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2 12:05 來源:溫州晚報 瀏覽:5232
J
交鋒
新聞背景
7月9日,央視新聞頻道報導在京展出的著名裸體雕塑《大衛·阿波羅》時,以馬賽克遮住雕塑的敏感部位,引發熱議。有網友認為打馬賽克不尊重藝術品,質疑「誰在遮誰的醜」,更有網友發起給世界名畫名雕塑穿衣服運動,以此回應裸男大衛被央視打馬賽克事件。昨天下午,義大利駐華大使館新聞官表示,央視或是為保護最敏感的觀眾群體,可以理解。至於為何考慮為雕像打馬賽克,央視未給出官方解釋。
(溫州晚報綜合)
正方
苗蠻子:遮蔽大衛像的文化自負與虛弱
為何要給大衛的下體打馬賽克?儘管央視官方目前未作任何解釋,但除了南京電視臺一製片人所說的「播出內容可能影響美觀、有傷風化或對觀眾造成嚴重的負面情緒」,恐怕也沒有什麼好解釋的了——當然,央視如果還想再鬧笑話的話,也可以歸之於「臨時工」「技術故障」之類的理由,或者「藝術再創造」這樣「高雅」的說辭……
對於人體藝術中性器官的遮蔽,當然並非央視首創,也難說是中國的傳統——儘管歷來中國的「正人君子」和「衛道士」就有這種嗜好。「屏蔽」性器官背後的性敏感,無關古今中外,實則是人性使然。其實,大衛像早在歐洲也曾被強行穿上28片銅製無花果樹葉來遮羞;而在1994年,香港淫褻物品審裁處把雕像大衛像評為不雅,理由是該雕像裸露男性性器官。
大衛雕像當年的遭遇,顯然與彼時的社會氛圍趨於保守不無關係,這可以理解。而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性觀念已不斷發生變化。尤其是社會發展到今天,人體藝術作為審美對象,已為人們所普遍認可,尤其是大衛雕像這些經過時間洗滌、世所公認的經典藝術作品,早已沒有了爭論的空間。而且也應看到,即便剝離開「藝術」而談「性認知」,這在中國雖然尚處於啟蒙階段,但畢竟那個「談性色變」的時代已然遠去了。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每當大衛像被一小撮人「屏蔽」之時,便引來社會輿論的強烈抨擊。比如,香港淫褻物品審裁處的有關裁決被香港最高法院推翻,理由是任何有理智者都不會將大衛像視為不雅;而此次央視打馬賽克這種貌似「高雅」的行為,也被網友無情地消解——有網友就如此調侃道,「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央視的大樓要做成大褲衩的樣子了,原來是給義大利外賓大衛準備的。」
顯然,如果按照央視的標準,諸如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市標撒尿小孩、丹麥國寶級藝術品小美人魚,恐怕也要穿上短褲和內衣了;如果按照這樣的審美判斷力,西方大量的裸體油畫,也恐怕早就被肢解得七零八落了。
作為一件經典的藝術品,大衛雕像本來沒能引起人們多少性遐想。可如今,央視的馬賽克一打,這件藝術品似乎成了低俗、「少兒不宜」而需要「掃黃」的東西,同時也潛意識地將觀眾當成了色情狂。從這個意義上說,央視此舉既是對國人智商乃至人格層面的羞辱、有罪推定,也是對大師及其作品的糟蹋和褻瀆。不客氣地說,給一件完好無損的藝術作品生硬加上一塊遮羞布,這是一種另類的藝術「宮刑」。
顯然,央視添加的這塊遮羞布,非但沒能遮住任何東西,反而暴露出了一股臭不可聞的文化酸腐氣。一涉及到敏感部位,就想當然地與色情掛鈎,乃至於視為洪水猛獸,這一方面顯示了自己的僵化思維,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文化虛弱症的表現。
反方
高亞洲:給大衛打上馬賽克,我看行
大衛能不能走光?這其實是個問題。大衛作為一件流傳千古的藝術品,其精髓不僅在於對人體塑造的惟妙惟肖,更在於創作中的思想性,表示著「人們已從黑暗的中世紀桎梏中解脫出來,充分認識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從藝術品的角度講,這樣的全裸,恰恰是能更形象地詮釋出這樣的思想價值,可謂點睛之筆。
而當大衛走出神聖的佛羅倫斯美術學院,來到中國,或者說不論來到哪裡,只要是在展出,它都是以藝術品的身份出現在世人面前,那就應該尊重藝術,讓懂得欣賞的人去發現它的藝術之美,從這一點講,大衛在它展示的地方,是無需杞人憂天地給它打上馬賽克的。
但是,我們看到,當大衛出現在電視新聞裡,它的身份還是藝術品嗎?它固然還是藝術品,但此刻它是作為新聞主角出現在電視裡的,它的出現只是要告知觀眾,一尊來自義大利的藝術品已經來到中國,歡迎懂得欣賞的人前來欣賞,這便是它出現的價值,而從新聞的角度講,它不僅要尊重真實性的新聞天條,同樣還是傳播倫理的掣肘。
在電視鏡頭面前,除了那些懂得藝術欣賞的人之外,還有大量因為後天教育不足,對世界歷史的欠缺,或許對這樣的一尊裸體人像無法從藝術的角度去接收信息,那麼,他們看到的便是有傷風化,有違倫理的裸露,在中國這樣傳統文化仍然佔據著主流意識的大背景下,這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一個可以比對的例子是,在去年的11月中旬,湖北《武漢晚報》報導過湖北美術學院門口的全裸女性畫像遭指責。當時,美術館館長稱將此畫像推介出來是為提高人們藝術審美鑑賞水平。但此舉引來的並不是一片叫好聲,反而引來各種非議,最大的聲音便是認為,如此有傷風化。
認為大衛裸露是藝術,也可以認為是有傷風化,這都不是一個正常或不正常的問題,應該承認人在認知上的差異,現在的問題是,應該是去照顧誰的認知程度呢?個人認為,在公開傳播媒介中,還是要尊重傳播倫理,既然不是藝術鑑賞節目,那就應該打上馬賽克,以免讓一個不小的觀眾群體在看到此畫面引起觀感上的不適,而那麼真正了解此藝術品,或者真正懂藝術的,完全可以來到現場進行觀摩,或者自己主動搜尋相關資料,進行感官上的藝術欣賞,這樣豈不兩全其美。
最後的結論便是:給大衛打上馬賽克,我看行。
小結:
打在《大衛》身上的馬賽克早已經卸下,但人們心中的馬賽克卻還沒有放下,這看上去是央視在庸人自擾,其實是一次公共媒體在尊重藝術與遵循傳播倫理之間的小衝突。
相關搜索:大衛 馬賽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