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小柒】
提及臺灣老戲骨,金士傑絕對是當之無愧的一位,只不過早年他多演話劇,在演藝圈出名比較晚,但在話劇界他可是響噹噹的傳奇人物,被稱為話劇泰鬥一點也不為過。
金士傑在影視劇中塑造了諸多反派的角色,給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卻是一個為了兒女奔波的父親。
年輕時的金士傑或許一身傲骨,特立獨行,但如今有兒有女的生活,讓他變得柔軟,我們也因此有幸,看到他如此令人嘆服的演技。
01
1951年,金士傑出生於臺灣眷村,祖籍安徽合肥,是原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金維繫的孫子,家中共有4個孩子,金士傑排行老二。
金士傑從小就很聰明,腦子裡經常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和其他同齡孩子的頑皮、貪玩不同,金士傑常常很安靜,他最喜歡去村裡的大榕樹下,聽人講故事。
長大後,金士傑去屏東農專畜牧科學了獸醫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了牧場養豬。但是理想主義的金士傑,心裡一直想著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每天枯燥的工作讓他心生厭倦,於是他便想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1978年,27歲的金士傑離開了家鄉,懷揣著「說個故事或者寫個故事」的夢想,只身前往臺北去尋夢。
當時金士傑也並沒想好以後的路到底該怎麼走,僅憑著一腔熱血,便背上了行囊,初到臺北,金士傑必須要先找個營生來養活自己,再一步步實現自己的文藝夢。
於是他便去賣力氣,給人搬貨、點貨,晚上下班,其他工友都在喝酒打牌、看電視,金士傑便趴在桌子前寫東西,一連幾個小時,一動不動。
後來,金士傑的目標是做一名電影導演,但拍電影需要很多錢,經濟拮据的金士傑只能暫時擱淺這個想法。
然後他把目光放到舞臺劇上,有機會就會去劇團跑跑龍套,順便學習一些演戲的技巧。
但這些舞臺劇,越來越讓金士傑覺得毫無靈魂,這不是他想要的東西,但是當時的臺灣還未「解嚴」,文藝界一片蕭條,電影、話劇市場更是黯淡無光,這讓金士傑覺得自己就像沙漠中的行人,找不到水源,看不到希望。
02
當時的金士傑,有點「憤青」的潛質,他覺得臺灣有很多好的小說,為什麼沒人把它演出來呢?金士傑心頭湧上了一個念頭「沒人幹,那我就自己幹」,於是金士傑辭掉工作,開始籌備自己的小劇團。
他的這個想法,也吸引了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幾人一拍即合,在1980年,一個名為蘭陵劇坊的地方誕生了,他們還給劇團取名為「蘭陵王入陣曲」,意為戲劇傳統之源頭。
當時的劇團,大家都是東拼西湊在一起的,演戲算是業餘愛好,演員們都有正式的工作,下班後就來劇團排練演戲,只有金士傑是全職,他不僅要擔任演員,還要擔任編劇和導演,也是非常忙碌。
偶爾會出去打點零工,出演點電影角色,掙個三五百塊錢,夠自己一段時間的生活費。
當時的蘭陵劇團真可謂是一窮二白,還被團裡的演員們戲稱為「丐幫」劇團,稱金士傑為「丐幫幫主」。當時大家並沒有把演戲當成自己的終生職業,也沒人覺得這事能成,全憑金士傑在苦苦支撐。
後來劇團的藝術指導吳靜吉曾說:
「團裡最後留下來的核心團員,主要是因為金士傑的說服,如果他都不是團長,其他人可能也早就跑了。」
要不是金士傑的堅持,可能演藝圈要少了好多出色的演員,像著名演員李國修、劉靜敏、杜可風都是出自於蘭陵劇坊。
03
在金士傑的帶領下,蘭陵劇團開始嘗試各種表演形式,有時演出同一場戲,演5場,會有5個不同的結局。
有天,金士傑看了一場京劇《荷珠配》,突然靈機一動,改編了一版話劇,取名《新荷珠配》。
沒想到這部劇第一次演出,就獲得了觀眾極高的評價,蘭陵劇團也憑藉這部劇一炮而紅。
劇中講的是一個陪酒小姐和一個司機騙中騙的故事,金士傑借這部劇諷刺了當時人人帶著面具,妄想不勞而獲、發大財的社會現象。
沒想到這次大膽的創新,不僅讓金士傑名氣大增,也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更甚至推動了臺灣小劇場的興起。
但面對掌聲和讚譽,金士傑卻沒有表現出欣喜,當時蘭陵劇團才創辦一年半的時間,金士傑覺得自己配不上這樣的讚譽,把一切歸功於是運氣,而不是實力。
