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界讚譽莫言近作《晚熟的人》破除「諾獎魔咒」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研討會現場 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

中新網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 應妮)獲諾貝爾文學獎八年後,莫言在今年推出了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兩個半月加印了五次,發行總量已超過50萬冊。

得到市場認可的同時,文學評論界也不吝讚譽,「2020年有了《晚熟的人》,就是中國小說創作的一個豐年。」

缺席的莫言,不缺席的作品

日前的莫言近作研討會,集合了中國最有話語權的評論家。

作為主持人,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執行主任張清華教授一開場就透露「莫言老師反覆斟酌之後決定不在場,讓大家發言更加自由」,但後面的話一掃全場失望之情並引來一陣鬨笑,「他晚上要陪大家吃飯,而且有好酒,希望各位不要發言之後就走了。」

《晚熟的人》書封 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

不在場的莫言,在評論家嘴裡的稱呼變成了「老莫」,親熱而接地氣。

「蘇童曾經跟我說,老莫現在就是一個慈祥的長輩,慈眉善目的感覺特別親熱。」作家格非認為,莫言的寫作回到了「誠」,這點非常重要。為什麼是誠,而不是真?格非解釋,當今社會中有不同的意見和觀點,甚至是不同立場。我有我的真,你有你的真,這就導致非常尖銳的對立。這個對立當中,作為當代文學的一個寫作者,他如何面對這個事情做判斷?「我讀莫言的這本書,就覺得他是老老實實回到事情本身。其中透出來的一種特殊魅力就是『誠』:非常誠實的希望跟讀者交流的一個作家。」

《小說選刊》主編、著名作家徐坤是莫言的粉絲,她評價這本書對莫言的重要性在於「是一本去除諾獎魔咒的書」,「得諾獎之後肯定是哆嗦的不敢寫,他一開始也是,試探著手腳觸摸外面的溫度,得到一些反饋,悄悄地在寫,最難得是保持了他穩健的姿態。」

大家一致同意著名評論家孟繁華的斷語,「儘管好的長篇不多,但2020年有了《晚熟的人》,就是中國小說創作的一個豐年。」

虛實「莫言」帶來新的閱讀樂趣

《晚熟的人》中作者直接代入「莫言」,毫不避諱地向讀者敞開了獲得諾獎後的生活。跟著「莫言」回到家鄉高密東北鄉,看到「我家那五間搖搖欲倒的破房子,竟然也堂而皇之地掛上了牌子,成了景點」。對這樣的安排,莫言此前解釋過,「小說中的莫言,實際上是我的分身,我在觀察著、記錄著這個莫言與人物交往的過程。」

這樣的設計直接帶來小說風格的變化。著名作家、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李洱認為,小說的敘述人稱從「我爺爺」變成了「諾獎之後的莫言」,這一轉變讓小說從虛構到非虛構,小說的故事從傳奇到日常,從天馬行空到帖地飛翔;小說敘述語態也從吶喊到彷徨,從熱烈到安詳。

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輯應紅則認為,書裡書外兩個莫言之間的關係很有意思。作者本人經歷的介入打破了真實與虛構的界限,亦真亦幻,難分虛實,這也是《晚熟的人》帶給讀者新的閱讀樂趣之所在。

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評論家李敬澤指出了一個更為深刻的變化:此前莫言的寫作從一開始就是站在高密東北鄉,而到了《晚熟的人》他是從外面回去。「這讓我想起了中國現代文學一個非常根本的主題,就是魯迅式的回鄉主題。」他指出,莫言的回鄉主題又不同於魯迅,魯迅面對的是一個幾乎停滯毫無變化的鄉,而在中國巨大的社會變革中,莫言面對的則幾乎是一個沸騰的主體,小說中「莫言」也是滿懷著困惑又好奇的心情去面對它。

在格非看來,中國鄉村主題寫作還有很大空間,「莫言寫了,還寫得很好」。他指出,作家和批評家需要打破城鄉觀念的對立,在更高意義上來把握中國不同的地域文化以及自己的生存。(完)

