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零颱風?颱風與它的「兄弟們」,今年有點怪!

2020-12-25 中國氣象報

時間進入7月中旬,按往常,我國將進入颱風「高影響時段」。然而,根據中央氣象臺預計,未來10天,南海及西北太平洋並無颱風生成。

不過,雖然近期西北太平洋沒有颱風生成,但全球其他主要海域卻並不「太平」。在東北太平洋,熱帶風暴「克裡斯蒂娜」(Cristina)幾天前剛剛減弱為熱帶低壓;在北大西洋,熱帶風暴「費伊」(Fay)於7月10日裹挾風雨登陸美國東海岸。

7月10日,「費伊」登陸美國東海岸,紐約上空烏雲密布。

前段時間,在印度洋,1864年以來當地最強的熱帶氣旋「安攀」登陸孟加拉國,其影響一直深入,在我國珠峰測量隊登頂期間帶來了降雪……

風雲氣象衛星監測圖像

那麼,今年的颱風,以及它在全球各主要海域的熱帶氣旋「兄弟們」,有哪些特點?

且聽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高拴柱詳細分解!

在高老師"講課"之前,我們先來複習一下熱帶氣旋的基本知識。

熱帶氣旋就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的低壓渦旋,是一種強大而深厚的熱帶天氣系統。

各海域熱帶氣旋移動路徑

不同海域的熱帶氣旋,名字也都不一樣哦:

產生於西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及其臨近海域的熱帶氣旋被稱為「颱風(typhoon)」產生於大西洋和東太平洋的熱帶氣旋被稱為「颶風(hurricane)」產生於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被稱為「氣旋風暴(cyclonicstorm)」,簡稱為「氣旋」(cyclone)。

1

熱帶氣旋打哪兒來?

高拴柱

每年約有80個左右颱風級別的熱帶氣旋在各個熱帶海洋上生成。

其中西北太平洋最多,約為全球生成數量的三分之一;

東北太平洋、澳大利亞附近海域及西南太平洋分別每年約有15個左右生成;

其它海域,如北大西洋,北、南印度洋每年生成不足10個。

目前,北半球逐漸進入盛夏時期,逐漸進入颱風高發期,包括西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北印度洋;相對的,南半球則將進入颱風休眠期,很難有颱風生成。

熱帶氣旋生成和發展的有利條件包括:高海溫、高溼度、高對流不穩定層結的熱力條件,一定的科氏力、弱環境風垂直切變和初始動力擾動的動力條件。

當這些熱力和動力條件得以滿足時,熱帶氣旋就容易生成和發展。

2

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偏少

高拴柱

影響我國的颱風主要是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產生的。今年以來,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有2個熱帶氣旋生成,其中1個登陸我國,均較歷史同期偏少。2號颱風「鸚鵡」6月14日在廣東陽江登陸,登陸強度為9級(23米/秒,熱帶風暴級),是今年以來首個登陸颱風,生命期較短、強度較弱。

隨著2019年秋季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異常偏強西伸,南半球冷空氣活動偏弱導致越赤道氣流偏弱,赤道西風位置偏西,南海和菲律賓以東洋面的海平面氣壓異常偏高,不利於低層熱帶對流的發展,因此颱風的生成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少

從7月15日中國氣象局汛期專題新聞發布會上,小編了解到,在即將到來的「七下八上」期間,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颱風個數預計為3至4個,較常年同期(5個)略偏少。而颱風活動從7月底開始活躍,預計「七下八上」期間,登陸我國的颱風個數為2至3個,較常年同期(2個)略偏多;颱風路徑以西北方向為主。

現在,我們還不能斷言,7月份連一個颱風都無法生成。在7月下旬,颱風生成的可能性還是有的。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還沒發生過7月份沒有颱風生成的情況歷史上7月最少生成過1個颱風(分別出現在1954年、1957年、1985年和1998年)。

