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送紅包受網民追捧。 肖允 攝
本報記者 任翀
這兩天,微信朋友圈最熱鬧的活動莫過於「搶紅包」:群裡的一個人設定紅包總金額並設置紅包數量,其他人搶紅包,搶到的紅包中金額隨機,多的可能超過紅包總額的80%,少的只有一兩分錢。這個遊戲的好玩之處在於紅包總金額不限,哪怕10元,也可以給20個人甚至100個人發紅包;至於搶紅包的人圖的也並非紅包多少,幾分錢也是一個新年彩頭。
微信紅包只是春節前一個應景的遊戲嗎?顯然沒那麼簡單。行動支付、網際網路金融,這些才是微信紅包背後的誘人市場。
搶紅包綁定你的銀行卡
玩過微信紅包遊戲的人會發現,不論是發紅包還是將搶到紅包中的金額提現,都需要將微信帳戶與銀行儲蓄卡進行綁定。業內人士保守估計,5億微信用戶中只要有1%的參與了紅包遊戲,就意味著有500萬張銀行儲蓄卡加入微信金融平臺,從而具備微信支付、移動理財等功能。要知道,阿里巴巴旗下的餘額寶雖然有超過4900萬用戶,但積累過程足足花費了大半年。這就是網際網路思維!
有人算了一筆帳:微信5億用戶,如果有15%的人在春節期間發100元紅包,就能形成75億元的資金流動,延期一天支付,沉澱資金的保守收益為525萬元;若30%的用戶沒有選擇領取現金,那麼其帳戶可以產生22.5億元的現金沉澱,不用支付利息。
另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是,微信為什麼要求用戶綁定銀行儲蓄卡?其中的奧妙恐怕在於儲蓄卡更加「實在」。比起信用卡的透支功能,儲蓄卡裡的錢是實打實存在的;尤其在理財時,用戶首選的往往是儲蓄卡內的金額。餘額寶的成功讓市場看到了零錢理財的巨大機遇,微信發布的「理財通」作為類似的理財產品,喪失了先發優勢,自然要另闢蹊徑,想辦法把錢從用戶的口袋裡掏出來。
「第二個錢包」安全嗎?
微信紅包雖然搶手,但也有不少旁觀者。網友「莫莫」說:「我堅決不參加,隨隨便便就把銀行卡信息與社交平臺掛鈎,不安全。」她認為,具備行動支付功能的手機等於是第二個錢包,它具備銀行卡快捷支付、實時轉帳等功能,「含金量」更是大大超過傳統錢包。一旦手機遺失,損失太大。
目前,大部分網際網路巨頭採取多重認證和第三方保險的方式提高手機錢包的安全係數。小微金融服務集團首席風險官胡曉明介紹說,以支付寶為例,其每筆支付、每次找回密碼等關鍵操作都處在智能風險識別系統實時監控之下,不同風險級別的操作有不同要求的安全校驗。有用戶模擬手機被盜的情況,在自己的電腦上找回了密碼;但如果別人撿到手機,想在別的電腦上找回手機支付寶密碼,必須經過「機校驗碼 身份證信息」等更高安全級別的校驗。此外,第三方保險能為手機錢包的安全性「兜底」,用戶帳戶被盜時,第三方保險公司全額賠付,金額無上限。他透露,目前支付寶的風險概率被控制在十萬分之一以內。
網際網路產業研究員唐洶卻指出,隨著行動支付客戶端越來越多,不能保證所有的客戶端都有完備的風險控制手段;而且,「第三方保險只是託底手段,如果帳戶真的被盜,取證確認過程會比較漫長,對用戶而言,最實際的做法是選擇可信的交易平臺,管好自己的手機。」
莫忽視網際網路理財風險
唐洶表示,微信紅包的「醉翁不在酒」預示了今年網際網路金融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類似餘額寶、理財通等與行動支付相關的理財類產品數量還將增長。此類產品的理財風險監管也待跟上。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市場上僅直接取名為「菖菖寶」的理財產品已經超過20隻,其中絕大多數是貨幣基金類產品。此類產品大多喊出「年化收益率7%」、「隨時贖回、隨時使用」等宣傳口號,本身就對市場存在一定的誤導。根據統計數據,2013年全年貨幣基金平均收益3.96%,業績最好的貨幣基金(A類)全年收益率也只有4.38%,與「菖菖寶」的宣傳仍有相當距離。
一家銀行的櫃員小吳告訴記者,近日前來要求開通網銀的中老年客戶明顯增多,「他們本來覺得網銀不安全;但現在很多網際網路理財產品只能用網銀買。」小吳坦言,銀行鼓勵用戶使用網銀,因為一些簡單的交易可以通過網銀高效完成;但他個人覺得,如果用戶本身對網際網路操作並不熟悉,開網銀只是為了買網際網路理財產品,那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他覺得,網際網路金融不應當簡化理財風險告知、客戶籤署理財風險書等環節,在後續理財時也應該增加相應的安全提示等措施。(文字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張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