相關焦點

  • 莫言:做一個「晚熟的人」
    面對「諾獎魔咒」,八年來,他一直堅持創作,希望自己晚熟,使自己藝術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更長久。  最近,65歲的莫言出現在了網絡直播裡,與網友互動,「發福利」「抽獎」……彈幕裡不時蹦出「可愛」這個詞。正如他營造的文學世界一樣,這一幕讓很多人也感到一些魔幻。這其實是一場線上的新書發布會。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八年後,莫言終於在眾人的翹首以待中,帶來了新書《晚熟的人》。
  • 莫言:做一個晚熟的人
    在出版上一部小說十年之後,莫言推出了小說集《晚熟的人》,這也是他獲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首部全新作品集。自從他獲諾獎以來,大家都在好奇傳說中的「諾獎魔咒」(得了諾獎就很難再有力作超越自我)是否會困住他,要知道,獲獎之後一整年,他可是忙到連一本書都沒看過。
  • 莫言這部誕生於後諾獎時代的《晚熟的人》,寫了什麼,寫得如何
    2020年,距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過去8年,距他上一部小說出版已經過去10年。十年磨一劍,7月31日,莫言最新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終於首發。都說諾獎有魔咒,得過諾獎之後很多作家可能都會陷入創作停滯或者無法超越自己的困境。
  • 「2020年有了《晚熟的人》,我們的文學就是豐年」,莫言近作研討會...
    24日下午,「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莫言近作研討會」在北京師範大學順利召開。本次會議由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文藝報社和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她說,《晚熟的人》在莫言的創作中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莫言這部作品中有很多人物仿佛就生活在我們身邊,因此許多讀者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會感到非常的親切。她覺得現在的莫言還是那個莫言,《晚熟的人》帶來的還是我們熟悉的那個講故事的人。只不過這個講故事的人現在不僅講歷史,也講當下,而且在他講的故事裡非常有主體意識的把自己也作為一個人物放進了故事當中。
  • 莫言新作《晚熟的人》,你怎麼看?
    作為網紅書店,拍照的人很多。我在走廊遇見展臺上的《晚熟的人》,於是站在那裡看了一個小時,大概看了兩個短篇。又過了時日,才決定把它買回來讀完。莫言出新作,當然引人注目。這是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出版的第一部新書吧,雖然好幾個短篇都是以前寫的。
  • 什麼是《晚熟的人》?5問莫言新作,其直播首秀化身「知心爺爺」
    《晚熟的人》如同莫言的獲獎後記,他將自己寫進小說,用幽默的筆調,毫不避諱地向讀者敞開了獲諾獎後的生活裡外。全書一共十二個故事,讀者可以隨著故事中的「莫言」,見證一次「衣錦還鄉」之旅,也見證百態人情,萬象世間。
  • 回歸故土,他用左鐮寫作|莫言《晚熟的人》
    探討這些作品,不只是認識莫言新的寫作成果,也是理解莫言與當代文學有意味的關係。莫言新作《晚熟的人》2020年8月,獲諾貝爾文學獎8年後的莫言攜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再度於公眾視野中亮相,對「諾獎魔咒」的質疑作出了無聲的回答。
  • 莫言新作《晚熟的人》:當諾獎作家返鄉去……
    到了《晚熟的人》裡,由於2012年獲諾獎這一事件,文本中的「莫言」又添加了一重更加複雜的色彩。身處當今社會,這樣一種身份的人回到故鄉所遇的人和事,自然要比過去要豐富太多。諾獎作家返鄉這個視角,2016年電影《傑出公民》中曾有所展示,電影極盡幽默諷刺之能事,講述在「故鄉」二字粉飾之下,作家與家鄉人因文化落差而產生的種種尷尬遭遇。
  • 《晚熟的人》:莫言,我周圍,都是精明強幹的聰明人
    《晚熟的人》:莫言,我周圍,都是精明強幹的聰明人「有的人,小時膽小,後來膽越來越大,」蔣二道,「有的人,少時膽大,長大後膽越來越小,這就是早熟和晚熟的區別。」 莫言坦誠,說自己就是那個晚熟的人,很多事,過了很久,才明白,才了解,環顧四周,都是精明強幹的人,而自己,依然古板。
  • 晚熟的人,莫言新作
    所謂晚熟,就是大器晚成的意思。有早熟就有晚熟,很正常的事情。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村莊不在多偏遠,有個諾獎作家就有人不遠萬裡而來。最有頭腦的是莫言一位叫蔣二的鄰居,早早低價買下了故居旁邊的一塊窪地,蓋上幾間瓦房,建了一堆攤位和大棚,靠著收租就入帳不少,後來又辦起了旅遊文化公司,成為事業有成的大老闆。蔣二年輕的時候在村子裡是以遲鈍而著稱的,甚至和其他3個村裡村外精神有問題的人合稱四傻。
  • 讀莫言《晚熟的人》,不做那個「晚熟的人」!
    我從《紅高粱》知道莫言莫言,1955年2月出生;《晚熟的人》,寫於2020年3月12日,莫言65歲生日後的作品。莫言30歲才開始出名,36歲獲得文藝學碩士學位。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很多人大呼沒想到。與那些少年出名的人相比,莫言算得上大器晚成。大器晚成就是一種晚熟。
