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少衛,著名青少年心理專家,國內學習治療創始人之一,中華學道運動首倡者,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素質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執行主任。
在整個中小學階段,初二是最為關鍵的一年,每到了這個年齡,都能聽見老師說,初二的學生最難管,家長在一起也經常嘮叨,我家那個咋變化那麼大,不像以前的乖孩子了,你說的他偏要和你反著,學習成績更是不斷下滑,以前的成績都很好的,到了初二就滑下去了。這一些表現就是我們所說的叛逆期。那如何讓他們平穩度過叛逆期,全國著名青少年問題專家宋少衛教授指導分析,成績下滑大多數是因為心理發生了變化,思想開始轉變,不再是小學、初一時的單純的小孩子。想的多了,就影響了對學習的專注度,兩個原因使成績下降。
一是「大人化」思想作祟。小學、初一的時候,單純,想的少,不懂事,和社會接觸的少,出門基本都有父母親人陪伴,基本上老師說的,父母說的還聽,而到了初二,年齡大了1歲,對社會的接觸增多,和同齡人外出的時候增加,和不同個性的孩子接觸曾多,慢慢有了一些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一些認識,但對社會,對生活又認識不全。就是所說的帶懂不懂的。他覺得父母說的不對,老師說的就是放屁,只有自己想的才是正確的,非常自我。想的是如何去玩,如何裝飾打扮自己,心思沒有全集中到學習上,發生轉移,導致學習下降。
二是對異性的關注。因年齡的增長,生理也發生變化,初二恰好到了13歲左右,女生從11歲開始發育,進去青春期,男生從13歲開始發育進入青春期,這個時候男女生都對異性產生了一種莫名的喜歡,開始關注自己心目中的那個,這是不受控制的,導致晚上在想,上課也在想,就影響了學習,也導致了學習下降。那如何讓青春期的孩子平穩度過呢?讓孩子的成績穩住?
一是轉變教育觀念。以前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不聽話,可以罵幾句,有時氣憤的時候還會打他兩巴掌。但到了初二的孩子就不行了,這樣只會加深對立,這個時候只能心平氣和,有什麼事都只能好好說。這個時候的孩子他覺得自己是大人了,希望受到家長、老師的重視,把他當大人看待,那我們就要從這個角度去做,有什麼事和他坐下來,平等地交談,孩子覺得受到了重視才想和父母說,才會減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隔閡。
二是要多陪孩子。對子女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陪他們出門,陪他們去逛街,陪他們去看電影。陪伴的時候,能傾聽孩子的心聲,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重視。孩子也就會願意和父母說心裡話,說他們的感受。
如果能做好這兩點,相信你的孩子叛逆期和你會很和諧,會讓你很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