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菩薩說|行為裡,與世人相反為最殊勝?

2020-12-11 松吉多傑

三弟子問阿底峽尊者:

一切道之法中,哪一法最殊勝?

阿底峽尊者說:……

行為裡,與世人相反為最殊勝……

釋義

現在很多人學佛修行都是這種情況:「我這樣做,怕家人不理解,別人也會笑話。」這都是正常的。行為就是要和世人相反。我們在修大乘佛法,為什麼說「大乘佛法裡要恆順眾生呢」?因為自己修持佛法,調伏自心的時候,很多的思想和行為都是和世人相反的。佛法裡講的都是超越言思的,若是按照佛法去做,行為肯定與世人的行為相反。

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裡,為什麼有一願「恆順眾生」呢?因為恆順眾生不容易啊!一個真正的學佛人、修行人,要和世人一起生活,恆順他們,是很難的。比如,你今天受持八關齋戒了,過午是不能吃飯的,但是家人回來了,要陪他吃飯,怎麼辦?你寧可捨棄戒體,也要陪他吃飯,這叫恆順眾生!若是自己對八關齋戒的修法有特別堅定的信心,真心想受戒,特別想受戒,自己有特別堅定的信念,要改變是很難的。現在很多人對於戒律都沒有那麼堅信和誠信。也許說得容易,「沒事,恆順眾生嘛!」然後就做很多好吃的,說要陪家人、陪眾生吃飯,其實這都是找藉口的。再如,今天特別想出去看電影,或者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你不是一般的想去,而是特別想去,不是去或不去都行的心態,此時,有位親人或者朋友來了,就要恆順他。

現在我們很多人受戒時,是受也行、不受也行的心態,對這種人而言,沒有難度。若是特別重要、特別喜歡做或必須要去做的一件事,讓你放棄,而去陪家人、朋友,你說難不難?非常難,你根本不可能放棄,不可能恆順。「沒事,不去了,我就陪你吃飯,陪你聊天。」不可能吧?若是你把受戒也看得這麼重,自己又特別喜歡,在這種情況下,讓你放棄,一定很困難。所以,自己必須要放下自私心,恆順眾生。

很多人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和世人的思想行為是相反的。但是,現在我們作為大乘行者,不能自私,要恆順眾生,真正為了眾生。為什麼大乘佛法裡講了那麼多方便法門?就是這個意思。現在有的人怕別人笑話自己,怕別人說自己。沒有事,這都是別人的問題,不是你的問題。別人說你或誹謗你,若是你為了守護他的相續,不讓他造業,因此而不去做、不去說,這叫恆順眾生。這樣也可以。若不是這樣,而是怕別人說,怕別人對自己有看法,於是就放棄了,這是錯誤的,這不是恆順眾生。

