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在《國家寶藏》2020新春特別節目《「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上,001號講解員張國立攜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首批48家文博機構的負責人,再一次從5464公裡的黃河各段取水,回顧黃河文化的璀璨篇章。
東漢七盤舞畫像磚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不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流域文化,也孕育了諸多充滿魅力的「國家寶藏」。《國寶音樂會》以九件國寶重器為載體,回溯黃河流域的歷史文化風情,其中就包括四川博物院館藏的「東漢七盤舞畫像磚」。來自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系的娉婷少女,長袖迴旋,載歌載舞,生動還原了兩千年前的盤鼓舞。
記者從四川博物院採訪時得知東漢七盤舞畫像磚的畫面裡共有三人,中為一女伎,頭梳雙髻,身著交領長服,腰間束彩帶,手持長巾,左手前舉於頭部,右手舞於腰間,蹋鼓起舞,舞者足下倒覆七盤,兩鼓置於其間,女伎動作輕捷,舞步靈巧,舞姿優美,長袖和裙邊隨舞姿飄拂。女伎的左側為重疊的十二案,一梳雙髻女伎立於案上,雙手表演「反弓」,動作輕盈靈巧。女伎的右側為一男子,表演「跳丸」,丸有三枚。
據記載,漢代《盤鼓舞》,又稱《盤舞》、《七盤舞》,舞時將盤、鼓覆置於地上。盤、鼓數目不等,或飛舞長袖,或踩鼓下腰,或按鼓倒立,或身俯鼓面在盤,或單腿立鼓上,或正從鼓上縱身跳下。手、膝、足皆觸及鼓面拍擊,鼓上高縱輕躡,踏舞出有節奏的音響,舞姿各異,優美矯健。
亮相央視《國家寶藏》的七盤舞
漢武帝在位的54年間,社會生活穩定,國運昌盛,人們安居樂業。《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漢武帝為了展示國家的廣大富庶,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的春天,邀請了許多外國來客,準備了豐盛的佳餚,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和賞賜典禮,在宴會進行中,演出了空前盛大的雜技樂舞節目。
在這場歌舞陣容堪比「春晚」的節目中,有各式角觝戲、七盤舞、魚龍曼衍的表演,還有戲獅搏獸的馴獸等節目,這些都為文獻中記載,而川博館藏的漢代畫像磚,像東漢生活的連環畫一樣給觀眾最直接、最感性的認識。
百戲源於夏商,始於春秋戰國,秦代形成,兩漢時期廣泛發展。西漢之前主要在宮廷表演,東漢在民間廣為流傳。百戲包括各種雜技、幻術、裝扮人物的樂舞。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不僅把各諸侯國的鐘鼓搬到鹹陽宮中,還把善於歌舞、雜技的藝人當做戰利品集中於鹹陽,統稱「角牴俳優之戲」。
東漢七盤舞畫像磚拓片
漢代舞蹈,由於受「百戲」影響,有很強的技藝性。《盤鼓舞》是漢代最負盛名的舞蹈,表演時,地面上置放數個盤鼓,舞者踏盤鼓而舞,完成難度較大的動作技巧。舞蹈時,伴著音樂歌唱,姿勢動作「乍續乍絕,連翩絡繹,裙似飛燕,袖如回雪」,動態「進退無差,若影追形」。其中有高難度的腰肢技巧,正如史籍所描寫「曾撓摩地,扶旋猗那」「漼似摧折」,《盤鼓舞》的形象資料,有不少保留在出土的漢畫像石(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