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澤沐小姐
圖/網絡
【原創不易,抄襲必究】
為什麼孩子把自己當仇人,一言不合就衝突不斷?
為什麼孩子把自己當陌生人,話說百遍依然我行我素?
許多父母疑惑,這是孩子的問題,還是父母的問題?
《熱鍋上的家庭》一書認為:在心理治療中,家庭就像一個小型社會,家庭人際關係出現問題,往往不是某位成員造成的,其他家庭成員也難辭其咎。
換句話說,孩子出現問題,是父母的責任,更是每個家庭成員的責任,因此想解決孩子各種各樣的問題,就要從父母,甚至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入手,家庭治療師應運而生。
家庭治療是指以家庭為對象的團體心理治療,其目的是為了幫助家庭消除異常、病態情況,讓家庭更健康、更幸福。一般情況下,在家庭治療時要求每位家庭成員必須參加,治療才能順利進行。
《熱鍋上的家庭》的兩位作者奧古斯都·納皮爾和卡爾·惠特克就是家庭治療的研究者。
奧古斯都·納皮爾是北卡羅來納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一直任教於威斯康星大學精神醫學系,並參與了兒童與家庭研究計劃,目前他在亞特蘭大從事家庭治療工作。
卡爾·惠特克是奧古斯都醫生的老師,在家庭治療研究方面成績斐然。卡爾早在1955年便在亞特蘭大開辦了一家精神病診所,開始治療精神分裂症患者並研究他們的家庭,1965年,成為威斯康星大學精神醫學教授,他曾在很多權威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並參與編寫了多本心理學教材。
《熱鍋上的家庭》一書沒有枯燥難懂的心理學概念,而是細緻生動地講述了布萊斯一家是如何在治療師的引導下,找到化解家庭矛盾的方向,在理解與傾聽中重獲新生,成為相親相愛一家人的故事。
同時,本書還深刻地剖析了原生家庭背後的心理真相:家庭,就是一個小宇宙,自有一股強大的力量,當一個家庭成員出現問題或者家庭出現問題時,我們不必孤軍奮戰,而是要一起面對、一起治療、一起建立愛與尊重的幸福之家。
今天我將根據奧古斯都醫生和卡爾醫生對布萊斯一家的治療方式,談談如何讓孩子不再叛逆,輕鬆建立尊重、包容的親子關係。
布萊斯一家是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男主人大衛·布萊斯是一名金牌律師,女主人卡羅琳是一名全職媽媽,他們育有三個孩子,分別是叛逆的16歲大女兒克羅迪婭,有些自大的11歲兒子丹,還有5歲的小女兒蘿拉。
本來他們一家5口應該和和睦睦、幸福快樂,但是他們的家庭關係卻異常緊張,矛盾重重,無論是夫妻、父母與孩子、還是兄弟姐妹之間動不動就爭吵不斷。
特別是母親卡羅琳和大女兒克羅迪婭,她們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為了反抗母親,克羅迪婭多次離家出走,寫有關自殺的詩歌,甚至企圖自殺。大衛夫婦很擔心女兒,帶著女兒看心理醫生,可是收效甚微,母女倆依然劍撥弩張。
到底為什麼讓這對本該相親相愛的母女,走到相愛相殺的地步呢?
這要從母親卡羅琳說起,卡羅琳是一個時尚美麗的女人,但她脾氣暴躁,經常動不動就暴跳如雷。卡羅琳對克羅迪婭要求太過嚴格,經常對她亂七八糟的房間喋喋不休,對她的朋友品頭論足,對她的辛苦完成的作業也是吹毛求疵。卡洛琳要求女兒必須按照她的要求做事,在這種強壓下,正值青春期的克羅迪婭竭盡所能反抗母親的控制和壓制,所以她們之間的大戰一觸即發。
經過幾次治療,治療師們發現這對母女的惡劣關係之間隱藏著母親卡羅琳過去的陰影,卡羅琳不自覺的將其母親對她的挑剔與控制帶進自己的親子關係之中,尤其對克羅迪婭最為嚴重,這是導致她們母女關係矛盾重重的根本原因,這也是卡洛琳的原生家庭之殤。
卡羅琳的母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女人,她經常挑剔卡羅琳,哪怕卡羅琳已經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她依然對卡羅琳的生活指指點點,控制她的生活,甚至她的家庭,使得卡羅琳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並產生了心理創傷,她一方面想當好一個母親,另一方面又在母親的控制下,變得暴躁不安,時時挑剔孩子。
家庭領域的研究者傑伊·哈利指出:「精神分裂患者和母親大有關係。」
所以想要解決卡洛琳母女的問題,不僅需要卡羅琳擺脫母親的原生家庭傷害,還要改變與女兒的相處方式。
卡羅琳聽從治療師們的建議,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防備母親挑剔自己的潛意識出現,並且與孩子相處時,她不再用自己的想法控制孩子,也不用舊的教條指導孩子。她想孩子們已經長大,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吧。