在漢地,很多人也開始信佛學佛了,世人可能有不理解的或有看法的,但這都是他們自己的問題,不是我們學佛人的問題。所以,「行為裡,與世人相反為最殊勝。」

摘自達真堪布《噶當教言》講記2

相關焦點

  • 揭秘地藏菩薩道場蘊藏的玄機妙義,給您一個殊勝的認知
    九華山被世人益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冥陽救苦大願地藏王菩薩的道場。天台寺世人的心裡大多都是這樣,達到心中的某個目標,就滿足生歡喜,也就是世人所說的心滿意足了。如果,去九華山,不去天台,將會是一種遺憾,也許有的人會執著很久,甚至失眠。
  •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筆記(9)
    攝取此已,立離賢聖,有若干事,說俗經典,世間飲食,興起種種非宜之說,不演度世無極之慧。諸比丘見所行分衛,在於人家,但說俗事衣食之供,即時訶諫,轉相告令。眾學聞之,即共追隨呵諫所為:「云何賢者,世尊大聖已以聖通身最正覺,講世妙法,難及難了。玄普道教,無念無想,其心離名,安隱無患,明者所達。從無央數億百千劫,本從諸佛,聽聞奉持,皆安隱度。諸比丘聞,以家之信,離家為道,而返更說世俗經典。
  • 三士道 3-道次第的殊勝-《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殊勝
    (二)數量圓滿《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全部內容都很殊勝。為什麼呢?因為廣論一舉龍樹、無著兩大車乘的傳承。釋迦牟尼佛曾預言:「後世的修行者跟隨龍樹、無著兩位菩薩修行不會有錯,跟隨其他大成就者修行,某些人的根基適合,但是就全部人的根基來講,不一定適合。」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大家共同的修行,一定要跟隨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
  • 哪種供養和布施的功德是最大,最殊勝的?
    大部分的人都是希望通過供養或布施獲得功德,為當下或來生累積福報。其實供養、布施是一個行為,兩種說法。哪兩種說法呢?上供、下施,對於尊者或長者的孝敬奉獻稱供養,對於貧病苦困的施捨救助稱布施。那麼在這麼多林林總總的布施以及供養的方式裡,怎樣布施供養才能得到最大的功德利益呢?善財童子曾替我們在華嚴經裡向普賢菩薩提出過這個問題。《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
  • 聽菩薩說,發清淨的大願
    若有自私自利心,就沒有奉獻和付出,就不是佛法裡講的布施。我們所謂的「布施」,是求回報的,是有條件的,這不是佛法裡講的布施,也是一種不如法的行為。「淨大名」,即無有罪垢的廣大名聲。聲名顯赫好啊!但名聲是怎麼來的?是從智慧、持戒、布施中產生的。
  • 抱佛腳的真實含義是什麼,你可以抱佛腳,親感佛的殊勝
    佛祖當年在遙遠的靈山道場傳法,可以說是金剛道場、金剛聖地,我等不要執著哪裡的殊勝,實際上靈山與佛就在自己的心裡,莫要向外求。即自己的心就是修行最好的道場,佛菩薩無處不在,就在自己的心中,就在自己的身邊。依據佛經如來三十二瑞相,高八十八米的大佛,就供奉在唐玄奘命名的小靈山,故名「靈山大佛」。
  • 蓮花為什麼成為佛法中最殊勝的標識?它代表了什麼?表什麼法?
    蓮花為什麼成為佛法中最殊勝的標識?它代表了什麼?表什麼法?佛法中最為殊勝的標識蓮花,諸佛菩薩為何離不開它一步?妙色蓮花的名字就是取自《大乘妙色蓮花經》,對聖潔的蓮花有深切的認知。妙色蓮花無論諸佛菩薩,還是佛子,每個人都以蓮花為標識。這是其它花所無法代表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大蓮花池,每一個皈依的人,都會在這個蓮花池種下一顆自己的蓮花金剛種子,開出屬於自己的蓮花。
  • 4月20日準提菩薩聖誕紀念日,這位菩薩殊勝無比!
    準提菩薩為顯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薩,在禪宗,則稱之為天人丈夫觀音。菩薩現種種身形,度化眾生一切苦厄,為大眾帶來利益。準提菩薩掌管什麼你知道?一、延長壽命;我們可以為父母長輩,向菩薩祈願,願他們能健康長壽。
  • 佛說:如何培養福德,讓生活充滿法喜的愉悅,皆是圓滿殊勝的氣息
    世人常說:「善良,是人身上最好的風水。」一個人的善良裡,藏著自身的運氣,在不可預知的未來,所積攢的福報,往往會帶來意外之喜。心若善良,步步生香。善良來自於善心,來自於善根,佛子們,對善根有什麼看法呢?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當斷善根佛性否?」
  • 去寺廟燒香拜佛時儘量別說這些話了,菩薩不喜歡聽
    在燒香拜佛時,這些話不要說哦,因為菩薩,佛不需要聽。這些話就是求菩薩賜給自己金錢,財富,功名利祿,福報等等。這些話最好在燒香拜佛的時候不要說,站在菩薩的角度來說。佛跟菩薩是無我無眾生的,所以菩薩不喜歡。站在世俗的角度看,說這些話並不是佛喜歡的,說了對自己的用處也不是很大。
  • 中佛協會長學誠法師:法華經中王,人法俱殊勝
