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的《卡農》還真不是一首樂曲的名字!

2020-12-23 好樂譜

《D大調卡農》是德國作曲家帕赫貝爾Pachelbel 的一首作品,最初完成時是一首《D大調卡農和吉格舞曲》(Canon and Gigue in D),原版是三把提琴與通奏低音,但只有《D大調卡農》廣為流傳。

很多的人自然而然的認為,《D大調卡農》就是一首曲目,一首好聽的樂曲,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為什麼?我們首先要知道的是,在巴洛克時期之前的作曲家,多以「曲式」來作曲,什麼是「曲式」?其實通常我們聽過的吉格、賦格、變奏、奏鳴、前奏曲等等都是所謂「曲式」。 而《D大調卡農》也是曲式裡的一種,如果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的話,就是「輪唱」,「輪唱」簡單來說就是有多個聲部的旋律依次出現,交叉進行、相互模仿、追逐,有一種綿延不斷的感覺。

從14世紀開始,就出現了這種形式的樂曲,也正因為如此,這些曲子沒有一個明確曲名,因此都是以曲式來命名樂曲,但是如果說它是一種曲名,也只是為了大家方便有個名稱去談論而已;因此卡農主要還是以一種音樂形式來定義。 所以當大家有聽到喜歡的「卡農」,一定要記下作曲家的名字,才能找到你喜歡的那一首。

帕赫貝爾的《D大調卡農》為何現在如此的出名?首先是旋律簡單,又不至於過度精緻典雅,加上它不斷重複的和諧旋律,給人讓人難忘的抒情音樂品質。

其次,帕赫貝爾的《D大調卡農》是一首高使用度和辨識度很高的音樂作品,我們經常會在電影,廣告、各種商業活動以及婚禮聽到,再加上重複性旋律,使它可以在任何時間結束都不會有突兀的感覺,因此這首歌也會成為演奏者們的首選。

