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幼升小報名開始了,很多家長又陷入了焦慮。前兩天恰巧和浩然媽媽聊起來她兒子,聽她講孩子為了應對幼升小「被逼哭著學中文」的場景,著實讓人心疼。
浩然媽媽以前是阿里的一位高管,也是為了能多些時間照顧孩子毅然退出了很多人都羨慕的高光職場。進修兒童教育心理學相關課程,全國到處飛去聽講座,在孩子的教育上,算得上是很用心了。不過面對「學前識字800「這個大坑,浩然媽媽還是栽了個大跟頭。
因為一直比較注重孩子的素質教育,沒有提前規劃中文識字學習,直到年前兒子幼兒園大班即將面臨幼升小,她才感受到了突來的壓力,「大家都在群裡比拼識字量,說沒有800-1000個字打底,一年級根本跟不上,我才反應過來哥哥基本沒認過字。」
怎麼教孩子識字、選什麼識字工具?浩然媽媽有些無從著手。跟著大眾選總沒錯, 她開始嘗試時下很火的識字書,「那個過程相當痛苦,識字書講述方式趣味性不強,插畫也沒什麼吸引力,哥哥根本不願意學。但沒辦法,我只能逼著他學,那個過程每天都是流著眼淚讀……」
很多媽媽覺得很奇怪,想想我們小時候,哪有什麼學前識字,哪有什麼培訓班,不也小學中學一路正常上了麼?怎麼現在孩子上個小學都這麼困難這麼多事兒。
看看現在的小學一年級課本,可我們那年代完全不是一個級別。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課本第10頁:
兩頁書中涉及到的生字不下50個。想像一個識字零基礎的娃,剛剛入學沒幾天,面對一本天書怎麼讀題、做題?不掉隊才怪。
再來看這道小學一年級的語文題目,考察的內容有段落句數、多音字、句意理解、信息提取、拓展想像,這可不是簡單的識字了,其中每一樣都需要閱讀能力。
話題再轉回來,學前識字這個鍋家長必須要背,可為啥孩子學得這麼辛苦這麼難?
第一:工具不對
適合零基礎孩子的中文啟蒙學習工具 真的難找
選什麼工具來教孩子識字?親子繪本?字多字小孩子只看圖不看字。識字卡?一遍遍的給孩子看,死記硬背,孩子很容易失去興趣開始反感。識字App?有沒有發現很多孩子感興趣的是遊戲本身而非識字,看似學會了,一看書還是一個字不識。對於零基礎孩子來說,市面上適合他們學習,又兼具趣味性和效果的現成工具實在難找,甚至說基本沒有,這也逼得很多家長各個成了十八羅漢,做字卡、畫繪本、創造各種識字遊戲,甚至天天翻漢語大字典……
第二:方法不對
學中文光有音頻伴讀不行,必須有反覆練習
有研究表明,用中文的人,大腦語言區在靠近運動控制區的布魯卡區(broca-area),而用拼音文字的人,大腦語言區在靠近聽力區的威爾尼克區(Wernicke-area)。這說明,學好中文是依靠多看、多寫、多說,靠「運動」來記憶效果更佳,而學好英文是依靠多聽多說,來學習,效果更佳。
所以,大多數英文分級讀物配備伴讀音頻就夠了,孩子跟著多聽多讀,可以快速模仿記憶。但用同樣的方式學中文,孩子對文字的記憶是十分機械和低效的,記住了也容易忘,並且經常張冠李戴,更談不上深入理解字義。所以學漢字,還是要把每個字講透,讓孩子不僅能進行圖形記憶,還能理解,反覆練習遷移應用,而不能光靠音形對應,死記硬背。
第三:目的不對
為了識字而識字 傷害不是一點點
既然學前要有800的識字量,那就狠抓識字。字卡、軟體、掛圖……管它對不對,先上了再說,一個不行就試下一個。一來二去就會發現了,這種枯燥的學習方式引發的狀況不是一點點。
1) 孩子沒興趣,逼鬆了偷懶不學,逼緊了孩子大哭跳腳索性不學了
2) 效率低,今天學明天忘,字卡App上是會了,回到書上還是一個字不識
3) 每個字都認識,連起來卻不會讀不會斷句,考試依然讀不懂題
其實,面對幼升小800字的識字要求,家長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老師要求的不光是識字量,更重要的是閱讀力,除了認字還得正確斷句、連貫的自主朗讀,能夠準確理解含義,甚至能夠分析歸納。只有具備這些能力,才能讀得懂題,讀得懂才有可能做得對。
