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去辦了件大事——給娃的幼兒園進行了登記註冊,籤了入園協議、領了錄取通知書和注意事項回家,今天又去做了入園體檢。小小班即將於8月3號開學,剩下這兩周就是要做入園準備,回想這將近一年的經歷和折騰,期盼了這麼久的事情馬上就要實現了,顯得特別的不真實,直到現在整個人還沉浸在忐忑焦慮、外加期待興奮的心情中。
其實早在去年11月就給娃送到了半天的託班進行適應,只不過當初是衝動型的「閃電入託」、「閃託」。原本計劃是等到今年年後才送託,無奈哪吒娃天天在家拆家,繼砸爛了家裡的電視又砸爛了家裡的馬桶蓋,我實在心力交瘁、忍無可忍後,諮詢了小區裡的私人開設的託管班老師,表示可以提前幾個月去適應感受一下,於是就沒有任何預警和過渡地把娃塞到了託班裡,現在想來也有點莽撞,不值得效仿。後續買了些繪本亡羊補牢地過渡了一番。
由於是半天的託班,早上吃完早餐8點半到9點之間送去,做做遊戲再到戶外活動一下,11點左右就可以接了。實際上在幼兒園的時間不過兩三個小時,但即使這樣,都可以極大限度地解放老母親,覺得整個世界一下清靜了!有心情安靜不被打擾地整理一下家,坐下來喝杯茶,而不是一直被拽著褲腳聽娃媽媽媽媽地嘶吼和哭叫了。(近距離感受帶娃的日常:2歲娃全職媽媽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
雖然剛送去的幾天有些不適和不忍,躲在牆角裡靜靜觀察小娃的一舉一動,但轉念又想要充分給孩子適應成長的機會,一邊又給自己打氣,自我說服平日的陪伴和照顧已經給得足夠多,才能消除一些愧疚心理。
好在託管班的老師也很細心有愛,娃哭鬧的時候就全程抱著哄,看她在別的老師的懷裡逐漸找到安全感,也充滿略帶酸楚又欣慰的心情。
把孩子交出去的那一刻,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就要學會相信。
雖然是班上年齡最小的娃,但丫丫也表現得很活潑大方,除了剛開始幾天哭鬧了一下,沒有怕生畏懼的情況出現。每天老師都會發視頻和照片給家長,也讓我放心不少。她喜歡和幼兒園的小哥哥姐姐一起唱歌跳舞、聚精會神地聽繪本、做手工、給小朋友過生日吃蛋糕。
幼兒園的日常
曾經一度還擔心她語言發育遲緩,入園以後迎來了語言爆發期,在不到兩歲的時候就開始說很長的句子,現在更是日常生活交流沒有問題,表達需求和情緒都非常清晰準確,還會用很多副詞連詞,學著大人的口吻說些惹人哈哈大笑的童言童語。
當初在參觀廣州道禾幼兒園時,肅老師的一句:「一個人不等於環境」這句話也給了我很多觸動,經過短短兩個月的體驗,不由得感嘆:即使有我這個全職媽媽和阿姨在家裡照顧得再細緻貼心,也不如孩子在集體環境中通過社交活動接觸到的良性刺激多,幼兒園的群體環境、規則意識的養成以及同齡人之間的互動這些都是家庭無法替代的。
結果好景不長,原本等到年後就開學,結果卻迎來了至今還在肆虐的疫情。雖在6月迎來廣州幼兒園複課的通知,但之前的私人託管班卻倒閉關張不再開門了,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別人家的神獸陸續歸籠,我們「失學兒童」心裡只有羨慕的份。
還有一個致命打擊是原來計劃今年9月份入讀小區樓下的幼兒園小班,雖然差4個月才滿三歲,但也可以視幼兒園報名情況加塞進去。結果又公布了新政:所有幼兒園實行網上報名,嚴格執行未滿三歲不得入園的政策,我們一早交上去的報名表又被退了下來。曾經設想著娃早早上完幼兒園,最後一年不上學前班,跟著我去環遊世界GAP YEAR一番的計劃也徹底泡湯了。真可謂計劃趕不上變化。
想著還需苦熬一年的我萬念俱灰,覺得自由的曙光又遙不可及了。周圍朋友也都在安慰說孩子大點上幼兒園沒什麼不好,身體和心智發育更成熟,也減少生病被傳染的機率,大人累就多累一點,對孩子的自信和成長更有幫助。
誰知柳暗花明又一村,雖然新政要求必須年滿三歲才能入園,但是有條件的民辦幼兒園可以開辦小小班,這就給了我們生日月份大的兩歲娃一線希望!