相關焦點

  • 這首《D大調卡農》分享給懷孕早期的媽媽們!
    這首《D大調卡農》中的「卡農」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因為它是最著名的卡農樂曲,有時也常以「卡農」代指這首曲子,卡農在字面上是「輪唱」的意思。這首《D大調卡農》曾被一部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凡夫俗子》採用它作為電影配樂,也因此,這首樂曲便被流傳至今,且在《我的野蠻女友》中,同樣也在場景中運用了這首作品。而這首被運用過多次的音樂作品就是由著名德國音樂家、德國巴洛克時期後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風琴師-約翰·帕赫貝爾(Johann Pachelbel)所創。
  • 卡農作曲家帕赫貝爾
    艾森納赫就是巴赫的故鄉,所以帕赫貝爾與巴赫的父親也熟識,他還當了巴赫姐姐的教父,也負責教導巴赫的哥哥音樂。巴赫父親過世之後,教育巴赫音樂的責任乃落在這位長兄的身上,所以我們可以說帕赫貝爾就是巴赫的師祖。
  • 不朽神曲,卡農傳奇|一場古典音樂的專場盛宴
    卡農可以說是流傳最為廣泛的鋼琴曲之一,很多人認為卡農是一首曲子,然而事實上,卡農只是一種音樂體裁,卡農的最早歷史,可以追溯至13世紀的民間音樂形式,如狩獵曲、輪唱曲等。 輪唱曲是一種小型聲樂曲,其形式為各聲部以相同間距進入的同度無終卡農,13世紀以後流行於英國。 15世紀出現了完整的卡農曲,並為佛蘭德樂派的作曲家所喜用。此後,卡農經常作為一種獨立的小型樂曲或大型樂曲中的一個段落而被運用。
  • 被遺忘的世界禁曲,神秘的卡農D小調!
    因為這幾首歌太有名了,網上關於這些曲子的事情一大把這裡我就不贅述了,反而有一首被魔鬼撒旦詛咒的世界名曲被大家忽略了,它就是知名的「D大調卡農」要特別注意的是「卡農」,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許多人誤以為曲子的名字就叫「卡農」,「卡農」字面上是「輪唱」的意思,數個聲部的旋律依次出現,交叉進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隨
  • 最動聽的一版D大調卡農!
    今天聽的就是他演奏的我們所熟悉的D大調卡農,每一個音符都像會說話的孩子一樣,在你面前跳躍嬉戲。廢話少說還是趕緊來聽聽吧:怎麼樣?聽後有什麼感想?是不是想循環很多遍來聽,沒錯,我也是這樣,可以講聽過很多版本的卡農,包括民謠吉他版,古典吉他版,目前來說,就感覺這一版是最美的一版,無論從節奏,還是音色,包括每一節的處理,真的是令人如痴如醉,每每看到大師演奏,心裡就無比羨慕,何日我也能用吉他演奏出如此動聽的樂曲。還是先學習一下什麼是卡農!
  • 《最好的帕海貝爾-卡農》全球最受歡迎之古典曲
    卡農 最受全世界樂迷喜愛的古典曲目「卡農(Canon)」這個詞原意是指教規、宗教法規、規則或者經典之意,在音樂上是指復調音樂的一種寫作技法:各個聲部有規則地互相模仿,也就是後面的聲部按一定的時間距離依次模仿前一聲部的旋律。用卡農手法寫成的樂曲叫做「卡農曲」。我們經常聽到的輪唱曲就是卡農曲的一種。
  • 不可不聽的世界名曲(六)——約翰·帕赫貝爾《D大調卡農》
    不可不聽的世界名曲(六)——約翰·帕赫貝爾《D大調卡農》卡農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輪唱」,原意為"規律"。指的是復調音樂的一種寫作技法。數個聲部的旋律依次出現,交叉進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隨,十四世紀便有出現這種形式的樂曲。
  • 被送入太空的「卡農-Canon In D」碰撞「愛樂匯輕音樂團」讓我們一...
    不管是學鋼琴、手風琴、小提琴還是長笛、吉他、尤克裡裡都會接觸到一首世界級神曲《卡農》這首經久不衰的傳奇古典音樂作品光是重新演繹被出版的版本就達2000餘種它還曾作為代表人類文明的成就之一通過人造衛星被送入太空呢!
  • 打卡暑假「萬花筒」⑥ | 走進經典音樂,聆賞充滿魔力的卡農
    卡農,似乎是一個充滿魔力的詞,光聽名字就感覺有趣,會使人想聽聽這到底是什麼樣的曲?當前奏響起,你一定頓覺似曾相識,不論在電影、廣告、手機鈴聲,還是在婚禮現場,都會經常聽到這首《卡農》,以至於有些人雖然不知道曲名,卻往往熟悉那美妙的旋律。如果你真的以為它單單只是一首歌曲,就大錯特錯了。「卡農」意為「規則、規律」,原來是指教規、宗教法規,也是復調音樂的一種寫作技法。它的特點是:各個聲部有規則地互相模仿。
  • 打卡暑假「萬花筒」⑥|走進經典音樂,聆賞充滿魔力的卡農
    卡農,似乎是一個充滿魔力的詞,光聽名字就感覺有趣,會使人想聽聽這到底是什麼樣的曲?當前奏響起,你一定頓覺似曾相識,不論在電影、廣告、手機鈴聲,還是在婚禮現場,都會經常聽到這首《卡農》,以至於有些人雖然不知道曲名,卻往往熟悉那美妙的旋律。如果你真的以為它單單只是一首歌曲,就大錯特錯了。「卡農」意為「規則、規律」,原來是指教規、宗教法規,也是復調音樂的一種寫作技法。它的特點是:各個聲部有規則地互相模仿。
  • 十首催眠音樂,失眠就聽它
