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軍醫大學李雲慶團隊:揭示兩條下行疼痛調控神經通路

2021-02-08 網易

2020-09-19 21:13:35 來源: 腦科學君

舉報

  近日,空軍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李雲慶教授、董玉琳副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和《Journal of Neuroscience》連續發表兩篇研究論文,研究工作均由我校基礎醫學院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教研室獨立完成。

  第一篇論文題為「dmPFC-vlPAG projection neurons contribute to pain maintenance thresholds and anxiolytic behaviors」,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尹俊濱、梁少華和助教李飛;第二篇論文題目為「A neural circuit from thalamic paraventricular nucleus to central amygdala for the facilitation of neuropathic pain」,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梁少華和本科學員趙文君,兩篇文章通訊作者均為李雲慶教授和董玉琳副教授。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創刊於1942年,是醫學實驗研究類期刊中的頂級期刊,主要發表生物醫學專業的基礎和Ⅰ/Ⅱ階段臨床研究成果。該期刊是中科院醫學1區Top期刊,目前的實時影響因子為11.864。《Journal of Neuroscience》為神經科學領域經典期刊,中科院醫學1區雜誌,在同行中認知度很高,實時影響因子為5.673。

  李雲慶教授、董玉琳副教授團隊長期從事慢性痛及相關負性情緒的發生發展機制和環路研究。研究成果多次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Progress in Neurobiology》等國際權威雜誌發表。慢性痛在臨床上對於患者不僅是持續的疼痛感受,還可以導致焦慮、抑鬱等負性情緒,而負性情緒又會進一步的加劇慢性疼痛,形成疼痛-負性情緒-疼痛的惡性循環。

  這兩篇文章在科室多年的研究基礎上,通過多種形態學和跨突觸病毒示蹤方法,揭示了兩條下行疼痛調控神經通路,即背內側前額葉皮質(dmPFC)-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腹外側區(vlPAG)和丘腦室旁核(PVT)-杏仁中央核(CeA)- vlPAG通路。

  繼而通過慢性痛動物模型,光遺傳、藥物遺傳學、行為藥理學和電生理學等神經科學研究技術,證實dmPFC-vlPAG神經通路具有下行抑制效應,激活該通路可發揮鎮痛效應,並有效緩解慢性痛所誘發的負性情緒;dmPFC內向vlPAG投射的錐體神經元受到GABA能中間神經元的調控,慢性痛條件下,該區域內的GABA能神經元活動增強,抑制了dmPFC內投射神經元的興奮性,從而導致痛覺敏化及焦慮樣行為;而PVT-CeA-vlPAG通路則是疼痛下行易化通路,激活該通路,可導致正常動物機械性痛閾值降低,因此在慢性痛狀態下,抑制PVT內向CeA投射的神經元,可有效發揮鎮痛作用。

  以上兩個發現為傷害性信息在中樞內的下行調控提供了新的環路機制,為建立有效的鎮痛策略提供了新靶點和科學的實驗依據。

  

  圖源:proschoolonline

  李雲慶 教授 簡歷

  空軍軍醫大學(原第四軍醫大學)梁銶琚腦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博士生導師。1984年畢業於第四軍醫大學臨床醫學系,並分別在第四軍醫大學(1989年)和日本京都大學醫學部(1993年)獲得博士學位。曾被聘為日本京都大學醫學部高級腦形態學研究室客座教授(1996-1999年)、日本國立生理學研究所高級腦形態學研究室客座教授(2002-2004年)和長期擔任中國解剖學會理事長以及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常務理事。

  現任中國解剖學會副理事長,國際解剖學工作者聯盟(IFAA)副主席,國際形態學大會(ISMS)侯任主席,亞太地區解剖學會(APICA)執委,《神經解剖學雜誌》主編,SCI期刊 Frontiers in Neuroanatomy 副主編以及 Molecular Pain Journal of Chemical Neuroanatomy Hist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的編委。

  主要從事神經信號(尤其是痛、癢、聽覺等感覺信息)傳遞和調控機制的研究工作。近年來,應用神經形態學、電生理學、分子生物學、行為藥理學、光遺傳學等技術,在中樞鎮痛和慢性痛及慢性癢的神經機理,內嗎啡肽和嗎啡鎮痛及其副作用的機制,大腦皮層直接調節脊髓運動和痛覺神經元的活動通路和機制,牽涉痛發生和調控機制等研究領域都取得了一些進展。