    佛陀所開示的一佛乘,即一切眾生必定成佛的密意,就在這部經裡得到明確的闡述,而所謂的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不過是佛陀為契合不同根器的眾生的方便說法而已。這便是佛陀在將要涅槃之時,總結其四十九年說話的最終本懷,而向眾生說明一切有情必定成佛的道理之所在,並以授記的形式加以確定。
  • 佛前燒香時,這些話不要對菩薩說,菩薩不喜歡聽!
    當我們去寺廟燒香拜佛時,有些話可以對菩薩講,有些話千萬別對菩薩說,因為菩薩可能不喜歡聽。這些話就是求菩薩賜給自己財富、福報、平安、長壽、功名。這些話最好不要對菩薩說,我們站在菩薩的角度來說,菩薩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的,所以菩薩不會不喜歡,如果是站在世俗的角度說,我們說了這些話,並不是菩薩想要聽的,說了這些話對自己也沒有多大益處。去寺廟燒香時,我們最好不要開口就要求菩薩賜給自己什麼,而是先要想到自己能給予菩薩什麼,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
  • (農曆7/13) 恭迎大勢至菩薩聖誕丨殊勝吉祥,憶佛念佛,必定見佛
    值此殊勝吉祥日,願廣大師兄念經持咒,行善頂禮大勢至菩薩,修持慈悲心與菩提心,回向功德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大勢至菩薩偈贊勢至菩薩德無疆,輔弼彌陀作慈航。救苦直同觀自在,導西不異普賢王。無諍念王成佛為阿彌陀佛,不眴太子成為觀世音菩薩,而尼摩則成了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其左右脅侍就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三位合稱「西方三聖」。其形象據《觀無量壽經》記載,身放紫金色光,法相與裝飾皆同於觀音菩薩。二者的主要區別是:大勢至菩薩頭上的寶冠上有寶瓶為標誌,而觀音菩薩頭上的寶冠則以一化佛(阿彌陀佛)為標誌。
  • 聽菩薩說:願諸智行悉同彼
    因為普賢菩薩的行願具足了,也可以說圓滿了十方三世一切菩薩的行願。他的行願是最圓滿的,這才是諸如來真正的密意,所以是十方三世一切諸如來的長子。《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中說:「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義,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我們的自性、心性遍一切處。
  • 彌勒菩薩的殊勝淨土兜率天內院
    淨土之中最有名的莫過於西方極樂淨土,它的教主乃是阿彌陀佛,極樂淨土之殊勝難思,亦被漢地歷代諸多大德廣為推崇,念佛求生極樂淨土成為漢地的特色,亦是如此,彌勒菩薩的淨土兜率天內院反而甚少有人求生乃至了解他的殊勝。
  • 恭迎「八宗共祖」龍樹菩薩聖誕,願菩薩之光永照世人,眾生開佛知見!
    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龍樹菩薩聖誕殊勝日 意思是,他的母親在樹下生他,因名周那即樹的意思;他的成道與龍族有關,所以號為龍樹。 龍樹菩薩在佛教史上具崇高地位,公認他是釋迦牟尼之後,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論師,有第二佛陀之說,其著作甚多,有「千部論主」的稱譽,被中國大乘八宗奉為「八宗共祖」。 佛
  • 釋澄淨法師開示:《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殊勝功德
    再看經文:「無量菩薩得入初地。利益無空過者。」這裡講的是上供,菩薩聽這部經也能得極大利益,所以開悟的大德,我們也要向他們傳播這部經,初地菩薩得百三昧,二地菩薩得千三昧,百千三昧就是三地以上。而且這部經,只要你傳播,那麼接受的眾生人人都會得利益,沒有一個人例外。殊勝不殊勝?法布施和法供養具體有多大的功德?
  • 佛教:至心持念地藏菩薩聖號的四大利益,其福甚比
    單從名氣和影響力上來看的話,似乎地藏王菩薩是最低的,而且在三藏十二部佛經中除了地藏三經以外,這位大菩薩也甚少出場,相反其餘三位菩薩以及彌勒菩薩則屢次出現,尤其是文殊師利菩薩更是幾乎場場必到,簡直相當於釋迦佛的搭檔一般。
  • 持誦《普門品》的殊勝功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一部流傳非常廣泛的經典,它出自《妙法蓮華經》,乃釋迦牟尼佛為大眾宣說觀世音菩薩德性以及利益救度眾生的殊勝經典
  •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4課筆記及音頻
    我不說言。有希求者為法施清淨。何以故。若心有希求則法無平等。 藏文中,每一個都有:我不說。漢文中後面有些省略了。這樣不叫法布施,自己有得到利養心,法不平等的,不可能給所有眾生傳的。窮人來求法時不一定開心,富人來求時傳最高、最妙、最無上的法。窮人來了,「不行,因緣不成熟」,只有他老人家知道什麼時候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