當然,即便7月沒有颱風生成,也並不表明今年下半年的颱風活動趨弱。特別是夏末到秋季,可能出現強度偏強、影響我國較大的颱風。

3

大西洋颶風季活躍度「高於正常」

相較於颱風,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氣候預測中心公布的預測數據顯示,今年大西洋颶風季的活躍度很可能「高於正常」

以往,整個大西洋颶風季大約只會發生6場颶風,其中3場為重大颶風。但自1995年以來,大西洋颶風活動幾乎在逐年增加。

大西洋上生成的颶風

NOAA預測,2020年颶風季將「高於正常水準」,概率為60%。這意味著今年一共將出現6至10次颶風,其中3至6次的等級將超過3級(被認為是「重大颶風」)。

除NOAA外,其他研究機構給出的十數次預測都指出,今年大西洋颶風活動將「高於平均水平」。一些學者甚至認為,將出現9場以上颶風的「極端活躍期」

4

北印度洋及南半球熱帶氣旋怎樣了

高拴柱

通常,北印度洋發生的熱帶氣旋只有全球總數的7%左右,但具有高度的季節性特徵。一般情況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次數有雙分型分布的特點,第一個極大值在11月份,第二個極大值在5月份

今年生成的兩個熱帶氣旋分別出現在5月中旬和6月上旬,分別為「安攀」和「尼薩加」。在「安攀」活動期間,我國西藏東部和青海出現了較大的降雪。

此外,在北半球逐漸進入盛夏後,南半球一般進入熱帶氣旋活動「休眠期」,很難有熱帶風暴生成。

南半球熱帶風暴主要出現在西南印度洋、澳大利亞附近海域和西南太平洋三海域,其共同特點是生成「最旺季節」均為2月。

整個南半球全年平均有25個左右熱帶風暴生成,今年已生成17個,佔全年總數的68%。

相關焦點

  • 7號颱風海高斯在醞釀,或對準華南!它是好颱風還是壞颱風?
    昨天的文章中我們提到,接下來西北太平洋將轉入颱風低潮期,但由於近海海溫過高,有可能突然冒出颱風或颱風胚胎。今天(8月16日),颱風胚胎就在菲律賓以北突然出現,編號99W。8月16日下午颱風胚胎99W的位置,中氣愛標註這個颱風胚胎,從出身來講不算那麼「正統」:它是高空冷渦誘生的。正因為此,它自帶旋轉技能,一編號就有比較好的螺旋性。8月16日的衛星雲圖可見,99W已經開始旋轉。
  • 明天杭州開學,颱風「美莎克」湊熱鬧,有風也有雨!今年8月颱風數已超標
    整個7月颱風「放空」之後,進入8月,我國颱風活動進入活躍期,似乎也有點「補作業」的意思。8月以來,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已經生成7個颱風,分別是「森拉克」、「黑格比」、「薔薇」、「米克拉」、「海高斯」、「巴威」和目前強度還將繼續增強的「美莎克」,平均4天就有一個颱風生成,而常年8月平均生成個數僅為5.73個。
  • 今年首個颱風來襲——江淮梅雨的終結者?
    中國天氣網訊 昨天(3日)上午,今年第1號颱風「尼伯特」生成,為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生成時間第二晚的颱風。這個「遲到」的颱風會對江淮地區的強降雨造成什麼影響?它會直接終結此地的梅雨嗎?例如,1983年首個颱風生成日期是6月25日;1973年首個颱風生成日期是7月1日;1951年以來最晚是在1998年,一直到7月9日才生成首個颱風;因此今年颱風生成時間為1951年以來第二晚。  颱風嚴重「遲到」正常嗎?  據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許映龍介紹,這種1-6月都沒有颱風生成的情況的確比較少見。
