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發生在一條凍櫃的真實故事。藉此,感謝工作在一線的消殺人員,和歷經風雨,仍然奮戰的冷鏈從業者。
故事要從港口說起。
Y港是W市進口冷鏈食品的唯一港口。
11月27日,W市宣布檢查出冷庫中的一份進口產品外包裝呈核酸陽性,W市採取貨物封存、人員排查隔離、場地消殺等應急處置措施,對冷庫外環境和工作人員進行採樣和核酸檢測,並隔離,並同步開展流行病學調查。一時之間,就像被拉下了閘門,港口所有人員、物資均不能出入。
Y港看起來就像停止了運轉。
然而,走進Y港內部就會發現人們比平常更忙碌。檢出的陽性食品是9月初抵港的,10月2中旬運往冷庫,而這條凍櫃是11月中旬漂洋過海到達碼頭,雖然並不同期,不過既然有緣都在Y港上岸,勉強可算得上「港友」。現在這位素未謀面的「港友」生病了,也許會掉落一些病毒,所以,所有來自海上的貨物都做一次全面體檢。
凍櫃的體檢做了整整4天,雖然凍櫃從沒進入港口內部的集中監管倉,在倉外全靠插電保持恆定低溫。
Day1 核酸
12月3日早上,凍櫃有幸在指定地點準備做一場「體檢直播」。下午3點多,做好了準備工作的企業代表身穿寫著「見證人」字樣的防護服,跟其在搬家公司找到的搬運工,將6箱凍貨從貨櫃車上搬運下來,核酸檢測人員從外包裝箱、內外包裝袋等各個地方都進行了仔細的取樣,然後等待結果,耗時3小時。
Day2 消殺
抽樣檢查的6箱凍貨都是好樣的,全部陰性。今天要做的步驟是「消殺」。全程武裝到牙齒的防護服,大家要穿一整天。整個凍櫃一共2200件,需要在一天內完成消毒。消毒的流程是:掏箱-- 五面消毒-- 接觸地面一面翻面--再消毒,確保每件凍貨6面消殺到位。每一件也都經過大噴壺和細顆粒噴壺的兩次消殺,耗時一整天。因為Y港的工人們都在隔離,所有的操作都只能由企業自行安排。穿上防護服,不能喝水,少上廁所,因為上一趟就是1百多元。能省就省吧。
Day3 搬運
消殺後,將暫存庫裡的所有凍貨重新搬回貨櫃櫃,開到到碼頭結算滯港費了。還好,截至目前,一切順利。
Day4 轉車
終於能夠離開碼頭了,採取車廂「尾對尾」的方式轉車,搬運工們把2200件箱子一件一件從貨櫃櫃搬運至運輸冷鏈車。由於W市要求無法直接入庫,車子只能直奔西南某市。
花了5萬多,證明「陰性」的合格身份,終於離終端市場又近了一步。雖然西南某市也有自己的政策,還需要重新做「體檢」,因為「證明」還沒法互通,但是只要有希望,就值得100%的努力。這是現在凍品人的心聲。
而港口的冷庫裡,還有10幾萬件的貨物待檢測,想想估計要到春節才能忙完了。
4天裡,消殺人員,企業代表,搬運工全程體會到了疫情時醫護人員的辛苦,一天只敢上一次廁所,只有中午吃飯才把防護服脫下來,從生理到心理,都經歷了一次極限挑戰。
目前的冷鏈食品進口處於「最寒冷的冬天」,風險加大、檢測成本飆升、冷鏈物流坐地起價,在餐飲終端,進口冷鏈食品還是相關部門「特別關注」的對象,不讓入冷庫、禁止銷售,某些地方甚至將經營者行政拘留。國家一再強調進口冷鏈食品經過處置可以進口、可以吃,但深入行業,才知道產業鏈上的人們有多不容易。國家已經提示要構建全平臺的溯源體系,實現信息的流通與互認,提高效率,較少損耗,讓企業在寒冷的冬天也能生存下來。如果你有這樣特別的經歷,歡迎與我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