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生機勃勃的世界裡,你本可以汲取充沛的力量,但是,你可能也退縮了。不知你意識到沒有,在面對那個讓你退縮的矛盾衝突時,你一定有辦法去處置(或不處置)它。
——溝通專家芭芭拉·派崔特
在很多家庭中,親子之間的衝突「戲劇」每天都在重複上演:
孩子的賴床問題;孩子寫作業總走神;孩子做什麼事情都磨蹭;孩子和同學打架了;父母被老師叫到辦公室;家裡的兩個孩子每天都相互攻擊;孩子們罵人說髒話……
對於這些大大小小的衝突戲劇,父母們感到身心疲憊。這種衝突戲劇頻繁、重複上演的原因是什麼?親子之間的溝通方式出問題了。事實上,在父母感到疲憊的同時,孩子們也備受傷害。
比如:孩子小測驗沒考好,心情不好,父母不但不理解,反而說一些刻薄話語「我辛辛苦苦掙錢,養你真沒用」;孩子寫作業磨蹭,父母採取的最為直接的溝通方式就是大吼大叫;孩子的老師反映孩子在學校犯了錯,父母問都不問清原因,就一頓打罵。
親子關係在不良的溝通中,失去了擁抱彼此的機會,只搞得彼此遍體鱗傷。父母如何通過與孩子正面溝通,構建和諧的家庭氛圍?這裡有個建議,父母可以試試三把語言鑰匙——WAC溝通模型。如圖所示:
WAC溝通模型
首先提出問題,父母要清楚自己的想法,搞清楚孩子令人感到難以溝通的因素都有哪些,重點鎖定哪幾種。想用好這第一把鑰匙,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1.用具體明確的詞彙進行描述
你不要用「總是」「一直」等籠統的詞彙,你需要儘可能具體且明確地描述出孩子的哪些行為是你感到反感的。記住這種描述是不帶評論的描述。我們假設孩子賴床這一種情境,你可以對比一下:
籠統的表達VS具體的描述
當父母使用籠統溝通方式時,孩子多會產生厭倦、反抗等負面情緒;而當父母使用具體的描述來溝通時,孩子容易接受,並且會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為出現錯誤,願意去承擔責任。
2.不給孩子的不良行為貼上負面標籤
負面標籤帶有強烈的負面情緒色彩,是對孩子的否定、指責、否定,負面標籤對孩子有負面的心理暗示作用,往往會傷害孩子個性健康發展。負面標籤也會人為地製造溝通障礙,使孩子產生強烈的牴觸情緒。比如:「你這道題都不會,怎麼那麼笨?」「你慢吞吞的,還不如一隻蝸牛。」「你真是個沒用的孩子!」父母一旦為孩子貼上負面標籤,就更不容易和孩子溝通,找出問題所在了。
3.客觀評價孩子的不良行為帶給你的影響
你對當下發生的事件的評價需要秉承公正、客觀的態度。你需要客觀覺察為什麼孩子的這種不良行為使你困擾?比如,你不能責備孩子:「你想氣死我嗎?」而是客觀思考,孩子這種行為使你有什麼樣的感覺?
在這一部分,你可以按照這樣幾點將問題說清楚。
首先,你必須明確你想讓孩子做出怎樣的改變。
其次,如果你對你不確定某事,不妨停下來,等一等,直到確定你明確想提出的要求是什麼。
最後,簡單明確提出你的期望與要求,同時表明你的立場。
舉例:孩子最近作業非常磨蹭。你與孩子溝通的W是——孩子寫作業速度慢,效率低,你對他的學習狀態感到擔心。那麼,孩子達到怎麼樣的效率才合適?這就是在溝通環節A中要明確的地方。你可以明確告訴孩子你期望他做出的改變:
我希望你晚飯後一個半小時內完成當天作業(期望與要求)。但是你如果做不到,我們到了9點也要關燈睡覺,你只能到了學校接受老師的批評(立場與態度)。
這一步是與孩子核實他對他自己行為的看法與決定,通常是提出一個對方可以做到回應的問題。
比如:當你告訴孩子晚上九點前必須寫完作業,作業時間不能超過一個半小時後,你需要向孩子提出這樣的問題:「你有什麼看法?」「你是否能接受這些規定?」
通常來說,無非有兩種結果。第一種結果是孩子想了想,表示同意,你們的這輪溝通完美完成;第二種結果是孩子提出不同意,那麼,你們的溝通有必要重新回到A與W部分,進行新一輪溝通。
父母在一開始使用 WAC溝通模式時,可能覺得有些生疏或找不到感覺。需要指出的是,WAC溝通法需要不斷刻意練習,才能慢慢駕馭它,使其成為一種正面溝通的有效工具。
「親子關係密碼」叢書,來自TB店鋪—「壹直讀書屋」
親子溝通是改善親子關係的重要方式,更多改善親子關係的方法,還是繼續推薦這套「親子關係密碼」叢書(TB,搜索「壹直讀書屋」)。這套書一共五本:《正面管教》《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懂孩子的心》《捕捉兒童敏感期》《兒童時間管理訓練手冊》。這套書籍在哪兒有呢?大家可以雲TB商鋪,找一下「壹直讀書屋」就能看到。
我是,專注親子關係與情感管理,歡迎大家關注本帳號,更多內容會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