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發布訃告: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工會主席柯卉兵,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2月19日晨6時在武漢逝世,終年41歲。
(柯卉兵教授)
據南方都市報採訪柯卉兵同事介紹,2019年7月柯卉兵教授被確診為惡性淋巴腫瘤。
在逝世之前,醫生診斷柯卉兵為「血管免疫母性T細胞淋巴瘤、嗜血細胞症候群、肺部感染(疑似病毒性肺炎)、脾大等」。
訃告信息顯示,柯卉兵為湖北人,1979年2月5日生於黃梅縣;2002年6月獲湖北大學法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士學位;2005年6月,獲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社會保障專業碩士學位;2008年6月,獲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社保專業博士學位;2008年7月至今,在華中科技大學工作,被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
(柯卉兵教授訃告)
柯卉兵教授致力於中國社會福利政策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華中科技大學自主創新基金項目、華中科技大學「教學質量工程」教學研究項目,參與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等多項國家和省部級課題的研究。
柯卉兵也是近半個月來,華中科技大學第5位離世的教授。
2月7日
紅凌教授感染新冠肺炎醫治無效逝世
(紅凌教授)
紅凌是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1966年生於武漢,病逝時年僅53歲。
據新京報採訪紅凌教授的同事稱,紅凌在1月25日左右自己察覺不適,但病毒潛伏10天左右,到2月4日才發病。
紅凌教授,湖北人,1966年11月27日生於武漢;1988年7月獲得武漢大學生物系、生物化學專業學士學位;1994年12月獲得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生化博士學位;1995年1月至1999年1月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系實驗室作博士後研究;1999年2月至2002年1月為美國加州伯克萊、勞倫斯國家實驗室科學家;2007年3月至今在華中科技大學工作,被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
(紅凌教授訃告)
紅凌教授畢生以模式動物果蠅和人體細胞為模型,研究人體重大疾病如腫瘤、心血管疾病等的基因和蛋白調控機制及調控網絡,主要研究與人體重大疾病及稀有疾病相關的基因UBIAD1的分子機制,在該研究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
2月10日
林正斌因感染新冠肺炎醫治無效逝世
(林正斌教授)
林正斌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科教授,1957年出生,病逝時年僅62歲。
有知情人稱,林正斌教授大約在1月27日左右,通過核酸檢測確診新冠肺炎。病情發展迅速,不到一個星期就進了重症監護室。
據公開資料顯示,林正斌醫生1983年畢業於同濟醫學院醫療系,從事器官移植專業30餘年。現任武漢市器官移植分會副主任委員,曾赴日本金澤醫科大學留學。特別是在腎移植術及術後治療,慢性移植腎腎病的治療,腎移植術後的各種併發症的處理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林正斌教授訃告)
2月13日
劉筱嫻教授因病醫治無效逝世
(劉筱嫻教授)
劉筱嫻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1933年出生於廣州。
劉筱嫻教授我國著名預防醫學教育家、婦幼衛生專業創始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公開資料顯示,劉筱嫻1953年入原中南同濟醫學院衛生系(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學習,1957年畢業並留在武漢醫學院(現同濟醫學院)衛生系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並先後擔任同濟醫科大學衛生統計學教研室主任、社會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婦幼衛生系主任職務,於2000年2月退休。
(劉筱嫻教授訃告)
2月15日
段正澄教授因感染新冠肺炎醫治無效逝世
(段正澄院士)
段正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教授,1934年生於江蘇鎮江人。
1957年段正澄畢業於華中工學院機械系,後留校工作至今,生前為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教授、博導。2009年,以75歲的高齡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是當時年齡最大的院士。
(段正澄院士訃告)
1996年,段院士研發了國際首臺全身伽馬刀。1999年,由中國「原創」的世界首臺大型放療設備——全身伽馬刀問世。
相比此前技術,全身伽馬刀可進行旋轉動態聚焦,使伽馬射線焦點對準經過精密定位後的腫瘤,從而殺死腫瘤細胞,大大降低對人體正常組織和器官的損傷,目前已在全國100多家醫院使用,惠及近百萬人。
段正澄院士還將自己科研所獲得100萬元獎金,以匿名的方式捐贈給學校基金會,設立「徵程助學金」,已連續資助貧困學生7年,資助學生人數逾30人。
(段正澄院士因患新冠肺炎去世,學生緬懷:他平時身體很硬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