回望中國幾千年來的蒙學教育,識字從來都不是孤立進行的,《百家姓》、《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笠翁對韻》、《聲律啟蒙》、《千家詩》……孩子們從來都是在循序漸進的篇章閱讀中完成文字的積累。這些蒙學經典,並不僅僅是「識字書」,而是由文韻、倫理、歷史、自然等百科知識建構的完整知識結構。
中文進入到白話文時代,漢字的表義效率降低了,就是說,要講清楚一件事,需要更多的文字。所以,為識字量零基礎兒童編寫可讀性強的文本,變得更加困難了。如果遷就常用字表,寫出來的句子缺乏美感;如果追求美感,用字量大,孩子讀不懂。所以,人們簡單地理解為必須先用「死記硬背」的方式積累識字量,等識字量到達800之後,才能讀書。特別是幼小銜接的強烈剛需,推動了「識字啟蒙」的市場,所以識字卡、識字App、識字視頻,各類識字產品十分豐富。然而,這樣孤立而機械的認字,事實上損害了兒童對文字的真正理解,也失去了在閱讀中體會漢字表意之美的機會。
「識字啟蒙」無法代替「閱讀啟蒙」,識字不是目的,閱讀才是。在閱讀中積累字詞,依然是中文學習的正途。
說到這,幼升小萌娃家長們開始迷茫了,那到底要怎麼做,學前識字還要不要教?閱讀力到底要怎麼培養?如果我們感到單純以識字為目的是不對的,那又該如何做呢?有沒有可以一招制勝的方法?
經歷幾年的雙語課堂實踐,對比成熟完善的英語分級閱讀體系,西學東漸,我們逐漸沉澱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文分級閱讀」教學體系。實踐證明,它不僅能夠讓識字和閱讀同步啟蒙,而且如果精心設計,兒童還能同時收穫更多。當我們集合資本力量,把這些成果升華為一個教育產品之後,就誕生了你所看到的「一畝寶盒」。
· 從識字的第一天開始就能自主閱讀
一畝寶盒由中文分級閱讀叢書+配套App私教課組成,孩子通過App聽繪本故事、完成繪本內生字的學習和練習,最終實現這本書的自主閱讀,給繪本錄音。這種融合創新方式能幫助孩子「從識字的第一天開始就能閱讀」!讓孩子在繪本閱讀的語境中識字,遷移應用,逐漸積累,同時獲得閱讀的成就感,這樣,識字量的積累與自主閱讀都會水到渠成。
· 科學分級,讓自信成為學習的發動機
不建立自信心的教育就像「踩著剎車卻讓車快跑」,無論學什麼,挫敗感將成為孩子學習的最大阻力。獲取閱讀自信,是一畝寶盒研發過程中的首要目標。它以「最近發展區」理論為支撐,按照兒童的閱讀能力,由易到難逐步提升,用每一級的小進步給孩子建立成就感。當孩子卸掉壓力,消除挫敗感,進步自然最快。
· 給孩子「有理有據」的「真」知識
中國文字的發展源遠流長。市面上主流的識字App往往擔心造字法和漢字的起源太過複雜,而不去講解「真」知識。一畝對App裡的每個漢字的起源去粗取精,用兒童聽得懂的語言把這些」真「知識告訴孩子,幫助他們深入理解文字背後的故事,讓孩子愛上中國文化的「真正「精髓。
· 遊戲化學習 少糖但不能無糖
我們的私教App和很多輕教育產品一樣,採用了遊戲化學習的方式輔助教學。有一些做遊戲的業內人士曾經建議我們,把遊戲做的更刺激好玩一些。但這就好像給孩子做麵包到底該放多少糖呢?放少了不甜,放多了傷害身體。說實在的,在這一點上我們也一直在拿捏這個分寸,但總的來說,我們設計的是一個高頻使用的工具,所以我們更傾向於「少糖」,避免讓「玩遊戲」過多佔據學習的動因,但絕不能「無糖」,因為遊戲的趣味性是讓孩子主動學習的重要驅動。
· 「全配方奶粉」培養「全面通識」兒童
飲食單一很容易營養不良,閱讀也是一樣。作為第一套自主閱讀叢書,兒童早期的分級讀物必須是「營養全面「的精品紙質書。我們的每本分冊都有一個通識教育主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個體發展、傳統文化、文學藝術……分級叢書讓孩子從自主閱讀的第一天開始就明白「閱讀能帶來新知,讀書為了明理」,從而幫助兒童搭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成為一個「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