    樂曲採用了古老的多裡亞調式,充滿了畫意詩情。樂曲由三部分組成。第一段,降D大調,9/8拍,速度徐緩而富於表情,描繪月夜幽靜景色人產生的印象;中段先轉到E大調上,後來又回到降D大調。Sleepsong 歌如其名,躺在床上聽著悠遠的女聲,不知不覺就會進入甜蜜的夢鄉。薩蒂玄秘曲法國作曲家薩蒂是一位玩世不恭的音樂怪傑。他說「 不是出自真誠的音符 , 我一個也不寫 !」這種簡約主義的風格確實為新古典主義樂派奠定了基礎。玄秘曲一經問世就具有催眠屬性,空靈清澄,有種東方的古韻,又有種宗教的神秘。
  • 卡農【吉他譜-高級指彈】
    卡農本是一種音樂技法。是復調音樂的一種,原意是規律的意思。 卡農的作曲方式是一個聲部的曲調始終追逐著另一個,直到最後一個小結。 由於過去作曲家作曲的時候都會標註這首歌是用卡農技法寫作的,比如說我們最常聽的D大調卡農,結果流傳久了,大家就把前面的名字給去掉了,只留下後面的卡農,而卡農也成為了這首D大調卡農的一個代名詞。
  • 卡農的馬爾可夫 -- 你要的全拿走/胡彥斌
    用多模態的馬爾可夫鏈來創作樂曲,在理論上來講,應該是可行且具有可解釋性的。
  • 卡農和月光有什麼不一樣?|鋼琴音樂風格大揭秘
    這首奏鳴曲因「月光」這一名字得以聞名國內外,而對於「月光」這一名稱的由來有許多種說法,但流傳最多的,則是德國詩人路德維希·雷爾施塔布的形容,他說樂曲的第一樂章「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閃耀的湖面上一隻搖蕩的小舟一樣」,因而從此有了「月光」這一稱謂。這首樂曲是通過不規則的三部曲形式形成的,包含著貝多芬最原始的構思,對於彈奏時的情感拿捏有著非常高的要求。
  • 《卡農》背後的故事——此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將這首曲子彈給我愛的...
    卡農(canon),是一種曲式的名稱,是復調音樂的一種。原意為 "規律"。這種曲式的特徵是間隔數音節不停重複同一段樂曲, 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為另一聲部所摹仿,即嚴格的摹仿對位。卡農出現於13、14世紀,後人常採用古典曲調作為卡農主題。"D大調卡農",是帕赫貝爾在義大利威尼斯時寫的音樂,帶有一絲義大利式的,甜蜜寧靜的憂傷。在不到五分鐘演奏長度裡,其中的"頑固音型主題" 反覆出現28次,可是聽者卻能陶醉在這旋律之中,絲毫不會感到單調。
  • 卡農:治癒心靈而又纏綿至極的音樂,兩個人的生死追隨
    「許多人都非常喜歡聽卡農,但鮮有人知道卡農並非是一首樂曲的曲名,而是一種曲式。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隨著另一聲部,幾乎是單調意義上的重複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纏綿至極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
  • 10首最佳兒童古典音樂啟蒙樂曲
    這樂曲和藍色多瑙河一樣幾乎是每年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新年音樂會的終場曲目。熟悉這個曲目的觀眾會在樂隊演奏此曲時跟著節奏打起節拍。播放這支曲子的時候,孩子們會喜歡裝扮成士兵的樣子,擊鼓前進。 《胡桃夾子》是二幕三場芭蕾舞劇。柴可夫斯基從中選了8支曲子形成了《胡桃夾子》組曲作品71A,主要為了用於音樂會表演。該劇劇情是:聖誕節,女孩瑪麗得到一支胡桃夾子。
  • 小澤徵爾:必須跪著聽的樂曲
    於是,一曲哀感頑豔、流芳萬古的樂曲就順暢地揭開了美麗愛情的面紗、純潔人性的袈裟,展示出音樂巨大而美妙的魅力!於是,在人類藝術史中,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就借了一首神奇、神秘的樂曲,遠播到五湖四海、大洋大洲,幻化、演繹出一段人間天籟。
  • 六一特別禮|適合給孩子們聽的莫扎特樂曲
    4歲彈琴、5歲作曲、8歲公開演奏,12歲寫歌劇,真不可思議。事實真的是如此嗎?但事實上,莫扎特的大部分音樂很難,兒童是聽不懂的。如今莫扎特的音樂主要被用來開發兒童智力潛能、療愈兒童身心,也有一些樂曲用來培養兒童的音樂素質。 有一位科學家弗朗西斯·勞舍爾(Frances H.Rauscher)提出「莫扎特效應」,他說,當你聽莫扎特的音樂,「你的大腦活力將會增強,思維更敏捷,運動更有效,它甚至可以可緩解癲癇病人等患神經障礙的病人的病情。
  • 十首催眠音樂,失眠就聽它!
    樂曲採用了古老的多裡亞調式,充滿了畫意詩情。樂曲由三部分組成。第一段,降D大調,9/8拍,速度徐緩而富於表情,描繪月夜幽靜景色人產生的印象;中段先轉到E大調上,後來又回到降D大調。樂曲最後是一段尾聲,寧靜的曲調和分解和弦,把月光下飄渺如夢的意境,描繪得更加富於詩意。法柏夫人是維也納著名的歌唱家,1859年勃拉姆斯在漢堡時,曾聽過她演唱的一首鮑曼的圓舞曲,當時勃拉姆斯深深地被她優美的歌聲所感動,後來就利用那首圓舞曲的曲調,加以切分音的變化,作為這首《搖籃曲》的伴奏,仿佛是母親在輕拍著寶寶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