  至今,以第一獲獎者身份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一等獎(2004年)和陝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2003年)各1項;承擔國家級研究課題15項;發表SCI論文168篇,他引3800多次;主編教材專著18部。1996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1999年獲中國科協「求是獎」,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和「陝西省高校教學名師」,並榮立一等功;2014年被評為「軍隊科技領軍人才」並獲「軍隊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獎」;2017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已經培養博士後6名、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82名,其中1名博士生獲得「全國優秀博士論文」、1名博士生獲「軍隊優秀博士論文」、1名碩士生獲「軍隊優秀碩士論文」、4名博士生獲「陝西省優秀博士論文」。

  【研究方向】

  1.痛與鎮痛和癢與止癢的中樞神經機制

  2.外周軀體痛信息傳遞和調控的神經機制

  3.頭面部軀體運動和腸道內臟運動調控的神經機制

  4.內臟痛信息傳遞和調控的神經機制

  本報導作者:張明明,來源:空軍軍醫大學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挑戰神經病理性痛世界難題的軍醫李雲慶
    李雲慶 第四軍醫大學基礎部人體解剖學教研室主任,人體解剖學專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解剖學會理事長兼神經解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全軍解剖組胚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以及《神經解剖學雜誌》主編。
  • 文獻精讀 | 激活神經病理性疼痛下行調控的神經環路
    本研究使用光遺傳學方法來檢驗特定穀氨酸能BLA輸入mPFC的作用,揭示mPFC信號處理失調的分子基礎,並闡明涉及慢性神經病理性疼痛狀態的下遊大腦迴路。PAG是在疼痛信號下行通路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構,其中穀氨酸能和GABA能神經元介導相反的效應。PAG接受來自PFC的投射,但是他們之間的連接如何調節疼痛的過程不得而知。
  • 第四軍醫大學——每日一校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簡稱"空軍軍醫大學"、"四醫大",坐落於古都西安,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直屬的重點綜合性醫科大學
  • 陝西高校——空軍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
    #高校#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簡稱「空軍軍醫大學」、「四醫大」,坐落於古都西安,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直屬的重點綜合性醫科大學,是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和全軍「2110工程」重點建設院校、「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是軍隊培養高、中層次醫學專門人才的搖籃。
  • 通過腦嗅神經葉和磨菇體揭示調控分泌蜂王漿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蛋白質組學團隊基於我國選育的蜂王漿高產蜜蜂,通過腦嗅神經葉和磨菇體蛋白質組研究,揭示了調控分泌蜂王漿的神經生物學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與細胞蛋白質組學(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上。
  • 空軍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
    第四軍醫大學2013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專業目錄 同上06痛覺信息傳遞和調控的細胞和分子機制徐 暉同上07功能基因組學王 健同上08慢性痛機制研究
  • 段樹民院士團隊揭示調控神經性疼痛的臂旁核微環路
    近日,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段樹民研究團隊揭示了臂旁核局部神經環路門控神經性疼痛。相關成果近日已發表在《自然—通訊》上。該研究不僅對深入理解神經痛發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也為神經痛的臨床幹預提供重要的新靶點。
  • 第四軍醫大學更名空軍軍醫大學!
    以下是中公考研小編整理的「第四軍醫大學更名空軍軍醫大學!」的相關資訊,一起來看看吧!7月18日,伴隨著「第四軍醫大學」校門上的標牌易名「空軍軍醫大學」,傳聞已久的「四醫大更名」終於落定。獲悉,第四軍醫大學正式更名為空軍軍醫大學的相關活動儀式將在近期舉行,目前,對外仍稱第四軍醫大學。另外,其附屬的三所醫院,即西京醫院、唐都醫院和口腔醫院的名稱暫未調整。6月29日,國防部舉行例行記者會上,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首次公開了軍改後各軍隊院校的名稱。
  • 動物所發現STING信號通路對神經幹細胞的調控作用
