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記憶中,爺爺奶奶輩的幾乎沒人離婚,爸爸媽媽輩的也只是極個別人離婚,而且那時候離婚是一件相當羞恥的事情,別人會背後指指點點,單位會覺得你人品有問題,限制你升職加薪,限制你提幹轉正,只要你離了婚,一系列不如意的事情就會接踵而至。可如今,我發現離婚好像是家常便飯的事情,離婚率也是節節攀升,個別地方甚至出現離婚對象排的隊比結婚對象排的隊還長的奇怪現象,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現象的出現呢?
一,有些還是聽父母之言,匆忙結婚,婚前沒有互相了解,沒有感情基礎,導致婚後發現性格不合,三天一大吵,五天一小吵,最終實在過不下去而選擇離婚。
二,是思想的改變。改革開放以前,大家都老老實實地待在家裡,乾乾農活,吃飽穿暖就很知足了,那時候的婚姻很多還是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結合在一起的。女的思想更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那時大部分人都是幹農活維持一家溫飽,女性對男性依賴性比較大,畢竟她們力氣相對來說比男的要小一些,加上當時的環境,生活水平等因素基本上不允許他們離婚。所以那時候的離婚現象是極少極少。而如今,隨著外出務工的時間越長,他們的思想也發生了變化,很多人覺得應該跟自己喜歡的人過一生才是真正的幸福。於是就產生了離婚的念頭。
三,女方經濟獨立性增強,對男方依賴性減弱。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很多女性也在親戚,朋友或老鄉的介紹下加入了打工的行業,要知道,八十年代時還只是少部分農村的男性外出闖蕩,極少有女的外出的,那時出去掙錢我們那邊有個特色的叫法叫「抓現金」。由於大部分企業,廠家,特別是製衣廠,電子廠,鞋廠都是以手工活為主,女性也能信任這份工作,甚至有的做得比男的還好,隨著她們工作的穩定,便有了穩定的工資收入,她們完全不用依賴男方可以養活自己。
四,外界的誘惑越來越大。隨著農村勞動力流動性日益增加,夫妻雙方接觸異性的機會也越來越多,一旦遇上自己的「白馬王子」或者「夢中情人」,離婚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而且現在的遊樂場所,夜店越來越多,也無形中增加了他們互相接觸異性的機會。
五,攀比心理越來越嚴重。改革開放以來,不少膽子大的,會鑽營的,快速實現了財務自由,住豪宅,開豪車,這在不少女性看來是很值得羨慕的事情,只要這些有錢人看上了誰家的媳婦。發出邀請,女的大部分會欣然應邀,她們會想到自己的老公只是一個廠裡的普通員工,要想出頭不知何年何月,還不如趁早換一個有錢人,一生無憂。
六,聚少離多導致感情慢慢淡化。夫妻雙方迫於生計壓力,有時不得不選擇異地工作,或者由於要照顧小孩,只能一方在外工作,另一方留守家中,一年到頭見不了幾面。這種聚少離多的現象也直接影響了夫妻雙方的感情,一旦外界出現狀況,那也就離離婚不遠了。
當然,目前離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歡迎大家互相探討,踴躍評論留言,我會在評論區一一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