  • 廣東今年氣象較罕見:7月熱破紀錄 8月颱風或至
    原標題:廣東今年氣象較罕見:7月熱破紀錄 8月颱風或至 來源:南方日報近期天氣炎熱,在深圳大鵬新區較場尾海灘,許多市民體驗水上運動、戲水消暑納涼。南方日報記者 朱洪波 攝歷經4輪「龍舟水」及1個颱風來襲之後,廣東高溫少雨天氣已持續了一個多月,接下來汛情發展形勢如何?應重點防範哪些安全風險?筆者從7月29日召開的全省防汛救災暨安全生產工作視頻會議了解到,今年以來,全省22個縣(市)平均氣溫破歷史同期最高紀錄,預計8月份可能有兩個颱風影響我省。
  • 颱風「鸚鵡」明天登陸!它會是個「好颱風」嗎?
    颱風「鸚鵡」明天登陸!它會是個「好颱風」嗎?2號颱風「鸚鵡」將於6月14日登陸廣東沿海作為今年即將登陸我國的首個颱風「鸚鵡」有哪些特點?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雲圖(2020年6月13日11:49)02它將帶來哪些影響,持續到什麼時間?哪些方面需要特別注意防範?張玲:受颱風「鸚鵡」影響,13日至14日,巴士海峽、南海的中部和北部、廣東沿海地區會普遍出現6至7級大風,其中,南海西北部及廣東沿海部分地區的風力將達到8至9級。
  • 7月無颱風近71年來首次,大數據揭秘為何颱風「缺席」
    如此一來,今年7月是否會成為有歷史記錄以來的首個「空臺」7月?造成今年迄今為止颱風活動受抑制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後期颱風活動趨勢如何?歷史罕見!7月無颱風將打破歷史紀錄從常年來看,7月屬於颱風活躍期,甚至有不少颱風登陸我國。如2019年7月,共有7個颱風生成。
  • 4號颱風「木恩」即將生成!成為今年首個登陸我國的颱風!
    上月的27日今年的3號颱風「聖帕」的生成,開啟了西北太平洋颱風季的序幕,雖然是個短命的傢伙,隨後新的雙颱風胚胎
  • 三颱風警告!太平洋颱風窩炸鍋,日本氣象廳:6號7號颱風很快生成
    8月10日上午,從風雲4號西太平洋可見光衛星雲圖上看,當5號颱風薔薇正在飛速北上,甚至已經來到了朝鮮半島以南海域時,西太平洋上也並不平靜。在我國南海上和日本以南,還有兩個雲團正在旋轉起來,這正是正在發展的雙颱風胚胎。
  • 6號颱風米克拉已生成,這次的颱風會是好颱風嗎?
    今年7月,福建因「71年來7月首次無颱風」登上熱搜,或許是因為7月並沒有準備好的西太平洋壓抑了太久,8月的它熱帶系統活動迅速變得活躍起來—在今年第五號颱風薔薇生成一天後,8月10日中午前後,日本氣象廳宣布今年第六號颱風米克拉也正式在南海生成。在西太平洋正式形成雙颱風的局面。
  • 7月"高烤"無颱風?分析顯示:憋太久是大壞事,下一波颱風活躍期,要小心大麻煩!
    這裡要說一個好消息:7月最讓人擔心的颱風,這些天不會來,廣東的考生將趕上藍天白雲的好天氣!今年推遲一個月,剛好躲開了龍舟水最惡劣的天氣!而颱風是低壓+上升氣流,跟它完全相反。橫跨地球的高壓 vs 省份大小的颱風,颱風就是胳膊拗不過大腿,被徹底壓死,一丁點的&34;都不剩。
  • 今年首個登陸我國的颱風叫「木恩」,它馬上來了,會對浙江有影響嗎?
    未來10天,浙江仍然多降雨,今年出梅將略偏晚或偏晚。(圖片來源@斷橋裡爾)今年登陸我國的首個颱風要來了昨晚(7月1日)8時,南海低壓生成了。它的前世,就是大名鼎鼎的颱風「菲特」。「菲特」,2013年的第23號颱風,秋颱風的典型代表,它是自1949年以來,在10月份登陸我國陸地的最強颱風。
  • 今年8月颱風有啥特點