在擇園這件事上我也一直比較佛系,覺得孩子有個地方玩和社交,保障基本的安全衛生,順其自然地成長就好。雖然業餘我也在研究關注各種教育理念,從蒙氏理念學到瑞吉歐,還去實地考察過幾個華德福和新式幼兒園(馬超探園|傳統華人文化理念中的國際範兒-廣州道禾)也看了很多海外母嬰育兒博主的擇園文章,但在國內現狀下,真正落實到實際生活中還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境況。
我們面臨的選擇是:熱門的公立園離家裡有相當一段距離,其他一些課程理念號稱先進、硬體在線的私立園也都在4-5公裡開外,別的不說,每天接送就是最大的問題。附近還開了一所蒙氏早教機構,但由於戶外活動區域無法保證暫不考慮。
好在小區樓下有個普惠性質的民辦幼兒園,街坊鄰居口碑也不錯,比起廣州市中心7-8000每月的雙語國際園價格更優惠,每個月2500、小小班3000(聽說在上海這就是普通公立園的價格,曾經作為一線城市的廣州教育性價比也算不錯),所以也是附近適齡兒童的熱門選擇,一直以來就瞄準了這家準備入園沒再做其他比較篩選,據說今年還有300個報名的孩子未能被順利錄取。上小小班就算提前佔了幼兒園的學位,在洶湧的二胎潮來臨之際爭取打個安全牌。
雖然不是雙語教學但所幸我這個媽也可以頂上,從6個月就開始在家進行英語教育和啟蒙,所以目前沒有特別擔心是否有英語授課,不知日後會不會被打臉。但從進入幼兒園開始就算是逐步進入了學校教育的體系,深知後續還需家庭教育進行配合,並且家庭教育需佔主導作用,養娃路上道阻且長啊!
本來覺得萬事無憂可以入讀該幼兒園的小小班,結果又得到一個新的消息:今年幼兒園打算辦兩個小小班,一個是幼兒園原本的常規課程班,還有一個是採用了英國EYFS(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 課程體系的早教體系課程,因新開班試點所以價格不變供家長們自由選擇。
我們原本是傾向後者的先進理念,結果發現因幼兒園場地問題,原來的常規班在園內授課,這個實驗班就搬到了小區的商品房商鋪中,只是在每天課外活動早操時才會去幼兒園裡,平時吃飯都要從幼兒園的廚房裡運出來。
原來世界上沒有什麼十全十美的事情,所有的決策過程都面臨著令人兩難的選擇。
我還專門在媽媽群裡打聽請教了一番,得到的群體智慧如下:硬體設施和課程都是其次,關鍵是要看老師和團隊,和孩子的互動情況如何,優先選喜歡陪伴孩子、熱情開朗的老師。有時理念再好,但執行的教師團隊和帶班老師素質參差不齊也不行。
針對現在疫情期間不能入園參觀,媽媽們還提出了可以用以下方法了解幼兒園的口碑情況:
1.在幼兒園附近蹲守聽牆角,觀察幼兒園從保安、老師到園長的狀態。也看孩子們的狀態,小朋友們是閒坐一邊還是老師會積極組織活動,老師的精神狀態是有說有笑還是疲倦麻木的。
2. 在幼兒園接送時和門口家長打聽情況。
3. 小區配套的幼兒園就可以直接在業主群裡詢問。
總之就是在各項考量因素中,老師的權重最高。
在和廣東人反覆商量考慮之後,最終決心還是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試試看這個新的實驗班如何,加上得知幼兒園園內的小小班因場地問題設置在了三樓,覺得也有一定的安全顧慮,所以就義無反顧地報名了。
針對孩子會不會不適應,是否有過渡期或者後續可以轉園等一系列問題,園長和老師也極力安撫,說通常情況下,不適應的更多會是家長,孩子的適應速度和能力都是很快的,也只好給自己默默打氣希望一切順利平穩過渡。
之前適應的也算比較快
接下來就是要製作種衣服水壺上的名字貼(不知道國外的幼兒園怎麼區分孩子物品的)、入園體檢等一系列入託手續。想想還有不到兩周,小小人兒就要穿起校服,開始正式的集體活動了,心裡真有些激動和不舍。我們也開始細緻地做各項入園準備了,第一步先從調整作息、每天早點睡覺開始。
這個8月,無論是我還是丫丫,都將掀開不同的新生活篇章。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神獸歸籠後,我這個閒散勞動力也能被暫時解放了。屆時終於可以過上嚮往已久的時間自由和內心自由的生活,能整天看書寫東西、系統健身,追追熱門影視劇和綜藝,調整好情緒養好精氣神,晚上又可以精神百倍地「雞娃」了,想想就開心!
自由萬歲!
END
作者簡介:馬背上的民族,旅英工作生活十餘年,現定居廣州,全職帶娃兼職寫稿,日常分享育兒話題、教育觀點、生活感悟及文藝評論。《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頭條號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數次青雲獎獲得者。合作推廣請添加微信:mayauk
馬背上的女超人
一個學商科的文藝女中年
一個有點勵志的家庭婦女
育兒心路|讀書電影|生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