每次《新荷珠配》演出結束,聽到觀眾的掌聲,金士傑都躲在後臺默默落淚,並不是因為感動,而是覺得自己「浪得虛名」,觀眾的掌聲讓他覺得臉紅。
金士傑曾說:
「我覺得十年寒窗就是十年寒窗,你為什麼在第三年、第五年就讓我天下皆知?我進這一行,愛的就是十年寒窗。一朝麻雀變鳳凰,是明星的生活,或是浪漫影視作品中的故事。」
突然的走紅,讓金士傑覺得不安,為了充實自己,他選赴日本給一位默劇演員當助手,從而學習默劇,用肢體語言來表演,帶給觀眾更多不一樣的感受。
04
1986年,金士傑出演了賴聲川執導的《暗戀桃花源》中江濱柳一角,這個角色再次成就了他,也成了金士傑最滿意的作品之一。
這部話劇從首映開始,一直演了20多年,女主角從最開始賴聲川的老婆丁乃竺,換成林青霞,又換成蕭艾,但金士傑卻是永遠的江濱柳。
後來,賴聲川把話劇《暗戀桃花源》拍成了電影,由金士傑、林青霞、李立群主演,一經上映,好評如潮,也讓金士傑被更多觀眾認識。
金士傑自己最滿意的第二個作品,是話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他在劇中飾演的是患有漸凍症的莫利教授,他把這個角色呈現的非常到位,展現出了精湛的演技,讓人拍案叫絕。
金士傑對這部話劇有自己的理解在裡面,他將這部劇詮釋成了一個「如何說再見」的故事,金士傑曾說:
「說再見是一件困難的事,因為人太小,再見太大。有時候你走了好多年,我還停留在那個時刻。」
這一席話,不禁讓人想起金士傑那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
05
1997年,金士傑在拍攝《你和我和愛情之間》時,和演員葉雯相識,後來兩人便成了好朋友。
後來,兩人在相處中彼此欣賞,逐漸產生了好感,便水到渠成的談起了戀愛。
正當外界以為兩人會步入婚姻殿堂的時候,葉雯卻因患上嚴重的抑鬱症而跳樓自殺,兩人從相識到戀愛,短短十年的緣分也隨之畫上句號。
在葉雯去世後,金士傑還曾寫了封情書給她:
「有兩個50多歲,剛剛開始戀愛的中年男女,女的說:下輩子投胎做人,我一定來找你。中年男子的回答記得嗎?他很得意,但又裝的很酷的說:很好!但下次請稍微早一點來找我。然後那個女的笑了很久,很久,很久......」
本來金士傑以為這一生就和自己最喜愛的舞臺和作品度過時,愛情卻再次悄然而至。
2009年,57歲的金士傑和比他小25歲的塗谷萍結婚的消息,讓人非常驚訝,而且塗谷萍是金士傑的學生,一時間金士傑被扣上「老牛吃嫩草」「師生戀」「冤大頭」等帽子,那個高高在上的話劇界傳奇,好像一夜間被拉下了神壇。
這段感情開始之前,金士傑也糾結了很久,但感情的事情確實是無法控制,兩人最終拋卻世俗的眼光,走進婚姻的殿堂。
在金士傑60歲的時候,塗谷萍為他誕下了一雙兒女,本已做好一生無子的他,對這意外的驚喜措手不及,但也滿懷欣喜。
有了孩子以後,改變了金士傑的人生計劃,那個原本不開車、不用智慧型手機、吃剩菜剩飯,每天活得清心寡欲的金士傑,開始慢慢擁抱這個世界,他意識到了自己作為一個父親的責任。
06
於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他開始轉戰大熒幕,塑造了一個個經典的影視劇角色,讓我們更加全面的了解了金士傑的演技,他確實是個讓人讚嘆不已的演技派。
雖然在影視劇中他多演配角,但他總能用自己的演技讓人印象深刻。
像《繡春刀》中的大奸臣,太監魏忠賢;
《師傅》裡的津門武館館主鄭山傲;
《一代宗師》中不陰不陽的五爺;
《楚喬傳》中陰狠瘋癲的大反派宇文席;
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或許是他在《剩者為王》中飾演的盛如曦的父親,那含淚的眼眶,和那大段的念白,極具感染力,讓人動容,也展現出了金士傑強大的臺詞功底。
曾經那個以貧窮為傲的文藝青年,為了妻子和孩子,開始變得入世,開始關心柴米油鹽醬醋茶,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有幸認識一位這麼棒的演員。
有人說金士傑變了,不再是天上星,也有人說他沒變,還是那個愛戲成痴的他,只不過對於塵世,金士傑多了幾分牽掛罷了。
金士傑可謂是臺灣重要的劇場推動者,是核心的創作者,也是開拓者和代表人物,他強大的臺詞功底和精湛的演技,讓人佩服不已。
有人說「金馬獎欠金士傑一個影帝」,也有人說「即使金士傑沒有拿到影帝,也始終是臺灣最好的演員」,或許觀眾的認可是送給金士傑最好的禮物。無論怎樣,金士傑都是一個令人敬佩的演員,向他致敬!
——E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