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最骯髒的球員,大家脫口而出的名字,無非那些刺頭(也許存在爭議),比如拉莫斯、佩佩、迭戈·科斯塔、德容(光頭那個),資深一點的球迷會說基恩、斯塔姆、馬特拉奇、卡恩,再老一點的,可能會說德國門將舒馬赫。但如果說最骯髒的球隊呢?你們的答案是?
2010年世界盃決賽的荷蘭隊
要說2010年世界盃決賽的荷蘭隊是「最」骯髒,有點誇張,但換個角度想,如果哪支球隊的表現讓人對他們的印象徹底顛覆,2010年荷蘭當之無愧——畢竟我們印象中的荷蘭足球,全攻全守,優雅華麗,而2010的荷蘭,身體先行。
德容空手道動作飛踹阿隆索只是點睛之筆,主裁判韋伯後來承認,那本應該是一個紅牌的動作而不是黃牌。120分鐘時間裡,荷蘭隊吃到了9張黃牌,其中海廷加在加時賽中兩黃變一紅。
約翰·克魯伊夫後來評價說:「骯髒、粗俗、粗暴、生硬……他們踢的是反足球(anti-football)。」
1990年世界盃決賽的阿根廷隊
「如果阿根廷再這樣下去,國際足聯肯定要禁止他們參加下屆世界盃了。」
1990年世界盃決賽,當電視評論員說這話時,阿根廷球員正圍住墨西哥裁判科德薩爾,其中包括德索蒂,他剛吃到紅牌,成為第二位在1990年世界盃決賽中被罰下場的阿根廷球員。
帶領球員抗議的迭戈·馬拉度納之後被出示了黃牌警告,讓阿根廷隊在這屆世界盃上的總黃牌數量達到21張,紅牌三張。還記得加斯科因在半決賽對陣西德的比賽中,因為吃到黃牌知道自己將無緣決賽時懊惱的淚水嗎?阿根廷有四名球員因為半決賽吃牌的緣故無緣決賽。在通往決賽的道路上,阿根廷隊總犯規超過150次。
「狂幫」溫布爾登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崛起的「狂幫」溫布爾登,代表人物是防守型中場維尼·瓊斯和中鋒約翰·法沙努,兩人主張身體對抗的強硬風格,正是球隊的縮影。
恐怖的球場氣氛(客隊更衣室冰冷、雜亂,蛋糕上放上冰塊等),粗野的比賽手段和簡單直接的戰術,形成了「狂幫」的風格。
即使對外,維尼·瓊斯也在塑造這種形象,「如果來我的主場,你會發現這裡在燃燒」,這是瓊斯的名言。
瓊斯說到做到,1987年對陣紐卡斯爾,他手捏加斯科因襠部,至今仍是經典足球照片;1988年足總杯決賽對利物浦,他開場第一分鐘就對麥克馬洪雙腳飛鏟。
這場決賽爆冷擊敗利物浦捧杯,也是溫布爾登最後的輝煌。隨著希爾斯堡慘案後英國足球不再允許站立看臺,沒錢改造球場的溫布爾登只能寄人籬下,成績逐漸下滑,缺少比賽日收入導致債務高臺,在更名後甚至不再承認之前100多年的歷史,「溫布爾登足球俱樂部」最終消失。
1990年世界盃的喀麥隆隊
年少的布馮因為1990年世界盃喀麥隆門將恩科諾而喜歡上守門,但那支喀麥隆,可能並沒有布馮印象中那麼美好——
揭幕戰對陣阿根廷就奠定了那支喀麥隆隊的基調,包括班傑明·馬辛在第10分鐘對馬拉度納的犯規、以及最後時刻他對卡尼吉亞的犯規。
上半場中段恩迪普曾用一次粗暴的動作放倒馬拉度納,比耶克因為對卡尼吉亞的犯規被紅牌罰下。
5場比賽裡,喀麥隆隊吃到了15張黃牌和2張紅牌。1990年的米拉大叔是美好的,1990年喀麥隆踢出了一些可愛的、自由的足球,但這不能掩飾他們同時踢得很骯髒的事實。
2002年世界盃16強的韓國隊
▲皮耶羅遭肘擊
▲肘部上又有動作
▲沒有犯規
▲背後飛鏟
▲亮了鞋釘
▲馬爾蒂尼慘遭「爆頭」
▲「爆頭」的另一個角度
▲近距離再看一下。心疼馬隊
▲託馬西越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