    在經歷今年7月的罕見「空臺」之後,進入8月,我國颱風活動進入活躍期。8月4日和11日,「黑格比」和「米克拉」先後登陸我國。短短一周之後,今年第7號颱風「海高斯」僅生成22小時之後,就於8月19日06時在我國廣東珠海沿海登陸。今年8月颱風為何「扎堆」來襲?又為啥都是「急性子」?
  • 今年第5號、6號颱風幾乎同時生成,颱風的形成需要什麼條件?
    根據我國氣象臺發布的藍色預警,今年的5號颱風「薔薇」在8月9日凌晨3點左右在巴士海峽以東獲得命名,隨後向偏北移動,對韓國、日本等地區帶來降雨,之後強度逐漸降低,到11日05時左右就會降低至溫帶氣旋,該颱風也隨之而消失。而在昨天上午,今年的6號颱風「米克拉」也形成了,該名字是泰國提供,寓意是雷天使。
  • 海南颱風接二連三紮堆「趕集」 誰捅了「颱風窩」?
    從上到下依次為今年17號、18號、19號颱風生成雲圖。(省氣象臺供圖)文\見習記者 邱江華 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相較於往年,今年影響海南的颱風著實有點反常了,本該「鬧騰」的7月雲淡風輕,而到了10月,颱風似「趕集」般接二連三造訪。
  • 最新 | 颱風「鸚鵡」生成,明天將正面襲擊廣東!對澄海的影響是......
    不存在的…… 今年第2號颱風「鸚鵡」生成 中央氣象臺6月13日早晨6點鐘發布颱風藍色預警:南海熱帶低壓已於昨天(12 據@汕頭天氣最新消息 南海熱帶低壓已於6月12日20時加強為今年第2號颱風「鸚鵡」(熱帶風暴級,英文名:Nuri,來源:馬來西亞,意義:一種藍色羽冠的鸚鵡),13日05時其中心位於汕頭偏南方約620公裡的南海東部海面上,也就是北緯17.8度、東經116.0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8級(20米/秒),中心最低氣壓
  • 今年第24號颱風「海葵」生成 海南發布颱風四級預警
    今年第24號颱風「海葵」生成 海南發布颱風四級預警 2017-11-10 13:22:3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為什麼4號颱風叫木恩不叫哥恩?為什麼它是土颱風、季風低壓?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可點擊右上角的 …,分享這篇文章今年第四號颱風的名字「木恩」,想必很多人沒聽說過
  • 10月捅了「颱風窩」!17號颱風還未消失,18號莫拉菲或即將生成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10月,西北太平洋地區的颱風可以說十分「活躍」,按照這個趨勢下去,今年下半年的颱風可能會很快會追平常年同期數據,當然在10月也是屬於颱風活躍期,所以出現颱風不要奇怪
  • 今年颱風怎麼都從美國關島那邊來?權威數據:怪厄爾尼諾
    這段時間,西太平洋罕見的在11月中下旬迎來了颱風活躍期,一度形成了「三颱風胚胎共舞」的壯觀景象,讓人難以想像這是在11月。並且連續生成了27號颱風桃芝、28號颱風萬宜和29號颱風天兔三個颱風,今年的颱風生成個數達到5年來最高水平。
  • 7月第4個颱風或醞釀,路徑類似木恩,可能登陸兩次
    作者:文/虞子期在6號颱風登陸日本之後,可以說它的影響依然存在,而在新的預測路線之中,這個奇怪的颱風又要進行「大轉彎」了。亂跑了,而這個拐彎主要還是在日本陸地上進行轉向,在副熱帶高壓的引導之下,該颱風不會進入到日本海,而是繼續回到西北太平洋地區,所以這引導的還是有點厲害,加大了對日本的影響,當然在最初的預測路線上,也是保持這種模式,但是這個颱風強度始終不下,才是最為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