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空軍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李雲慶教授、董玉琳副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和《Journal of Neuroscience》連續發表兩篇研究論文,研究工作均由我校基礎醫學院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教研室獨立完成。
第一篇論文題為「dmPFC-vlPAG projection neurons contribute to pain maintenance thresholds and anxiolytic behaviors」,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尹俊濱、梁少華和助教李飛;第二篇論文題目為「A neural circuit from thalamic paraventricular nucleus to central amygdala for the facilitation of neuropathic pain」,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梁少華和本科學員趙文君,兩篇文章通訊作者均為李雲慶教授和董玉琳副教授。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創刊於1942年,是醫學實驗研究類期刊中的頂級期刊,主要發表生物醫學專業的基礎和Ⅰ/Ⅱ階段臨床研究成果。該期刊是中科院醫學1區Top期刊,目前的實時影響因子為11.864。《Journal of Neuroscience》為神經科學領域經典期刊,中科院醫學1區雜誌,在同行中認知度很高,實時影響因子為5.673。
李雲慶教授、董玉琳副教授團隊長期從事慢性痛及相關負性情緒的發生發展機制和環路研究。研究成果多次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Progress in Neurobiology》等國際權威雜誌發表。慢性痛在臨床上對於患者不僅是持續的疼痛感受,還可以導致焦慮、抑鬱等負性情緒,而負性情緒又會進一步的加劇慢性疼痛,形成疼痛-負性情緒-疼痛的惡性循環。
這兩篇文章在科室多年的研究基礎上,通過多種形態學和跨突觸病毒示蹤方法,揭示了兩條下行疼痛調控神經通路,即背內側前額葉皮質(dmPFC)-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腹外側區(vlPAG)和丘腦室旁核(PVT)-杏仁中央核(CeA)- vlPAG通路。
繼而通過慢性痛動物模型,光遺傳、藥物遺傳學、行為藥理學和電生理學等神經科學研究技術,證實dmPFC-vlPAG神經通路具有下行抑制效應,激活該通路可發揮鎮痛效應,並有效緩解慢性痛所誘發的負性情緒;dmPFC內向vlPAG投射的錐體神經元受到GABA能中間神經元的調控,慢性痛條件下,該區域內的GABA能神經元活動增強,抑制了dmPFC內投射神經元的興奮性,從而導致痛覺敏化及焦慮樣行為;而PVT-CeA-vlPAG通路則是疼痛下行易化通路,激活該通路,可導致正常動物機械性痛閾值降低,因此在慢性痛狀態下,抑制PVT內向CeA投射的神經元,可有效發揮鎮痛作用。
以上兩個發現為傷害性信息在中樞內的下行調控提供了新的環路機制,為建立有效的鎮痛策略提供了新靶點和科學的實驗依據。
圖源:proschoolonline
李雲慶 教授 簡歷
空軍軍醫大學(原第四軍醫大學)梁銶琚腦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博士生導師。1984年畢業於第四軍醫大學臨床醫學系,並分別在第四軍醫大學(1989年)和日本京都大學醫學部(1993年)獲得博士學位。曾被聘為日本京都大學醫學部高級腦形態學研究室客座教授(1996-1999年)、日本國立生理學研究所高級腦形態學研究室客座教授(2002-2004年)和長期擔任中國解剖學會理事長以及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常務理事。
現任中國解剖學會副理事長,國際解剖學工作者聯盟(IFAA)副主席,國際形態學大會(ISMS)侯任主席,亞太地區解剖學會(APICA)執委,《神經解剖學雜誌》主編,SCI期刊 Frontiers in Neuroanatomy 副主編以及 Molecular Pain 、Journal of Chemical Neuroanatomy 和 Hist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的編委。
主要從事神經信號(尤其是痛、癢、聽覺等感覺信息)傳遞和調控機制的研究工作。近年來,應用神經形態學、電生理學、分子生物學、行為藥理學、光遺傳學等技術,在中樞鎮痛和慢性痛及慢性癢的神經機理,內嗎啡肽和嗎啡鎮痛及其副作用的機制,大腦皮層直接調節脊髓運動和痛覺神經元的活動通路和機制,牽涉痛發生和調控機制等研究領域都取得了一些進展。
至今,以第一獲獎者身份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一等獎(2004年)和陝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2003年)各1項;承擔國家級研究課題15項;發表SCI論文168篇,他引3800多次;主編教材專著18部。1996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1999年獲中國科協「求是獎」,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和「陝西省高校教學名師」,並榮立一等功;2014年被評為「軍隊科技領軍人才」並獲「軍隊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獎」;2017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已經培養博士後6名、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82名,其中1名博士生獲得「全國優秀博士論文」、1名博士生獲「軍隊優秀博士論文」、1名碩士生獲「軍隊優秀碩士論文」、4名博士生獲「陝西省優秀博士論文」。
【研究方向】
1.痛與鎮痛和癢與止癢的中樞神經機制
2.外周軀體痛信息傳遞和調控的神經機制
3.頭面部軀體運動和腸道內臟運動調控的神經機制
4.內臟痛信息傳遞和調控的神經機制
本報導作者:張明明,來源:空軍軍醫大學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