她嘗試讓克羅迪婭自己管理自己,不再為她的房間亂而喋喋不休,也不再為她的作業而煩惱不已。
卡羅琳的變化讓她和克羅迪婭的關係緩和了許多,現在她們經常一起到公園散步,聊天時也輕鬆愉快,不再劍拔弩張。
克羅迪婭也試著關心母親,幫母親做家務、找工作,在她心情不好時安慰她、鼓勵她。
和女兒的關係轉好後,卡羅琳突然意識到原來保持父母威嚴根本不需要大吼大叫,她變得更加尊重孩子,讓他們獨立自主,去搏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
父母的尊重與放手會成為孩子心中一道溫暖的光,照亮孩子成長成材的路。
起初,卡羅琳和克羅迪婭的狀態是一方先指責,另一方立即回擊,她們就像針尖和麥芒,誰也容不下誰,這嚴重摧毀了家庭的和諧。
卡羅琳經常責備克羅迪婭不懂事、不聽話、不尊重她,試圖用責備的語言控制女兒,但她沒想到的是責備擁有巨大的威力,是摧毀美好關係的炸彈,極具殺傷力。於是,治療師建議卡羅琳要和孩子談談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發洩情緒,偏激地攻擊孩子。
有一次,卡羅琳正在準備晚餐,丈夫和孩子們都在做自己的事情,沒人幫她,她的心情突然非常低落,為此,她憤怒地喊人擺餐具,這時只有克羅迪婭來廚房幫她。
當克羅迪婭擺完餐具要離開時,卡羅琳叫住她,生氣地質問道:「你就打算做這些嗎?」她的潛臺詞是「你就這麼懶,不再幫我做點事嗎?」
克羅迪婭聽出了母親的不滿,直接怒懟道:「自己做吧!」,之後兩人吵了起來,氣急之下卡羅琳打了克羅迪婭一巴掌,克羅迪婭也不甘示弱,和母親打了起來,之後克羅迪婭離家出走。
事後,他們來到了治療中心接受治療,治療師指出卡羅琳不應該帶著質疑的口氣對克羅迪婭說:「你只會偷懶」,而應該換一種說話方式,如「我一個人準備晚餐,有點忙不過來,你可以幫助我嗎?」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父母不應把最挑剔、最惡毒的語言用在孩子身上,這對孩子的危害非常大,輕則越來越自卑、膽小、懦弱,重則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克羅迪婭就是在卡洛琳的語言暴力下,離家出走,企圖自殺。
於是,卡羅琳遵守治療師的建議,開口向女兒道歉,不該總是對她發脾氣。之後卡羅琳在與女兒談話時,經常試著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有困惑和問題;克羅迪婭也不再把問題歸咎於母親,不再和母親對著幹,試著理解母親,有問題與母親協商,自己在家庭中開始承擔更多的責任。
經過幾個月的家庭治療,這對劍拔弩張的母女終於和好如初。
關愛的語言就像六月的風,和煦輕柔,給人溫暖,是修復緊張關係最好的潤滑劑。
治療師們細心觀察了布萊斯一家的相處模式,發現布萊斯一家真正的問題不是卡羅琳與克羅迪婭的水火不容,而是大衛和卡羅琳糟糕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緊張是他們夫妻之間無言的對抗。
大衛是一名金牌律師,工作非常忙碌。而卡羅琳全心投入家庭,照顧丈夫和孩子,繁忙的家務經常壓的她透不過氣。
卡羅琳內心極度渴望得到丈夫的認可和關心,而丈夫總是對她的需求視而不見,所以卡羅琳只能吼叫和發脾氣,以此獲得丈夫的關注,跟女兒克羅迪婭的水火不容,就是吸引丈夫的一種方式。
在一次治療中,卡羅琳大哭起來,她說自己的婚姻就像乾涸的沙漠一樣孤寂、無助。治療師對痛苦的卡羅琳說,如果你能放棄從他那獲得支持的想法,你的世界將會以你為中心。
所以,卡羅琳決心改變自己,她不再等丈夫回家一起吃飯,不再執著於丈夫的關注,她剪短了頭髮,與朋友聚會、閒暇時讀書、尋找新的工作,全然開啟了新的生活。
她的改變讓全家引起了微妙的變化,丈夫大衛開始在意妻子的感受,孩子們變得關心媽媽,三個孩子衝突減少,他們一家找到了更好的相處模式,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就像培根說的:「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慈愛當家,孩子也是出於對父母的愛而順從大人。」
家庭治療師奧古斯都·納皮爾和卡爾·惠特克的《熱鍋上的家庭》一書,讓我們明白:真正的愛會讓家庭變得溫暖如春,而不是身處熱鍋之上。
雖然我們無法選擇父母,更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我們可以選擇對孩子的態度,也可以選擇給孩子一個不控制、不挑剔,一個充滿幸福友愛的家。
讓我們的孩子活在陽光下,活在鼓勵中,眼中有星辰、心中有大海、做個有愛、獨立的人。
我是澤沐小姐,家有兩枚小王子,愛讀書、愛寫作,希望與你共同解決育兒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