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的一篇文章又刷爆了家長們的朋友圈: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文章一出來,拍案叫絕的有之,拍案而起的亦有之。我作為知名教育專家,很多人就來問我怎麼看?
我就覺得劉教授不是不食人間煙火,她只是不需要食人間煙火。
很多拍案叫絕的人可能沒有弄明白一個事情:劉瑜文中的普通不是大眾定義的普通。我們眼中的普通,可能是餐廳的服務員、燒烤攤主、社區裡沒有國家正式編制的工作人員、環衛工人等等等等。
但是劉瑜眼中的普通,起碼是北京能學的起鋼琴家裡有鋼琴的人家——而且她還估計北京有三百萬的孩子能學的起鋼琴,看到這句話,在我的腦海裡就是五個字:「何不食肉糜」?
全北京要是有三百萬學鋼琴的孩子,我從今往後倒立行走。
現在你覺得這是我們認為的普通麼?
所以從文章的一開頭,劉瑜就已經錯了,而且錯的很離譜。起點錯了,後面其實就不用看了。
作為一個清華大學的教職員工,她的孩子可以不需要任何條子就能進清華附小接受最好的教育,以後還能進清華附中讀初中。那些為劉瑜的演講叫好的家長,你可以麼?
這就像一個富二代和家裡鬧翻了,他爸朝他怒吼:以後老子一個月只給你十萬塊,我看你以後怎麼過日子!
我有一個朋友(真的是我的朋友,不是我自己),在上海、北京、巴黎有多套房產,他的教育觀是這樣的:與其讓孩子既沒有快樂的童年,也沒有無憂的將來,不如想開點,雞不雞都一樣。
是的,只要家裡有人脈、有礦,誰願意讓孩子吃苦呢?
劉瑜講的話,都是政治非常正確的話,但是拿到現實生活中是行不通的。我們不妨用數據來說話吧。
現在每年高考人數有超過一千萬人,其實真正能夠上清北,甚至再擴大範圍,能夠上985的連2%都不到,數字太大,我們放到一個地區來看,就算1萬人參加考試吧,也就是說,真正能夠上985的也就是200人而已。
就問你難不難?比例之低真的讓人窒息。加上211,這個比例也不會超過8%。
而且這種付出和回報一定成正比麼?難道清北或者C9的畢業生一定就是人上人麼?
當然不一定。
然而我們之所以能看到清北的學生混的不如意,那是因為這種例子少所以才當新聞來播,你一個二本的本科畢業生混的不好,大家會覺得這實在是太正常了,只有混的好才會當新聞——狗咬人不是新聞,只有人咬狗才是新聞。就像一說出身,馬雲畢業於杭師院就被反覆說起,但是劉強東張朝陽李彥宏丁磊等一眾大佬的畢業院校就被自動隱去——你們這些畢業於985的混的好難道不是應該的麼?劉強東人大張朝陽mit李彥宏北大丁磊電子科技大學你是不是得反應好一會才能想起來?
還有個人大的畢業生沒工作「淪為」家庭主婦,校友就幫她直接脫貧,潛臺詞就是我們人大這麼牛叉的學校不允許出現這種事情。但是一般的本科畢業生呢?
考進好的大學並不能保證你將來一定有非凡成就,但是可以很大概率保證你過的遠遠比真正的一般人好。
10000000個考生中的前800000名以後大概率就能過上不錯的日子,請問還有哪個有一千萬從業人員的行業前八十萬名能大概率過的不錯?當主播麼?
這個排名的主播大概率得餓死。
矮大緊曾經說過一段很牛逼的話,大意就是堂堂名校畢業生,國之重器,天天想著找工作,而不是去改變社會,真的是很恥辱的事情。
片兒湯話誰都會說,但是過好日子永遠是大多數人的想法——何況你們不是把那些從不發達地區考入名校的學子稱為小鎮做題家麼?既然是小鎮做題家,有一份不錯的工作,能在大城市安身立命,這樣有什麼不對?
十八歲的我希望可以做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定理,在數學史上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四十歲的我希望能多掙點錢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同時對那些動不動就鼓吹改變世界的人嗤之以鼻。
現在太平盛世,真的沒那麼多東西需要你去改變。踏踏實實做好自己,對大多數人來說具有最現實的意義。真的能改變世界的人不需要別人鼓動,聽了別人鼓動覺得自己能改變世界的根本不可能去改變世界。
有一檔節目叫一站到底,邀請我去參加他們的名校畢業生專場。問我特長是什麼,我說數學,他說職業以外的特長,我想了想說吹牛逼可能不合適,只能說輕武器射擊,畢竟小時候兵工廠長大,算是童子功。導演想了半天說那還是寫數學吧。
真的,我在單位幹的不爽了,可以跟一把手拍桌子,說退役就退役;又拒絕國家安置,徹底當了一名草民,但是我從來沒擔心過生計。
憑什麼?
