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 李然)從「美白、祛斑、祛黑頭、抗痘」到「瘦身、防曬、治療失眠、調節內分泌」,化妝品的功效被商家越說越大。20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布《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化妝品市場的這一亂象將有望得到治理。
普通化妝品宣傳「藥」的療效
記者發現,目前市場上化妝品的廣告宣傳語層出不窮,常常讓消費者眼花繚亂,各大電商平臺上銷售的化妝品,不少品牌都宣稱「藥」的療效。但仔細看包裝,記者發現,大部分化妝品標註的都是「衛妝準字」批號。根據《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的規定,目前國內化妝品只有「衛妝準字」和「衛妝特字」兩種批准文號。前者是普通用途化妝品,後者是特殊用途化妝品,包括育發、健美、美乳、防曬、祛斑、脫毛、除臭、染髮和燙髮等9類特殊用途。
京東商城的匯美舍官方旗艦店,其產品宣稱有「祛印淡疤、促進睡眠、減輕痛經」等功效
在京東商城的匯美舍官方旗艦店,記者看到其中一款名為「普羅旺斯醒目薰衣草精油」的產品,在醒目位置宣稱有「祛印淡疤、促進睡眠、減輕痛經」等功效,而產品信息顯示該精油的產品批號為「衛妝準字29-XK-0787號」,說明這只是一款普通化妝品。
天貓商城的嘉媚樂官方旗艦店,其功效描述五花八門同樣,在天貓商城的嘉媚樂官方旗艦店,記者發現其功效描述有二十多種,其中不乏涉及醫療功效。其產品批號為「衛妝準字29-XK-2556號」,也只是一款普通化妝品。
有業內人士指出,化妝品並不是藥品,不具有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功能,包括特殊用途化妝品也不得宣傳治療作用,這是化妝品和藥品的根本區別。
根據《化妝品命名規範》,化妝品不能使用虛假性詞意、醫療術語、明示或暗示醫療作用和效果的詞語,也不得使用已批准的藥品名,非特殊用途化妝品不得宣稱特殊用途化妝品作用。《化妝品命名規範》還要求在化妝品名稱中禁止表達的詞語包括11大類,分別是:「特效、全效、強效、奇效、高效、特級、換膚、去除皺紋」等絕對化詞意;宣稱產品「純天然」的虛假性詞意;「抗菌、抑菌、除菌、解毒、抗敏、去疤、生發、毛髮再生、減肥、溶脂、瘦身、瘦臉、瘦腿」等明示或暗示醫療作用和效果的詞語;「扁鵲、華佗、張仲景、李時珍」等醫學名人的姓名;以及其他7類禁用語。
過量使用精油恐致命
在一些大型購物商場,除了專門的精油品牌專櫃,如前文所說的嘉媚樂、匯美舍,記者還看到一些從日常護膚品甚至沐浴用品,如十八本草、力士、資生堂等,都標註有「精油成分」或「芳香療法」等字樣。精油是什麼?通過「聞香」真的可以美容、可以養生?
中國整形美容協會醫學美容抗衰老分會理事、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皮膚雷射整形科主任劉永生告訴記者,精油是從植物的花、葉、莖、根或果實中,通過蒸餾法、擠壓法、冷浸法或溶劑提取法提煉萃取的揮發性芳香物質,其成分主要為萜烯類、醛類、酯類、醇類等物質。
在精油的選擇和使用上,專家提倡謹慎使用。劉主任介紹說,使用精油濃度過高、過多,會引起一些不適反應。央視就曾報導,由於美容院使用精油過量,廣西的唐女士出現嚴重的中毒症狀,差點致命。而且複方精油有過敏的可能性。有一些精油成分(像柑橘類、檸檬、佛手柑、橘子、甜橙、萊姆、歐白芷根、檸檬馬鞭草、芫荽等)具有光敏性,使用後如果日曬,皮膚可能過敏、變黑,甚至引發皮膚癌。
中醫專家豐潔明告訴記者,面部的問題,都是身體五臟六腑的體現,要解決皮膚問題,不能單純依靠外用護膚品解決。
芳香療法不能治病,只是安慰劑
而所謂的「芳香療法」,許多專家認為只是一種「替代療法」,主要起安慰劑效應或心理效應。
清華大學生物學碩士、美國普度大學農業與生物系食品工程專業博士雲無心曾在其博客撰文表示,芳香療法只能成為「輔助療法」,幫助改善一下病人的主觀感受,而難以真正用來「治療」。「聞香」是否帶來「愉悅」,塗抹是否能夠美容,在比較可靠的研究中,這兩方面作用是「時靈時不靈」,而其他的「神效」基本上都不太靠譜。用學術界的常用語來說,是「這些研究還很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