    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每個過程都被基因與外部信號之間的相互作用精確地調節,任何異常的刺激均可能改變神經幹細胞的命運,進而影響大腦功能。已有研究證明,DNA損傷會影響神經幹細胞的增值與分化。STING信號通路已被證實是動物細胞自主性固有免疫系統的核心成分,在DNA損傷的情況下可被激活。
  • 中國軍校系列: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位於西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空軍軍醫大學校徽軍改後軍醫類大學都保留了原來的校名2017年,第四軍醫大學轉隸空軍,更名為空軍軍醫大學。空軍軍醫大學教授,工程院院士:鞠躬鞠躬院士是我國著名的神經科學家,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數路追蹤,神經內分泌學的研究。
  • 西安:第四軍醫大學門頭已換成「空軍軍醫大學」
    華商報7月19日消息,18日凌晨,第四軍醫大學更換了新門頭——「空軍軍醫大學」。門頭是昨日凌晨更換的18日上午,華商報記者在西安市長樂西路上看到,位於該路169號的第四軍醫大學的門頭發生變化,原來的「第四軍醫大學」已被「空軍軍醫大學」6個嶄新的金字替換。附近市民說,門頭是在18日凌晨更換的。
  • 空軍軍醫大學軍事醫學心理學系
    空軍軍醫大學軍事醫學心理學系是全軍最早有建制的心理學教學科研機構(1960年),全軍最早開設本科生心理學課程的教學單位(1963年),全軍最早心理學碩士學位授權學科(1993年);全軍唯一軍事醫學心理學重點實驗室(2001年),全軍唯一心理學博士學位授權學科(2003年),全國唯一徵兵心理檢測技術中心(2006年),全軍唯一心理學一級學科(2010年
  • 軍校大比拼,陸、海、空軍軍醫大學到底誰更牛氣
    大剛就帶大家做個軍校大比拼,今天比拼的是三所軍醫大學:陸軍軍醫大學、海軍軍醫大學和空軍軍醫大學。空軍軍醫大學現有本科學歷教育、研究生教育、任職教育3個培訓層次。1954年原第六軍醫大學(南昌)、第七軍醫大學(重慶)合併組建第七軍醫大學,1975年更名為第三軍醫大學。2017年,根據軍委改革方案和陸軍整編命令,以第三軍醫大學、白求恩醫務士官學校(河北石家莊)為基礎,納入西部戰區陸軍綜合訓練基地軍醫訓練大隊(新疆呼圖壁)、解放軍第八醫院(西藏日喀則)、解放軍第二六O醫院(河北石家莊),組建陸軍軍醫大學。
  • 空軍軍醫大學2020年本科錄取分數線公布;附空軍軍醫大學的由來
    1941年,八路軍晉西北軍區衛生學校創建;1948年11月,進駐西安,先後更名為西北軍區人民醫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學院;1952年10月,奉中央軍委命令,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原第五軍醫大學的前身是創建於1935年的南京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1954年,原第四軍醫大學和原第五軍醫大學合併組建為第四軍醫大學。
  • 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攻克醫學難題 首創牙髓再生術
    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攻克醫學難題 首創牙髓再生術 2018-0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丁寶秀     29日,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舉辦國際首創牙髓再生技術新聞發布會
  • 軍校招生第四站:空軍工程大學、空軍航空大學、空軍軍醫大學
    空軍軍醫大學空軍軍醫大學的校本部坐落在千年古都西安,空軍軍醫大學也是第四軍醫大學。空軍軍醫大學人才濟濟,學校有5名院士,一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四名工程院院士,還有」萬人計劃「入選者、國家」973「首席科學家等多名人才,同時空軍軍醫大學先後培養9萬餘名高素質醫學人才,很多畢業生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和我軍各級衛生機構的領導。
  • 軍校招生第四站:空軍工程大學、空軍航空大學、空軍軍醫大學
    今天,我們來介紹在廣東招生的軍校第四站:空軍工程大學、空軍航空大學、空軍軍醫大學。前面,我們都為大家介紹過了9所軍校,想要了解,可以看一下我前面幾期的內容。前幾期介紹了陸軍和海軍的軍校,今天我們來了解空軍的軍校。
  • 研究揭示羊膜胚胎細胞內pH調控WNT信號通路
    研究揭示羊膜胚胎細胞內pH調控WNT信號通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8 10:40:23 美國哈佛醫學院Olivier Pourqui及其研究組的研究發現在羊膜胚胎,細胞內pH調控糖酵解下遊的WNT信號通路
  • 【醉翁之藝】疼痛和應激狀態下的神經免疫相互作用:一類跨學科研究
    每種類型的疼痛都有自己的感覺成分和臨床特徵,通過了解各種類型的疼痛及其相關機制,將更有利於制定有效的治療和管理策略。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中樞與外周免疫系統之間的雙向通訊會影響疼痛的處理,這種通訊的失調是痛覺敏感性增強的病因學基礎。例如,關節炎(RA)引起促炎信號通路的激活,導致慢性關節性和全身性炎症,而慢性炎症會改變神經肽的加工過程,從而增強傷害感受器對化學,機械和熱刺激的敏感性。
  • 好書推薦 | 神經、神經、神經解剖學終於等到您出版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向讀者展示了大量神經解剖細節,有助於術前對風險預判,從而避免潛在的併發症發生。將內容廣博的神經解剖學專業知識以簡明扼要的方式呈現出來,同時兼顧學科整體性和臨床權威性。將神經解剖學和臨床要點相結合,讀者通過認識神經解剖學結構理解相關疾病的臨床表現,對神經系統疾病做出臨床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