  •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莫言《晚熟的人》
    —莫言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莫言的《晚熟的人》是莫言系諾貝爾文學獎之後首部小說集。故鄉人事,但面貌全新。篇幅緊湊,卻各有曲直。新浪讀書的評價是:《晚熟的人》中莫言根植鄉土,聆聽四面風雨;塑造典型,挪借八方音容。用12個故事講述獲諾獎後的裡裡外外。十二個故事有喜有悲,有荒誕有現實,從上個世紀到當下社會,從歷史深處步入現實百態,壁立千仞,氣象萬千。
  • 薦書|莫言新書《晚熟的人》:「講故事的人」回來了
    莫言新書《晚熟的人》:「講故事的人」回來了文 | 中國作家網 劉雅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的2013年,莫言忙到一整年連一本書都沒有看,他自己都無奈地表示正如作家蘇童所說,「諾獎」之於莫言是「桂冠」也是「枷鎖」。截至2016年,莫言獲獎後去了全世界至少34個不同的城市,參加過26次會議、18次講座,題了幾千次字,籤了幾萬個名。伴隨獲獎而來的是無形的壓力和無盡的瑣事,一度使他無法持續創作。但也正如莫言所講的那樣:「獲獎八年來我一直在創作,或者在為創作做準備。」幾年後,莫言以作品正式回歸公眾視野。
  • 潘凱雄丨拉開距離說「晚熟」 ——看莫言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
    儘管出版一部新著對過去的莫言而言無異於一件「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的常事,但他這次的出版行為卻必將釀成一樁 「事件」。何為? 莫言的創作力毋庸置疑,莫言的創作量雖算不上最高,但也絕不至於低到八年才出版一部作品,況且還只是一部中短篇小說的結集。莫言這是怎麼啦?難道莫言也患上「諾獎後症候群」?
  • 《晚熟的人》:莫言,當別人聰明伶俐時,我們又傻又呆
    莫言又出新書了。《晚熟的人》像是莫言寫給他自己的書。一直以來,莫言飽受爭議,作為諾獎獲得者,莫言始終謙恭謹慎,對來自外界的質疑並沒有過多的回應。他依然是那個埋頭寫書的人,寫別人的故事,也寫他自己的故事。
  • 莫言獲諾獎後的第一部作品,果然沒有讓人失望
    原來她一直在找的就是狼窩,莫言跟了上去。在狼窩的角落裡,有兩隻小鞋子和一些衣服的碎片,三嬸大哭道:我的兒子啊......然後她揮起斧頭,對準母狼狠狠地劈了一斧,母狼一聲哀鳴,閉上了眼睛,兩行淚從它的眼窩裡流出來,2隻剛出生的小狼仔嚶嚶鳴叫。三嬸說:長大了也要吃人的。
  • ...圍觀」調侃自己「流量小」,稱不願意固化自己,「是個晚熟的人」
    但想到主角是帶諾獎光環的莫言,就比較能想通了。7月31日晚,莫言時隔8年的首部新作《晚熟的人》舉行了雲端發布會。這也是莫言斬獲諾獎後首次面對鏡頭接受訪問,他的妙語金句也獲得了廣大網友的點讚。 據出版方人民文學出版社會後提供數據,本場雲端發布會,「圍觀」人數約有150萬。微博總閱讀量1.7億,討論量2.4萬,閱讀量3826.3萬。
  • 專家研討莫言《晚熟的人》
    本報電(胡雪慧)近日,由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文藝報社和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莫言近作研討會」在京舉行,30位專家學者圍繞莫言新作《晚熟的人》展開討論。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認為,莫言從「站」在家鄉到「回」鄉,這個「鄉」集合了現實中所有龐雜的力量。作家對高密東北鄉的情感把握不再確定,有一種無法判斷又努力做出判斷的困惑感。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格非說,從創作態度上看,《晚熟的人》體現出莫言的「誠」——既然無法判斷真假、好壞,那作家就把自己清空,「誠」就在「無」中誕生出來。
  • 最新小說集《晚熟的人》面世,作家莫言「打破枷鎖」了嗎
    一個「頭頂桂冠,身披枷鎖」的人——作家蘇童曾這樣評價諾獎之後的莫言,「他所有的寫作其實都是把那隻手從枷鎖裡探出來,要把這個枷鎖打碎,要把桂冠摘下。」今天,作家莫言最新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上市,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引發廣泛關注。 這是一本「晚到的新作」,描寫的則是「熟悉的我們」,久違的重逢下,新故事正在不斷發生。從《透明的紅蘿蔔》開始,「故鄉」就成了莫言筆下不變的「主角」,無論是什麼人,在什麼時間,他們總是在「故鄉」這片土地上,演繹生活中的魔幻和現實。
  • 莫言《晚熟的人》:只要生命不息,故事仍將繼續
    《晚熟的人》是莫言獲諾獎後的一部中短篇小說集,是一部以知識分子返鄉視角,通過回鄉的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感知和思考。故鄉人事,但面貌全新。 篇幅緊湊,卻各有曲直。一部回憶殺,文字中充滿著淡然與懷念,笑而不語,沉默不言,轉身不見,接地氣,有溫度,重幽默、寓褒貶,讀來饒有趣味。本書收錄了莫言獲獎前後的12部中短篇。