我是浙大本碩博博後的,你覺得我需要擔心沒飯吃麼?
哪怕你水平比我高,但是文憑沒我硬,在沒有其他任何背景資料的前提下, 你覺得甲方爸爸會給你機會麼?
很多人問過我,怎麼好端端地就突然變大V了?那是當年我在網上寫文章批CYY,結果他一看我微博認證:浙江大學理論物理博士後,頓時來了興趣,開始瘋狂地和我對罵,結果我就成了大V了。
沒有浙江大學理論物理博士後這個頭銜,他會有興趣罵我?
全微博罵他的人多了,比我號大的也多了,我算老幾?
後來吃瓜群眾一看這人除了會寫文章,數學是真的牛逼啊,於是粉絲就慢慢多起來了。
你只要看看這些頭部大V,有多少受過高等教育,有多少沒受過高等教育就知道,讀書好在哪個圈子裡都是重要的。
所以我這樣一個胸無大志的又沒什麼其他長處的,不就靠了當年高考那一下麼?
然而為了高考那一下,我特麼苦了12年。
我娘親為了我把書讀好,沒有業餘愛好沒有個人生活,等到我初二有了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以後,我娘發現,她已經和這個社會有點脫節了——但是成就了我。
所以為人父的我覺得,如果說需要做些犧牲讓孩子以後有個大概率的好出路,我當然願意。
我戎馬二十年,說自己曾經是個好軍人我問心無愧,對的起黨和部隊那麼多年的培養,為國盡忠;現在解甲歸田,打算好好帶娃,把他培養成對國家有點用的人,同時讓他有個不錯的生活,為家盡責。
現在雞娃的另一個帽子就是家長完全犧牲自我。當然,我從來不主張為了孩子完全放棄自我,但是犧牲一點自我有什麼問題?
是啊,按照西方的價值觀,人就應該為自己活著。這種想法當然會讓自己過的很開心,因為不需要任何的責任感,但是我想大部分中國人都不會選擇這種「灑脫」,為家庭犧牲和付出這是刻在基因裡的東西——起碼我不覺得這是什麼羞恥的事情。
在我娘親那個年代沒有雞娃的概念,但她其實就是雞娃。我現在沒有什麼人脈,也沒有錢,我能留給娃的除了兩千多本數學書,似乎也沒其他東西了(此處為凡爾賽體),你讓我不雞娃,我留下的遺產可能能讓他過十年二十年體面的生活,但是再往後呢?他又憑什麼保持之前的生活水準?靠你劉瑜副教授來養他嘛?
家有黃金萬兩,不如一技防身。這種有道理的老話怎麼就聽不進去呢?
接下來這段話可以讓你很舒服:
我們仔細想想,我們這麼多人去拼這麼低的概率,是一個什麼景象,因為大概率我們只是給孩子增加壓力,我們憑什麼認為我們的孩子就一定能夠是這幾十人中間的呢?現在看看多少孩子為了學習,家庭雞飛狗跳的,另外,統計發現目前中小學抑鬱症比例已經高達12%。有過一個非常好的比喻,身心健康是那個1,事業,成績,愛情,家庭等等都是後面的0,零的數量越多越好,但是如果沒有了1,後面這些什麼都不是。
所以,我們首先要培養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理,讓他首先成為一個真正的完整的人,而不應該成為一個考試機器,成為現在劇場效應,內卷的犧牲者。我們也看到有好多學生考上大學因為壓力過大而自殺,這是我們家長願意看到的嗎?只有健康,未來完整的走上社會,才是我們真正需要做的啊。
你告訴我你舒服不舒服?
舒服。
然而你要真這麼做了,孩子大概率會滑向社會的底層。
這段話我一個畢業於清華的朋友說的。他說如果他開個公眾號,可以天天就寫這樣的雞湯,我說你這樣要不了多久你就粉絲就能比我多。他說肯定的,但是他不會開,因為寫這種東西害人他會良心不安。
看看吧,這才是名校學子的擔當。
一個令人窒息的事實是,那些嘴上說著讓孩子當普通人的人,本身都不是什麼普通人。之前一個鼎力支持某部減負的傢伙,自己畢業於史丹福大學,天天在家給自己孩子瘋狂地補習數理化,然後在各大自媒體平臺說:你們要快樂教育。
真是損sai。
當然,劉瑜的文章說的無休止地攀比,瘋狂地報班我也是反對的,號召家長不要焦慮我也是贊同的,但是這不代表peace and love就是解決當下問題的良方。
劉副教授抬頭看天的本事有了,但是缺了低頭看路的地氣。她應該不是壞的那種人,只是脫離了人民群眾罷了——她的反面正好就是那個想像中的皇后娘娘可以隨時喊大姐拿個柿子來吃的農婦。
真的,除了教育,我想不到另一種更低成本的讓普通孩子以後能過上體面生活的辦法。當家長的不對孩子今天的教育負責,只能在明天為孩子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