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諷可歌,媲美詩詞、曲賦、文章,恰似明珠映寶玉;聯本大觀,源遠流長,亦莊亦趣,增輝堂室、山川、人物,猶如老樹燦新花」
這是當代著名學者白啟寰先生對對聯的描寫,揭示了對聯的藝術性。
據《對聯》所載,對聯作為一種誕生於千年之前的文學形式,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通俗性與高雅性,曾經極盡輝煌,上為學者文人,下為婦人孺子所鍾愛,真正做到了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
更有甚者,對好對聯還能升官發財,收穫美好姻緣!大清康熙年間,江南地區一大戶人家的小姐就通過對聯招親,找到了如意郎君!
具體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探究竟!
話說大清康熙年間,江南地區有一張姓富商,張家世代經商,累世積善,經過幾代人的辛苦經營,到康熙年間時,張家已經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當代家主張老爺子生性仁厚,從不欺壓良善,經常周濟窮人,所以張老爺子得了福報。
張家到了他這代子孫更加興旺,而且都是良善上進之人,不過在眾多子嗣中,張老爺子最寵愛的還是自己的小女兒。
張家小公主自幼聰明伶俐,頭角崢嶸,加之張老爺不計成本的培養,到她十幾歲時,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大才女,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一不通,無一不精。
更為難得的是,張小姐繼承了張家仁愛寬厚的家風,雖出身巨富之家,集萬千寵愛於一生,卻從不仗勢欺人,也不刁蠻任性,反而溫良賢淑, 蕙質蘭心!
所以在張家小姐到了婚配的年齡後,前來求親之人絡繹不絕,幾乎要將張家的門檻踏爛,張老爺子素來寵愛自己的這個女兒,涉及到女兒的終身大事,自然小心謹慎,經過他的仔細考察,最終選定江南地區另一大戶人家的公子為婿。
這公子姓李,家世顯赫,外表、才華出眾,而且人品過關,與張家小姐很是般配!在張老爺子的張羅下,張小姐很快就與李公子成親了,兩人結婚後感情極好,舉案齊眉!
然而好景不長,李公子突患重病,英年早逝了!
李公子的突然離世令張小姐痛不欲生,她整日以淚洗面,不吃不喝,幾乎哭瞎了雙眼,張老爺子心疼自己的女兒,將女兒接回了家中,好生照料,為了不讓自己的父母擔心,張小姐強打精神,開始吃飯,總算是慢慢緩了過來。
時光似箭,日月如梭,轉眼幾年過去了,張小姐漸漸從喪夫的悲痛中走了出來,張老爺子見狀開始張羅著為女兒重新選擇一個如意郎君,畢竟張小姐芳華正茂,不可能終身守寡。
雖說那個年代寡婦受歧視,不容易出嫁,但一來張小姐才貌雙全,二來張家實力雄厚,所以找個青年才俊還是沒問題的。
張小姐本不想再嫁,但架不住父母軟磨硬泡,同意改嫁,但必須由自己來選擇夫君!古代婚嫁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沒有選擇的權力,但因為害怕女兒就此不嫁,張老爺子還是答應了女兒自己選擇夫君的要求。
張小姐知書達理,飽讀詩書,最愛吟詩作對,所以她決定用對聯來選擇自己的如意郎君,隔天,張府大門貼出了張家的「擇婿公告」以及張小姐的上聯「寂寞寒窗空守寡」,聲明只要對出下聯,就有機會成為張家的如意郎君!
一時間,前來應對之人絡繹不絕,但無一人能對出令張小姐滿意的下聯,此事就此耽擱下來,一日,本地一個窮酸書生路過張府,看到張小姐的上聯,略一思考,對出了下聯「俊俏佳人伴伶仃」,請人送給了張小姐,張小姐看過下聯之後頗為滿意,又命人將秀才請入府中。
一番攀談之下,張小姐斷定秀才日後必成大器,便同意改嫁於秀才,張老爺子本來看不上秀才的家世,但張小姐執意要嫁,只得同意!
張小姐與秀才結婚後相處融洽,琴瑟和鳴,秀才在張家的資助下專心備考,終於高中進士,當地人無不驚嘆張小姐的眼光,她用對聯選擇夫君的故事也在當地傳為美談!
我們來鑑賞一下這幅對聯
上聯:「寂寞寒窗空守寡」
下聯:「俊俏佳人伴伶仃」
對聯講究字數相等、結構相同、平仄協調、情景相符,上聯的難點就在每個字都帶有「寶蓋頭」,而且「空守寡」正好符合她當下的處境,要想對出與之相配的下聯確實不易,秀才的下聯每個字都是「單人旁」,這點與上聯相配。
而且「俊俏」對「寂寞」,「佳人」對「寒窗」也算協調,只是「伴伶仃」對「空守寡」卻是有些不太「融洽」,二者詞性有些不符,所以秀才的下聯比張小姐的上聯要稍遜一籌,不過總體來看,上下聯還算協調,也能稱得上一副巧對!
你能對出比秀才更好的下聯嗎?
小結: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向大家展示對聯的魅力,現在文學界公認《蜀檮杌》所載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中國最早的對聯。
以此算起,對聯發展到現在已經走過了上千年的風風雨雨,但是我們痛心的發現,曾經無比輝煌的對聯發展到現在已經沒落了,甚至快要絕跡了,如今很多人只在過春節時才象徵性的貼一下春聯,而春聯上的對聯根本無法彰顯對聯的精妙之處。
儘管如此,也甚少有人關注春聯的內容,曾經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對聯沒落至此,是我們無法想像的,著實令人有些措手不及!
我們應該反思一下,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們的物質財富確實極大豐富了,但我們是否也在發展的過程中丟失了很多東西,比如傳統文化的精華!
要知道,新時代並不意味著什麼都要新,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無論走多遠,一定不要忘記來時的路!
參考資料:《蜀檮杌》《對聯》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