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
天氣還是那麼熱
每逢周末到海邊遊玩的遊客越來越多
如果你在海水中突然感到皮膚刺痛
皮疹增多、還出現瘀斑
不要慌!立即帶上岸,及時就醫
東莞5歲寶寶海邊玩水後住進PICU
5歲半的小男孩東東(化名)前幾天和爸爸媽媽一起到惠東海邊度假。東東在玩耍時左腿不小心碰到了水母,他趕緊用右手打掉轉頭跑向父母。
東東家長立刻把他送到了當地醫療機構就診。檢查發現東東左大腿中部以下及右手掌部可見較多紅色斑丘疹,局部紅腫。給東東處理傷口後給他開了一些抗過敏藥物。可東東的疼痛沒有緩解,受傷處皮疹增多、還出現瘀斑。
於是東東家長就帶著他到市兒童醫院就診,隨後就住進了該院兒童重症監護室(PICU)。幸運的是東東病情逐漸好轉,在PICU觀察24小時後目前已經轉入普通病房。
水母蜇傷可導致死亡
市兒童醫院兒童重症監護室(PICU)主任馬可澤解釋,東東到醫院時左下肢被咬傷的地方出現大片狀紅色斑丘疹,腫脹明顯,疼痛劇烈,聽診有心律不齊。「水母蜇傷最嚴重的後果就是過敏性休克、急性非心源性肺水腫並導致死亡。所以為了安全起見,我們安排東東住進監護室觀察24小時。」
馬主任分析,被水母蜇的部位通常會立刻感覺刺痛、灼痛,感覺會持續數分鐘甚至數十分鐘,被蜇後最快可在半分鐘內便在蜇傷處會出現線狀排列的紅斑、丘疹或風團狀等皮膚症狀,隨著時間推移症狀可能會消退或加重,嚴重者會出現水皰、滲出等皮膚症狀。
如果被大型、毒性強的水母蜇傷,通常在1至4小時內會出現畏寒、發熱、腹痛、噁心、嘔吐、胸悶、呼吸困難、肺水腫等,最嚴重的後果就是過敏性休克、急性非心源性肺水腫並導致死亡。
被蜇傷簡單處理後立刻就醫
每年6~10月都是水母蜇傷人的高發期,大家要謹記水母有毒,切勿用手觸碰。水母一般不主動攻擊人,許多人是因為好奇手抓水母才被襲擊。馬主任介紹,有些人不知道水母有毒,疏於警惕,任由小朋友手抓水母,而遭遇水母襲擊。
醫生提醒:
❶ 在海邊趕海或遊泳時,若感覺皮膚有不明原因的刺痛和瘙癢感時,就要警惕是不是自己已經遭遇水母襲擊,不要再玩耍了,立刻觀察自己的皮膚是不是出現以上所描述的條狀或片狀紅疹等症狀。
❷ 若發現已出現過敏等症狀時,一定不要用淡水衝洗傷口,這樣會促使留在皮膚上的水母觸手繼續釋放毒液。可以用信用卡、毛巾、衣服、泥沙擦去粘附在皮膚上的觸手或毒液,不能直接用手擦拭,可以用海水衝洗。
❸ 如果有條件可以用40℃~45℃的熱水浸泡傷口,如果沒有溫度計,就使用患者未受累肢體可耐受的最高水溫,持續20分鐘,加熱可改變水母毒素的蛋白質結構,並有效緩解疼痛,也可以用鹼性溶液衝洗或噴灑患處,或用10%的碳酸氫鈉溶液(小蘇打)或明礬水冷敷患處,這樣可以清除殘留在皮膚上尚未放射出毒液的刺胞,可明顯減輕蜇傷症狀。
❹ 進行緊急處理後,一定要細心觀察,若症狀未有緩解,或已出現了噁心、嘔吐、胸悶等症狀,要儘快就醫,進行正規治療,以緩解過敏或中毒症狀,謹防致命危險的發生。
來源:綜合東莞時報、東莞疾控
責編:饒啟楠
版權說明:內容如未註明出處,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電話:0755-84651432 郵箱:lgms@lgms.net)。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