生說。
在陳向宏看來,「北京一點都不用愁,這麼重要的文化中心,到處都是機遇。」古北水鎮固有的老北京氣韻,同時正嘗試著各種新的可能性。
2016年,古北水鎮新創北京古北水鎮藝術塾,首位藝術大師便是國際戲劇大師鈴木忠志。今年,鈴木忠志第四次應邀親臨古北水鎮,開展「鈴木方法演員訓練營」,一個能看見萬裡長城的劇場已經徹底成了這位藝術大師的「心頭好」。三年來,北京「古北水鎮藝術塾」憑藉其深耕戲劇教育、推動國內外文化交流的強勢動能獲得文化領域從業者、戲劇業界廣泛的關注。2019年9月2日-13日,全新一期古北水鎮藝術塾特別邀請到國際知名戲劇導演湯姆斯·理查茲帶來耶日·格洛託夫斯基與湯姆斯·理查茲工作中心演員強化教學方法訓練營,並將引領參與者深入戲劇大師格洛託夫斯基與湯姆斯·理查茲過去三十年共同開發的調動表演藝術的方法。
古北水鎮要成為下一個戲劇小鎮?古北水鎮其實並不這麼認為,因為它有更多可能性。2018年7月,姜文導演的《邪不壓正》電影首映禮在古北水鎮舉行,這部以北平為背景的影片,不少場景是在古北水鎮拍攝的,劇本也是在古北水鎮寫的。「大家覺得古北水鎮的特點十分符合記憶中的北平,那時就約定,無論片子何時拍好,一定在這裡首映。」姜文在首映禮上這樣解釋。
古北水鎮還在接觸不同類型的音樂。司馬臺長城跑音樂節打造的是震撼的派對現場;卡丹薩國際鋼琴豎琴室內夏令營給古典樂、室內樂提供了交流的平臺。今年夏天,古北水鎮又將爵士音樂請到了現場,夏日一期一會,嘗試找到最適合古北水鎮的調性。
在新的話語背景下,古北水鎮的司馬臺文化也有了新的突破,已經成為全國唯一一段開放夜遊的長城。2019年5月,司馬臺長城燈光與星幕輝映,大家在開放的長城烽火臺上朗讀、交談,將司馬臺長城的自然景觀與極具當下精神的文化活動連結,成功拓寬了長城文化的新時代內涵,這對古北水鎮來說,又是一次文化精神的邁進和積累。
舒適
「雞蛋西紅柿裡放幾個雞蛋都有規定」
旅遊從風景觀光到度假生活,最後的落腳點是人性化的關懷。袁先生是古北水鎮十六家入駐店鋪之一的店主,「水鎮管理很規範,運營系統成熟,對景區的管理非常放心。」袁先生說。「店鋪裡的店員也會學習景區的服務理念,長城怎麼去,戲樓怎麼走,也得清楚。」
古北水鎮景區管理部經理張春明直言:「現在某些景區被認為過度商業化,原因在於過度以利益為先,不伸手就沒法賺錢。但古北水鎮永遠不會出現宰客的現象,我們有統一管理的制度和要求。」據了解,古北水鎮目前只有16家出租店鋪,其他均為自營。商家入駐古北水鎮需要經過層層審核,執行「一店一品」(一家店鋪一種類型)的標準,保障多樣性的同時避免同業惡性競爭,菜單價格制定同樣也有景區監督。
「檢查」和「扣分」是後續管理的兩個關鍵詞。工作人員每天不定時出現在各個店鋪,對後廚衛生、食材保存等進行核查,一旦存在問題店鋪或將面臨著被古北水鎮清退的風險。傾城客棧的房東楊女士表示,「客房衛生的檢查非常細緻,房間的床下、柜子都必須清掃,甚至公共區域的沙發墊、比較高的房梁柱也會不時抽查。」
下午三點,正有客人入住,楊女士忙著讓住客挑選明天的早餐,保證起床都能吃到剛出鍋的早餐。她2015年第一次來古北水鎮旅遊時,恰逢房東招募,便決定留下,一留就是四年。「我最喜歡水鎮的清晨和傍晚,風徐徐吹,人會覺得很沉靜,我有一個房客幾乎住遍了古北水鎮所有酒店民宿。」
除了店鋪和民宿,小到餐廳的西紅柿炒雞蛋不能少於幾個雞蛋,大到景區商品的安全合格,各種場景下都適用檢查一詞。這些是遊客不會直觀看到的東西,但可以感受到的是安全、舒適、有序的品質度假生活。
■ 發展秘訣
與當地共享發展紅利
來來往往的遊船點綴了河道,船工張工每天搖船載客來往在近2公裡的水上遊覽路線。皮膚黝黑,講話直率,又帶點幽默,「搖船一是安全,這是最重要的,二是營收,得掙錢」。這就是搖船的要素,簡單直接的張工是司馬臺村本地人,自古北水鎮開業至今做船工,「我們船工都幹得特別長久,環境好、離家近,生活成本低,待遇又好,不少周邊河北農村的民工也都過來工作」。提起古北水鎮給自己的生活帶來的影響,張工說:「就是倆字,沾光!古北水鎮建之前,公交車都通不到家門口,年輕人不願意留在村裡,收入也不行。現在交通、住宿、收入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我表弟也在水鎮工作,我媳婦兒在家開民宿。現在只要肯幹,就有活兒,我們村的小夥子說是古北水鎮的,都好找對象了。」
張工只是古北水鎮3000多名員工的一員,副總裁金林生提供了一組更為直觀的數據,古北水鎮的員工60%以上來自密雲以及周邊,圍繞古北水鎮周邊保守估計有1萬間客房,間接帶動的就業崗位在4000-6000個,還有不少周邊的員工在古北水鎮學習幾年經營之後,回家做起了自己的餐飲等旅遊生意。2010年古北水鎮開工前,當地人均年收入2萬元左右,到2016年底,這一數字已經到了7萬元。用水方面,高品質的古北水鎮直飲水也引流到了相距不遠的水鎮新村,把老百姓的生活飲用水質量提升了一個級別。與當地分享發展紅利,對古北水鎮來說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接觸古北水鎮員工的過程中就會發現,「打心底裡愛水鎮」是他們共通的一點,在對員工的關懷上,古北水鎮的確做到了真心。張工住在離水鎮不遠的新村,卻總羨慕住在員工宿舍的同事,「24小時熱水,集體供暖,有籃球場、公共客廳、員工餐廳……接近2000名員工住在景區附近的員工宿舍,他們真的啥都有。」大學畢業後就來到古北水鎮的小劉就住在員工宿舍,她已經做了3年遊客中心的前臺,每天服務大量遊客,眉眼裡還是年輕的幹勁,小劉說「我最喜歡的公司理念是『把客人當成朋友』來相處,不一定卑躬屈膝,但要會換位思考,以心換心。」
只一座建築,是死的,裡面的人和文化才是讓建築活起來的關鍵,堅守傳統文化的老手藝人、貫徹水鎮服務理念的員工、熱愛水鎮的民宿房東……這些人和景觀一起才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古北水鎮生活。這個時代,旅遊的需求最終還是落在人文精神的魅力、文化的體驗、無處不在的人性關懷以及高品質的服務細節上,有了這些,古北水鎮就做到了「風景之上是生活。」
D02-D03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王勝男
D02-D03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