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頻道獨家報導,BioMar注資海為,未來的海為將擁有更強的生產工藝,更強的資金實力,更強的採購能力
11月24日,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與通威BioMar合資公司關於珠海海為飼料有限公司(簡稱「海為」)的股權轉讓籤約儀式成功舉行,由通威BioMar合資公司向海為注資8000萬元,擁有其100%的股權。
因為通威股份與丹麥BioMar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BioMar」)在於江蘇無錫成立的通威BioMar合資公司中各自佔有50%的股份,因此,在海為的股權結構調整後,也可以視作雙方對海為各持50%的股份,但前者主導海為的整體經營(仍歸為通威股份蝦特料片區管理),後者主要負責技術方面。
「毋庸置疑,BioMar在歐洲及全球其它地方做得非常成功,技術方面一定有值得國內企業借鑑和學習的地方;在接觸之初,BioMar方也表示考慮到每個國家、地域養殖品種以及養殖模式的不同,對注資海為的評估非常慎重;真正的談判持續的時間較長,最初2015年底初步確定意向後,2016年3月份的海為股東會正式與所有股東達成一致意見,直到11月份方籤約成功;過程將問題講透徹,把困難擺清楚,正式合作之後才會順暢與順利。」海為總經理劉英傑表示,BioMar進入海為後不會改變公司現有的管理架構、經營思路、市場政策以及產品結構,甚至公司的品牌、名稱等等都不會改變。而且BioMar的做法非常理性與客觀,並不是直接把歐洲的技術與配方完全植入產品後推廣,而是根據中國的養殖品種、模式、環境等來重新設計和定位產品,並在海為的實驗基地中進行實驗。
「正如海為團隊目前正宣傳的一樣:BioMar注資海為,未來的海為將擁有更強的生產工藝,更強的資金實力,更強的採購能力。」劉英傑強調,只有當新產品表現出明顯優於市面上現有主流產品的性價比時,才會考慮向市場推廣。因此,短期內海為的產品不會出現根本性的調整。
資料顯示,BioMar成立於1962年,為全球排名前三位的特種水產飼料供應商,飼料年產銷量約為100萬噸。目前在全球共有11個生產基地,為60多個國家的30多種不同的魚類提供飼料。
為適應全球飼料行業集中發展的趨勢,促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綜合競爭力的提升,2015年8月18日通威股份與BioMar籤署了《合資企業協議》,約定雙方各出資4500萬元人民幣,設立以生產銷售高端水產飼料(包括但不限於水產孵化期飼料和開口飼料)為主的合資公司,擬打造成為在中國市場佔主導地位的冷水和海水魚類飼料商,並預計於2016年投產。其中,通威股份主導合資公司的經營方案,BioMar主導技術方案。同時,合作也可能會推動通威股份有渠道去對接歐洲的魚粉魚油資源,這是國內企業此前極少介入的。
事實上,位於江蘇無錫的通威BioMar合資公司目前仍處於建設中,需要到2017年下半年才能投產。因此,出於合作需求的考慮,通威股份旗下負責海水魚料市場的海為被納入合資公司體系並不意外。據悉,合資公司可能也將以注資的方式進入位於成都的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特種飼料分公司(簡稱「通威特種料公司」,成立於2006年,是專門從事大西洋鮭等冷水魚料的企業),但技術先行,經過階段性地應用推廣已在冷水性魚料上取得了優於原產品的效果。
按照通威股份與BioMar此前公開的合作規劃,在首家工廠運營達到雙方預計效果後,將繼續加大合作力度,在中國新建3-5家類似或更大規模的新工廠,並且在亞洲其它國家或地區以及全球範圍內尋求深度合作。某熟悉內情的人士透露,合資公司已在山東、河北等地談建廠的事情,但具體沒有落實下來。可見,雙方的合作目前還處於蜜月期,對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